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日,在学习的第二周最后一天,老师分发了独舞的音乐,通过课堂上的即兴舞蹈部分,老师给大家找到了每个人喜欢或者潜在自我比较适合的音乐。我刚好拿到一首黎巴嫩的曲子,里面有唯美的乌德琴声,悠扬的小提琴。轻快的节奏,先慢后快,慢的略带忧伤,快的让人愉悦,先悲后喜的情绪交错。记得老师上课的时候说过,作为一个舞者要用心聆听音乐,用自己的理解给音乐赋予生命,可以用音乐的作者的角度,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角度去尝试创作,虽然这种风格以前没有尝试过,但是很想给这么动听的乐曲注入自己的灵感,写入自己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感情,让音乐在舞蹈里流淌,用身体去表现用灵魂去舞蹈。
首先了解一下黎巴嫩的具体国情,了解音乐的背景会让创作更为贴切:
黎巴嫩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黎巴嫩人口中,阿拉伯人占95%,亚美尼亚人占4%,其它民族占1%,是名副其实的阿拉伯国家,也是肚皮舞的典型流派发源地之一。曾为法国殖民地,至今仍有保留着殖民时期法国人的浪漫和唯美主义色彩。但是自1975—1990年,多年的内战和以色列的两度入侵,使这个原本美丽而又浪漫的国家充满了战争的灰暗,使人民经历了动荡的阶段。
根据个人对音乐的理解,编排一个美丽的故事:
在遥远的黎巴嫩山脚下,有一个小村庄,周围环绕着茂密的雪松,在雪水和海雾滋润下,挺拔秀美、清香四溢。村子里有位美丽的姑娘,等待她远赴战争的爱人,已经几年了无音信,无助的姑娘因为悲伤而绝望,心灰意冷之际接到远在他乡的爱人信件,和平到来之际相约在贝鲁特。美丽的姑娘欣喜若狂,四处游走,告诉大家她将要去见心爱的人,用心的打扮,赶赴贝鲁特去见梦中见过千百次的那个他!在贝鲁特繁华街道的人海中,一个熟悉的声音,姑娘回头望去,终于见到了自己的爱人。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仔细的分析音乐,编排适合故事情节,又不脱离中东舞蹈本身的动作元素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