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康养老社区商业模式解读
(2014-03-29 09:26:21)
标签:
泰康昌平燕园养老社区泰康养老社区入住条件泰康人寿养老社区地址昌平高档养老院泰康养老社区床位数 |
分类: 养老行业交流 |
泰康之家的养老社区是和该公司推出的幸福有约高端养老年金相挂钩的产品,保险产品挂钩养老社区的这种养老新模式一时间成为市场的热点,但它热在哪里?创新之处又在哪里?
下面是泰康人寿在官网上发布的关于《关于“幸福有约终身养老计划”有关内容的公告》
从公告中看出,幸福有约的保险产品和其他保险公司推出的养老保险产品大同小异,只是一款分红型的保险产品,没有任何创新,因为你入住他的养老社区时还需要单独付费。但有业内人士认为,该商业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与养老社区的入住挂钩,且提前锁定了入住成本。难道这就是该模式的创新吗?该分红保险没有强制所得的收益必须要用在老年社区上,也就是说购买保险收益所得,客户可以自行支配,并且完全可以拿这个收益选择入住其它的养老机构,和泰康的养老社区没有半点关系。
幸福有约保险销售火爆:看报道说该保险已经销售出2000多份,先不说数字的虚实,就算一下销售出2万份那又说明什么呢?
据了解,“幸福有约”计划相关养老社区产品主要针对30(周)岁至60(周)岁的年龄段客户。(http://finance.people.com.cn/insurance/n/2012/0709/c59941-18472801.html)首先这些客户都不一定有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按照北京市民政局规划的9064方案,只有约4%的老人会入住到养老机构中,泰康北京燕园养老社区大概有3000张床位,这也就意味着他们要卖到75000份保险,才会把燕园项目住满,这75000份保险他们大概要卖多久呢?
幸福有约产品的客户他们父母如果没有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那要等到他们入住养老机构的岁月还很漫长,这段时间项目就空置着吗?这种情况听上去怎么都向万科杭州良渚的养老项目,万科都没敢说那个项目是个成功的,泰康这个算是吗?
为了预防这种空置床位情况发生,泰康对于入住养老社区条件分为两种,一种是购买了其幸福有约计划的客户享有保证入住的权利,另一种则是自己掏钱入住。据悉,目前已有客户开始预约2015年入住泰康之家·燕园,预约客户的平均年龄在75岁左右,主要来自金融人士、企业家等高知、高管群体。
(来自网易财经http://money.163.com/13/0618/01/91K7IAL600253B0H.html)
据泰康人寿相关负责人透露,泰康之家·燕园入住后的每月服务费用为6000~7000元。自己掏钱入住者则是在入住时缴纳类似押金性质的资金60万元到100万元,在离开社区时予以退还。(来自:http://roll.sohu.com/20130709/n381063605.shtml)
这也就意味着泰康养老社区的运营一定会和保险收益分开,财务会进行单独核算。如果是这样,那事情就变得有点不敢想象了,这么高的门槛,这么大的体量,产权不能分割销售,可参考的案例就只有燕达了。但尴尬的是泰康这边卖着金额不菲的保险,那边对于零散的客户又不能降低门槛,这种情况下如果前期没有人气,偌大的项目住着几十个老人,运营团队的压力会有多大呢?
纵观泰康老年社区的商业模式,保险只是个分红型的理财产品,是募集资金的工具,因为给客户的分红比从银行贷款的资金成本要低很多,募集到的资金用来建设养老社区,老年社区建成后,又拿老年社区去吸引更多的人购买相关保险。看似是很好的循环,但总觉得这个商业循环不够大,似乎缺了老年社区后期运营的财务板块。不过想了想,如果后期的运营板块也完整的话,完全可以把养老社区包装成信托或基金产品,那样才算是真正商业模式的创新。真那样的话发售的渠道会更广,募集资金的速度也会更快,相信泰康公司也仔细研究过可行性。估计经过反复测算,运营如果单独核算的话,财务报表肯定不理想,如果包装成信托或基金产品,必将支付较高的收益,但单独运营这一块短期根本无法产生任何收益,这样看来,其实泰康的保险+养老社区的商业模式也没有什么创新。
不过也不能全面否定泰康的创新,但我认为它的创新不是来自保险领域,反而是金融+养老领域的创新,因为它让客户的资金在获得收益的同时又享受到了相对便宜的入住费用。对于金融和养老的结合,我将会在下一篇博客《金融产品助力高端养老机构营销的构想》中和大家分享。
金融产品助力高端养老机构营销的构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911461d0101eab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