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P:高考议论文(小作文)微写作模型:青少年创意写作(7)

标签:
创意写作青少年高考作文教育 |
分类: 青少年读写 |
如果高考小作文是考核议论文写作,那么,首先建议采用DCP模型来应对。DCP的涵义是指“导言+材料+评议”的金字塔式的组合模型。
所谓“导言”,是10几、20几个字构成的简洁明了的判断句,它是全段要表达的一个主题句,一个精炼扼要的中心论点;是作者的写作一落笔就要说明这一个段落单元要议论的中心论点和基本看法。正像消息文体的基本概念“导语”一样,既要精练简短(美联社甚至要求他的记者写的导语不超过23个字),又要集中鲜明地让这条消息的最重要、最新鲜的信息“亮相”。对于这一个议论文的结构段落来说,“导言”是全段的“主题句”,是最核心的基本论点。
所谓“材料”,是指根据“导言”而选择和使用的理论论据或事实论据。它紧接着导言用2个以上的材料或延伸展开、或对照印证来说明、阐释导言(D)。材料可以是概述的,也可以是具体的带细节的事实;可以是名言哲理,也可以是某些经过归纳分析的数据;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在材料的数量上,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若干个;在材料的性质上,可以是概括的,也可以是具体的、个别的;在材料所占的篇幅上,因为它是证明、推论“导言”的论据,那么就可能占到了全段五分之三左右的篇幅,如果少到五分之一都不到,那这个结构段落肯定是内容空洞的、不够具体,就像只有骨骼而没有血肉显得干瘪一样。而所用的材料的底蕴必须是与导言(D)相统一而不能是相矛盾的。
所谓“评议”,它是紧接着对“材料”进行判断、推理而得出结论的分析性语言。它是从“材料”里符合逻辑地引申出的一种主观理性的看法,是不能与“材料”相脱离、相矛盾的一种议论观点。它可以是对“导言”阐明观点的一种重复、照应、发挥或强调,甚至在写不出和“导言”不同形式的语言时,还可以采用和“导言”相同的句式。评议的语言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若干句。但评议一定要能概括地点破材料与导言的正相关的因果逻辑,它是对“材料支撑导言”的一种逻辑揭示,如果评议(P)表达的意思与材料、观点相矛盾,那么这个评议(P)环节与D、C不构成有机的逻辑关系,可以说这个P是错误的、离题的。很多同学对“评论”这个段落结构板块不会组织,即不会根据导言和材料来做更进一步的归纳和总结;也不会让这个环节进一步强调导言里的主题句,不会渲染材料的独特性、新颖性及对中心论点的论证作用。如果缺少“评议”这个段落结构模块,文章的结构段落会“干瘦”,显得不完整、不丰满。
我们把这种最基本的小议论文写作框架简称为“DCP”模型(“导言、材料、评议”的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即D、C、P)来应对高考小作文。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对具体的阅读活动的分析,掌握“DCP”的构段模式的应用方法。
吴功正的微型评论文章《精心组织高潮》的中心论点就是它的文章标题。为了论证这个中心论点,作者组织了3个完整的段落,每一个段落的第一句话就是标准的段首导言,它用简洁的判断句提出了全文的3个分论点,明显地标识了每一个段落要展开论述的主题。接下来在每一个段落中都安排了几个或概括或具体的材料,这些材料又都是从《红楼梦》“宝玉挨打”一节中提炼或节录的事实材料。在每一个段落的结尾部分也都安排有若干句精炼的评议,回应、强调着段首导言。
当掌握了上述基本构段模型后,就可以用图形做这样的推论和表述了:导言如果在段首,可用倒三角形(▽)表示,这就是“DCP”模型。导言如果放置在段末,即先用材料并阐释然后再得出主题句,可用正三角形(△)表示,这就是“CPD”模型。导言如果放置在段落中部,即前后的材料都为主题句服务,可用菱形(◇)表示,这就是“CDP”模型。如果不用导言,即主题句不出现需读者自行提炼,那可用矩形(
据统计,有90%以上的高考高分论议文小作文是采用DCP模型来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的。DCP模型的理论资源来自美国的《金字塔原理:思考、写作和解决问题的逻辑》(巴巴拉·明托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6年版),这是美国麦肯锡集团用了30年的培训员工的教材。DCP作为中学高考高分小作文常用的选材、用材结构模型是因为在信息社会里,它最符合“速率刺激”原则,它能在最短的沟通时间,最快地获得最重要的、最新鲜的信息核。放大来说,除了中学议论文写作,将来的本科生学士论文、硕士生的硕士论文、博士生的博士论文写作,都可以采用这种模型来“一块一块”地,几百字、几百字地来积累议论文(或学术论文)的表达意位。
现在看DCP写作实例。刘海涛用300多字的篇幅分析、评论魏永贵的微小说《雪上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