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写作”三大特征与三大方法:《写作》备课手记(4)
(2013-07-19 20:51:22)
标签:
课堂手记教学普遍性散文教育 |
分类: 有味的课 |
“文学写作”三大特征与三大方法
绪论只有15000字,但这篇绪论概括的理论涉及到全教程的所有章节。文学写作最核心的理论、方法以及文学写作课程要开展的写作训练和第二课堂的组织活动,在绪论里都简明扼要地提出来了。它是全书真正的具体化了的并能统领起全书各章节内容的“总纲”。在成教的课程中可以安排7课时讲,在“全日制”的课程教学中可以安排4课时讲;成教课程中有些不讲的章节(有7章)、有些简单讲解的章节(如十四、十五章的文学评论写作、网络文学写作),也可以在绪论课中简要涉及。
“绪论”课中最重要、最值得讲的是“四个3”:“3个层层递进的概念”——文学;文学写作;现代文学写作。“文学写作的3大特征”——感性特征;情感特征;间接特征。“文学写作主体的3支队伍”——国家队;生力军;后备军。“文学写作的3大基本方法”——典型化的具象概括;意象化的情感表达;超常化的语言组合。这“四个3”要安排充足的时间、选好案例材料来讲透。第一个“3”,侧重讲“现代文学写作”,补充进“新媒体写作”、特别是“博客写作”的新材料。第二个“3”,侧重于用一个生动的、概括性强的案例来突出“感性”和“情感”。第三个“3”,主要提及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校园文学写作。第四个“3”,则是揭开文学写作的基本“奥妙”(或曰基本的“看家本领”)。
2006年9月一10月,我在美国SFSU培训,差不多每天写一篇博客,写完后立即传到国内的博客网站,远隔了东西两个半球,而在学校的师生都能及时地了解我们在美国的学习和生活。这就是典型的“现代文学写作”。写作的积极性能得到激活;博客文体(即散文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艺术个性;网络阅读的交互性;培育言语智慧的自生长机制等问题,都可以在这个案例的阐释中提及。
我计划用柯蓝的6首“摄影散文诗”来讲“3大特征”和“3大方法”的若干内容。这个教学案例图文并茂,并且内容简短。讲通过“感性”、“个别”来体现“理性”、“共性”、“普遍性”;讲“意象化的情感表达”和“超常化的语言组合”,都比较适宜。
用《一错再错》的案例来讲“典型化的具象概括”,讲生活的原型演变成为艺术文本要经过“分解——组合——想像——虚构”的过程,也比较贴切。这三个案例都是自己的“下水文”,都是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后才进入课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