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下)

标签:
亲子教育教育孩子教育 |
分类: 亲子教育 |
五、不要把把孩子当成马戏团演员!成人所不欲,勿施于童。
许多父母当家里来客人时,就招呼孩子:来来来,唱首歌,跳个舞。这其实是极不尊重孩子的行为。如果总是让孩子在来访的客人面前表演节目,这会让孩子形成自己的行为就是为了取悦别人的心理暗示。这样的孩子成年后会缺乏自信,特别需要别人的认可。一旦别人不认可他,就会使他内心遭受打击,没有很好的应对挫折的能力。
“你叫什么名字?”如果孩子可以选出最令他们讨厌的一句问话,这句一定排名榜首。请我们的家长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一个身高是你两三倍,体重是你几倍的“外星人”俯视着你,用毫不客气的口气来问你的名字,你乐意回答吗?是不是早就白了那个不礼貌的“外星人”一眼呢?既然如此,我们怎么可以责备孩子没有礼貌呢?
家长应该的做法是:蹲下身子,目光与孩子的目光保持平行,问孩子的姓名前要先自我介绍:“你好,我是xxx,非常高兴认识你,可以告诉我你的名字吗?”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不要随意触碰孩子,这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修养!
有的时候,家长经常帮着别人奚落自己的孩子:“对,他就是不爱说话!”“怎么这么没有礼貌,快回答叔叔。”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被父母置于这样尴尬的境地,你怎么能期望他外向活泼呢?
爸爸妈妈愿意别人嘲笑你吗?不愿意吧?所以当我们的孩子说出让人忍俊不禁的童言时,千万不要哄堂大笑。例如一个孩子说:“我爸爸不穿衣服洗澡!”,一家人在大笑之后又故意问这孩子“你是穿着衣服洗澡?”这不明摆着搞乱孩子的思维吗?不要随便戏弄孩子,面对别人对我的孩子的戏弄,我常常毫不客气地予以拒绝:对不起,我的孩子不喜欢开这种玩笑。在孩子和面子之间,我们理应选择孩子。
六、不知不觉间,我们传递了许多负面的、消极的信息给孩子!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向别人诉说孩子的种种“劣迹”。比如很多妈妈常常在客人面前说,“他就是这样胆小!”“他就是不爱吃饭!”这样你在暗示你的孩子: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你期望他成为这样的人。他会朝着你期望的方向达成结果:他一定越来越胆小,越来越不爱吃饭。语言的暗示力量是巨大的。如果装作偷偷说给别人听,但又让孩子听到:“我们家的宝宝今天玩秋千时表现特别勇敢!”这样会在孩子心里传递一个信息:“妈妈说我勇敢?是吗?嗯,我明天还会更勇敢的!”这就是积极的暗示,能直达孩子的潜意识,影响巨大。
不要威胁孩子。“再吵,妈妈不要你了!”这是对孩子最大的威胁,最深的恐惧。因为幼小的孩子离开家庭,他是无法生存的,会产生无止境的焦虑。这种语言的暴力是造成孩子不良性格的开端。正确的说法是:“请安静,妈妈爱你!”
一定不要说这些话:“不要吵,再吵警察来了。”“再闹,医生来打针了。”“快睡,大灰狼来了。”只有你不这样威胁你的孩子,他外出时就会落落大方、活泼开朗、健康自信。千万不要和孩子开恶意的玩笑“你妈妈不要你了,她不来接你了”。对孩子说这样话的人,你一定要让孩子远离他,这种玩笑十分恶劣,对孩子的安全感的构建极为不利。
七、让孩子愉快地遵守规则,将规则内化到心中,成为他一生遵守的信念。
中国的家庭教育、社会秩序中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行为规范,但遵守者廖廖无几,这是为什么?是中国人天生不守规矩吗?是我们教育过程中不谈规则吗?肯定不是。随着这几年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睁眼一看,我们和世界文明原来有这么大的距离。只要没人监督,我们就犯规,还心存侥幸“应该没有人看到吧?”这到底是为什么?
在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人信仰上帝,深植于他们心中的是,我不能做对不起良心的事,上帝会看见的。所以德国的地铁站口是没有检票员的,国外许多超市是自行过磅计价的,国际上无条件退货是通行做法。而我们从小被别人监督着长大,小时候在家听爸爸妈妈的,时时被提醒不许做这个不许做那个,上了学听老师的,遵守这个遵守那个,孩子从来就没有机会自行判断什么是自我良心的规则,没有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自发地了解和遵守规则。孩子冲击规则的行为实际上是在试探我们的底线,是遵守规则的开始,要宽容对待,提醒他“你忘了什么?”,而不是批评他,给他压力。
我们应当尊重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这样他就会开始遵守我们给他设定的规矩,也就是说他将学会有智慧地顺从他人,这时候规范的曙光就出现了,规则就内化了。内化的规则将伴随孩子终生,而且非常愉快而容易地遵守这个内化的规则。
八、不要急于培养孩子分享的习惯。
孩子互相交往的时候,应该确立一个原则:谁的玩具谁就有决定权。成人不能强行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分给别的宝宝,也不能劝诱他让给别人。如果是公共的玩具或游戏器械,谁先拿到或是谁先开始玩,他就有权决定继续玩还是离开,其他孩子必须等待。这种情况下,要不到玩具的孩子往往会哭闹,成人可以用平和的口气说:“我们可以等待一下。”也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其他玩具吸引他暂时离开。当拥有玩具的孩子不愿意分享时,成人千万不要说他“小气包”。孩子本来就对自己的物品拥有自主权,有了自主权之后才谈得上分享。如果父母出于面子,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强行给别的孩子,那么就等于告诉你的孩子,他也可以抢别人的玩具。所以规则必须是统一的。在三岁之后,孩子才会了解到玩具分给别人玩,自己还是可以把它要回来的,这个时候才需要去培养孩子分享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