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上)

标签:
亲子教育如何教育孩子教育 |
分类: 亲子教育 |
一、孩子在0-6岁的心理成长过程当中,存在很多重要阶段。孩子在这些阶段会有一些特殊的行为表现,如果家长把孩子的行为当成不乖而予以斥责的话,很容易造成他的内心伤害,埋下心理隐患。
儿童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按照心理发展的阶段,在某个时间段内,反复进行某一操作或反复学习某一项能力。
出生几个月持续到一岁多,是精神分析学派所认为的口欲期。这个时候的家长会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劝说和阻止,孩子总会把手放进嘴巴里,而且吃得津津有味。很多家长感觉到不干净从而强行阻止孩子的行为,殊不知这个阶段的孩子的感官刺激集中在口腔里面,只有通过口腔才能去认识和探索这个世界。只有正常度过这个阶段,以后才不会用嘴啃食物之外的东西。有些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习惯,甚至延伸成别的不良行为,例如:爱吃零食、吐口水、骂脏话!这都是口欲期没有良好心理发展的结果。
两岁多的孩子开始有了对于物品所有权和人际界限的认识,在家里常常会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么东西都不肯和别人分享,甚至妈妈也要不到他手里的东西。爸爸妈妈需要知道的是,孩子这时候还没有自私的观念。而是在自我意识上要把自我和别人的物品和想法区分开来,也就是是在进行物权归属和人际界限的练习。通过这种联系,来确认他与物品的关系。如何教育孩子,国外的教育专家认为,两岁孩子的哲学是“我的我的,什么都是我的”,所以我们也应该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
二、早教不意味着知识灌输,总是用“教”的方法容易引起孩子对于学习的抵触情绪。
三岁以前是孩子心理成长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是让孩子学会多少知识,而是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和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成长才是早教的主要内容,健康的心灵是一生幸福的源泉。这个时期过于溺爱孩子,为他包办一切事物,不尊重他,轻易地提前地满足他物质的需要,而忽略他内心的感受等等,这种重物质满足轻精神滋养的方式,只能培养出一个不健康不独立的孩子。
如何教育孩子,在孩子有一定认知能力以后,不要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去做,而是通过示范让孩子去自己模仿,或者告诉孩子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去找到做法。举个例子:当客人和小宝宝打招呼时,孩子没有回应,成人通常出于礼貌和面子,都会督促说“叫啊,怎么不叫阿姨,怎么不回答,你应该叫阿姨呀,你这孩子就是这样”等等,这样做就是教,教就会给孩子压力。如果一边教还一边指责,那更是折磨孩子。我们只要模仿孩子的口气回应即可:“阿姨,你好!”或者是“阿姨,再见!”“谢谢奶奶,我吃过了。”等等。这就是示范,而不是教。
如果一切都是你教的,孩子就不会自我学习去处理解决问题,一旦没人教就失去方向。往往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就是这样在我们失去的。
三、感受并理解孩子的情绪,是让孩子建立良好性格的开始。
喜、怒、悲、恐、惊都是人类的正常的情绪表现。但由于社会的要求,我们成年人总是喜欢高兴的事,对于自我悲伤和恐惧等负面情绪常常压抑到内心里面。如果周围有人表现出这种情况,往往会觉得很烦。但是无论孩子的情绪是什么,都需要我们耐心去感受。孩子需要的,绝对不会是家长在旁边一味地说
如果家里是男孩子,家长在教育他的时候经常说“男孩子,哭什么!”“男孩子还哭!”男孩子在儿童时期,他的情绪表达常常被成人阻止。长大以后,不只是悲伤,连很多正常的情绪也不知道如何表达和释放,对于感情也是如此。让丈夫说声爱你有多难,很多妻子都有同感。这其实就是男性在幼年时期情感表达被家长压抑的结果。如果您的儿子未来婚姻生活可能因此不幸福,您还会制止小男孩的哭泣吗?请接受和理解他的情绪!男孩哭泣绝不是丢面子或者懦弱的表现!
四、两至三岁的孩子越制止他越爱打人,攻击行为是大部分孩子必经的成长过程。
两三岁时的孩子常常出现打人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家长经常会说“不要打人!”“你怎么又打人了?”这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这使得孩子认为这个动作可以引起成人的关注,从而反复出现打人的动作。实际上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热衷于用口、手、脚探索世界,认识事物,探索的范围里当然会包括他人的身体,也就出现了“咬人”、
此外,孩子的语言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时候,孩子在情急之下常常用身体动作的攻击性来替代。他可能只是想表达“你让开别挡着我。”“不要懂我的东西。”但是言语还没有组织好,就已经动手动脚了。
孩子的攻击行为,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缘故,想要通过攻击别人发泄内心的不良情绪,或者想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家长不要给他贴上标签“你是个坏孩子会打人”,只要不强化,在他打人时,向对方家长和孩子致歉,把自家孩子隔离开来,不让他继续出现攻击行为,平静地离开。要和孩子沟通,不要责备,而是听他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跟这个时候的孩子去讲道理是百分之百没有用的。
被欺负孩子的家长也要冷静,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吃了亏。实际上,很多孩子就是通过肢体冲撞来开始交往的。同时,对方的孩子的打人行为并非故意,也不是品德有问题。也不要向其他人提及孩子被打的事情。这些都会使孩子形成我就是容易被人打,是因为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好让别人不喜欢才会这样的心理暗示,长此以往这样会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
三周岁以后,孩子慢慢懂事时,如果还打人,就要深层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同时在他每一次攻击别人时,告诉他“不可以”。注意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要消除的行为加进去。
如何教育孩子,孩子天生爱尝试并重复那些能产生有趣、刺激后果、引起成人注意的行为。所以家长越是关注和在意,反而难以消除孩子的这些行为。正确的做法就是让行为后果变得毫无意义,他自然就放弃了。
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