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虚构文学与非虚构文学的写作:《文学写作》第六讲

(2014-10-16 20:33:46)
标签:

文学

写作

课程

培训

教育

分类: 有味的课

一、小小说:虚构类文学的创意写作

小小说:信息时代的读写新文化:

小小说是当今研究社会变迁、培育人文素养的文化载体;

“新课程”中开展新写作和新阅读教学的重要文体;

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繁荣文化创意事业的一个重要资源。

小小说的“艺术发现”:

“相似性思维”是构成小小说“艺术发现”的一大方式。

相似性思维:在不同时空的材料中发现一般人感觉不到的相同或相似的艺术底蕴,机智地通过“相同底蕴”而建立起不同时空材料之间的艺术联系。

沈祖连的《僧面佛面》:

材料一:小伟去拿爸爸的‘唐三彩’,不小心从椅子上摔下,‘唐三彩’打碎了;为避免被爸爸惩罚去找妈妈。而妈妈为解脱小伟请爷爷出面保护小伟。

材料二:大伟是公司的经理,他参与了汽车走私案,为逃避追查,他去找提拔自己的女局长,而‘女局长’为保险起见,去请‘老部长’这尊‘老佛爷’来保驾。

沈祖连的“艺术发现”:“大伟”和“小伟”故事中相同的内涵——“生活和工作中的溺爱与护短,将是人生潜在的危机和悲剧。”

“因果性思维”是读者把握小小说立意的另一种方法:

凡在小小说中出现的材料都或明或暗建立一种“因果关系”;

立意在建立在“因果关系”的情节键的“果”:通过有意外的“果”给读者一种启迪。

立意在建立了“因果关系”的情节键的“因”:通过事件“因”,来发现立意的“母体”。

王奎山的《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

厅长的女儿徐美红到“我”乡村家里过年,因为偶然的一次未关猪圈门的忽疏,导致全家去找猪而冷落了徐美红。徐美红从情节的开头“来到农家”到最后“离开农家”,作家客观地叙述了这个偶然性事件,但作家没有写出来的隐含在作品情节里的必然原因是“中国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冲突”。

小小说的“结局设计”:

美国罗伯特把“意外结局”、“立意新奇”、“结构完整”列为小小说三大要素:

制造“意外结局”的三种方法:

反转突变:作品情节开端的信息与结尾的信息刚好发生相反的艺术变化。

曲转突变:作品情节结尾的信息偏离开头的方向而发生不同的艺术变化。

骤升突变:作品情节结尾的信息与开头的信息同比出现同向放大的变化。

陈永林的《我与村主任女儿的一段恋情》:

“我”对桂花发下了毒誓:无论什么情况,“我”都要娶桂花。但村主任对“我”一家的照顾和新的爱情产生后,“我”却违背了誓言。而当桂花为嫁“我”故意弄断腿变成残废,村主任反过来要“我”娶桂花时,“我”因父母的坚决反对再次违背誓言未娶桂花。

典型的“反转突变”模型:连续两次“反转突变”,把“意外结局”写到了极致。

聂鑫森的《珠光宝气》:

在作品前五分之四的篇幅里,放笔写北阙云与西门珠之间非常富有文化味的“黄昏恋”的故事,但作品的结尾,作家有意留了一个“白”——西门珠究竟是个什么人?北阙云的上当受骗使前面的富有文化味的“黄昏恋”的故事全部翻了个个。

这个“意外结局”就是典型的小小说情节的“曲转突变”。

孙春平的《讲究》:

302女生宿舍的家长们送给大学生的礼物,从印字的苹果,到鲜艳的针织衫、再到时髦的皮挎包,这些礼物的价值一个比一个重,但最后赵小穗那个只剩下一只胳膊的父亲捏出的“去壳瓜子仁”,超越了前面所有礼物,导致了女大学生们情感的变化。

这就是典型的“骤升突变”制造的意外结局。

小小说的“叙述调控”:

从故事的叙述次序归纳的创造新艺术时空的理论与方法:

嵌入式叙述:故事叙述从情节链的中间开始,而之前的内容巧妙地嵌入叙述流程中。

倒置式叙述:将结局移到作品开头来讲,再围绕这个结局回溯事件的起因与发展。

跳移式叙述:将结局移动至叙述流程的中间突兀地先给读者提示事件的结局。

二、散文:非虚构文学文体的创意写作

散文的界说:

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写法自由、个性鲜明、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

记叙散文在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表达方式上侧重于叙述、描写;

抒情散文在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在表达方式上也着力于主观抒情;

议论散文用文学语言发表作者对生活的见解,表达方式较多地使用议论。

 散文的文体特征:

选材的自由与家常;

情境的个性与主观;

表达的灵活与创新。

 散文意象采用自由散跳式组合和平实朴素的语言进行结构和表达。

诗歌意象飞宕式联结、精美的概括与变形的语言;

小说的细节、情节因果联贯式组合和细密的描写叙述;

散文意象不以因果联系为主的组合体现了灵活自由性

并联组合、串联组合,众星拱月式组合……“怎么高兴怎么组合”。

散文、诗歌、小说文体特点比较图

 

艺术形象的特点

最小结构单元

形象的结构方式

形象的语言质地

偏重于表现的概括性形象

诗歌意象

飞宕式联接

最疏朗、最主观

散文

再现表现并举的写实性形象

散文情境

自由散跳式联接

细密、疏朗参半

小说

偏重于再现的虚构性形象

写人细节

因果式联接

最细密、最客观

 诗歌、散文、小说不同的文体形态和语言质地:

诗歌:“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它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都将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曾卓《悬崖边的树》)

散文:“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痂着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的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林希《石缝间的生命》)

小说:“文登城东关有棵老槐树,不高,才一丈多,但它长得蹊跷,中枢已经老朽,可是周身又生出无数枝干,弯弯曲曲,错综交织;上面的枝条也长得出奇,犹似凤鳞龙爪搅在一起,倒垂下来。”(冯德英《山菊花》)

 (三)散文的写作方法

个性化地获取和提炼散文意象:

独到发现散文意象的形态特征;

深度情孕散文意象的审美品质;

机智挖掘散文意象的哲理底蕴。

 创造性地组合散文意象:

串连式结构;

对比式结构;

辐射式结构……

平实而有文采地描述散文意象:

客观实写性描述;

主观感觉化描述。

三、教学设计与课堂小结

第六讲知识点5个:小小说的艺术发现,小小说的结局设计;小小说的情节调控;散文与诗、小说相比的文体特征;散文写作最基本的写作方法。

第六讲的训练有二组:

第一组:评鉴作品:《晚唱》《借面》《半小时的故事》《云锦满心湖》《让“卑”字走开》。用800字的篇幅,写出总结上述5篇作品的艺术方法的文艺评论文章。

第二组:写出五篇以上与校园人物为对象的系列小小说,人物要有鲜活的个性,每篇要形成核心细节,有意外结局,争取出版和发表。

推荐阅读:《智慧与创意:小小说解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