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表象与真相的对比:陈京松的《“礻”》

(2017-05-14 09:10:15)
标签:

对比

人物描写

文学写作

创意

情节

分类: 作品研读

    《“礻”》对石任的僵化、呆板的思路以及极左的思维特征作了不留情面、不动声色的批评。这篇作品艺术构思的手段是将故事主人公的行为表象和事件真相作鲜明有力的对比。

从人物的行为内容来看,石任很认真、很严肃地追查情书的作者,而事件真相却是一个误会,一件不值得一提的小事。事件表象越是严肃认真,事件真相越是不屑一提,那么,它们构成的表层与深层的矛盾就越鲜明、越突出。事件表相与事件真相的距离远了,那么作品的审美滑稽感和幽默感就出现了。

作者利用了误会来制造悬念,通过铺排和渲染误会来进一步强化了悬念,待着最后抖出谜底、解开误会时,才发出是互不相关的两件事交错在一起了。这是典型的微型小说特有的“释悬曲转”手法。非常多的获奖作品就是采用这种手法进行构思的。这篇作品在立意的表达上很有艺术性。叙述人采用“隐蔽的评论”来传达主题,即叙述人不对故事主人公作一个字的评论,他让作品中的人物自己行动,自己用自己的言行来出示“戏剧式”的表演,叙述者让读者从故事的表层与深层的矛盾中,体会作者真正的审美评价。而由人物、场面、故事等艺术形象显示作者的见解,是小说作品非常符合艺术规律的表达主题的方法之一。在不动声色的客观叙述中,对描写对象揭露、批评得越深刻,作品的艺术力量就越强。

 

“礻”

陈京松

深夜。中文系支部书记办公室的灯还亮着。石任戴着老花镜,左手捏着一张碎纸片,右手一页一页地翻着学生的德育作业,将上面的字迹和纸片上的逐一对照,但一无所获。纸片是下午系里搞卫生,石任在垃圾堆里捡到的,上面写着“我爱你”三个字。为了制止学生在校谈恋爱的不良行为,他大会说,小会讲,还找了系里所有与异性接触较多的学生苦口婆心地谈了话。可今天,仍然发现了这块情书残片!

石任多年学生工作的经验断定,这一定是毕业班学生所为。他没有毕业班的课,想起手头有几份学生写的入党申请书,便拉开抽屉。他愣住了,难怪眼熟,纸片上的笔迹竟是郭燕的!郭燕是系团总支宣传委员,很听话,是石任发展入党的第一号种子。她怎么会干这种事?他又拿起纸片,发现“我爱你”后面还有半个字“礻”,这很可能是郭燕恋人姓名一个字的偏旁。他找全系学生的名册,把姓名中带有“礻”的全部挑了出来。除了两个女生,还有三人。石任首先排除了赵福民,他是一年级新生,入学刚一个月,与郭燕不相识,祁大为也不可能,个子太矮,而且,情书一般用爱称,不会把姓也挂上,写成“我爱你,祁大为”。看来,嫌疑最大者,当属张礼宾!石任曾亲眼看到,张礼宾把一本书交给郭燕。石任看过电视剧《围城》,受到的启发就是,借书是谈恋爱最常用的手段,因为一借一还,就有了两次见面的机会。可是,张礼宾政治上不求上进,连团组织都没有参加。郭燕就是真敢谈恋爱,也不该与他呀!也许郭燕的恋人是外系的?会不会是教师?石任越想越觉得问题严重,他决定,第二天一早,就找郭燕,让她如实交代。

已经十二点了。石任离开办公室,慢慢往家走。在中文系新出的黑板报前,他本能地站下来审查。打头的是一首诗,第一句是:“我爱你,祖国!”石任一眼就看出,这是郭燕的笔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