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正确、战术走偏!宏盛集团“去娃哈哈化”为何扭捏不堪?
标签:
清扬君娃哈哈宏盛集团股权娃小宗 |
分类: 清扬君舆情分析中心 |
娃哈哈与宏盛集团,这两家本应同舟共济、互惠互利的企业,如今却似乎正在走向一场无声的“分手”。
表面上看,宏盛集团推出新品牌“娃小宗”,是一次战略上的必然选择——摆脱对娃哈哈的单方面依赖,走向自主经营。但从品牌命名到市场策略,却处处流露着犹豫和矛盾。明明要独立,却仍紧紧拽着“娃哈哈”的衣角不肯放。这背后,到底是情感难断,还是利益难割舍?
宏盛集团作为娃哈哈长期以来重要的代工与研发合作方,事实上已深度嵌入了娃哈哈的产业链之中。从生产到销售,宏盛集团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娃哈哈的渠道与品牌效应。然而双方之间微妙的股权结构和利益分配机制,早已为日后的矛盾埋下伏笔。
此前就有媒体曝出宏盛集团被指“压榨”娃哈哈的消息,虽未经完全证实,却足以反映两家企业在合作中积累的紧张关系。再加上杭州市国资委此前传出有意退出娃哈哈股东行列,更使得这段本就微妙的关系雪上加霜。
在此背景下,宏盛集团推出自有品牌无疑是战略上的正确一步。它必须摆脱附庸地位,掌握主动权,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市场话语权。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宏盛集团在战术执行上却显得拖泥带水、缺乏魄力。
新品牌取名“娃小宗”,试图借助“娃哈哈”基因打响认知度,却暴露了其战略独立性上的严重不足。这个名字既缺乏品牌自信,也未能传递清晰价值主张,反而显得不伦不类、意义模糊。消费者不会因为“名字像娃哈哈”就买单,反而可能因这种“关联感”而降低信任。
清扬君在此直言:既然决心独立,何必非要在名称上“攀亲戚”?品牌自主并不等于完全切断历史,但更不代表要在名义上继续依附。宏盛集团真正需要建立的,是自有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与市场识别度,而非一个听起来似曾相识却毫无新意的名字。
事实上,宏盛集团完全有机会借助其在研发与生产端积累的经验,打造真正具有差异化和竞争力的新产品线。从功能饮料到健康饮品,中国消费市场仍存在大量空白机会。可惜的是,“娃小宗”的出现,显得仓促而缺乏长远考量。
我们不能否认宏盛集团在战略转型方面的努力,但也必须指出:半心半意的品牌独立,比不独立更危险。它既无法真正摆脱旧有体系的制约,也难以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真正尊重。
很多人可能并不太清楚,宏盛集团和娃哈哈并无股权关系。娃哈哈目前的第一大股东杭州上城区国资委为持股46%,宗馥莉从宗庆后处继承了29.4%的股份为第二大股东,职工持股会持股24.6%。而宏盛集团则是由宗馥莉个人控股的企业。
娃哈哈与宏盛集团的矛盾,像极了大家族的两个分支——合作可以亲密,但界限必须清晰;转型可以逐步,但方向必须坚决。品牌之路,终究要靠产品说话、凭实力立足,而不是靠名字攀关系。
宏盛集团若真想走远,是时候学会“靠自己”了。
图源:娃哈哈官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