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家庭暴力的成因

标签:
家庭家庭暴力情感 |
分类: 家庭 |
导读:
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它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家庭暴力直接作用于受害者,使受害者身体上或精神上感到痛苦,损害其身体健康和人格尊严。家庭暴力发生于有血缘、婚姻、收养关系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间,如丈夫对妻子、父母对子女、成年子女对父母等,妇女和儿童是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有些中老年人、男性和残疾人也会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家庭暴力现在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家庭暴力中的施暴者一方,往往存在心理上的诱发因素。了解这些成因,有助于预防暴力的发生,和避免暴力的进一步恶化。
1,幼年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所塑造的性格:
家庭暴力是发生于具有亲密关系的家庭成员之间的,而每个人对待亲密关系的方式又来自于幼年和父母或主要抚养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如果孩子的抚养者经常使用暴力的手段来对待孩子,那么在孩子幼小还没有办法反抗的情况下,他只能够屈服于抚养者的压力。同时在他的心理层面上,也会认同暴力是解决问题和矛盾的一种方式。这样在他长大以后,在亲密关系中发生矛盾的时候,幼年的那种认同就很有可能会表现出来,形成一种暴力的遗传。
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在青少年,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的时候,过多接受了各种媒体上面对于暴力的渲染,又没有得到及时纠正的话,那么长大以后的这种孩子也有可能会具有暴力倾向。
2,行为上的强化:
实施暴力的一方,往往在家庭里面处于优势地位。而受害者往往在经济、人际交往、情感、生活等方面比较依赖施暴者,为了保证自己的其他利益不受伤害,往往对于施暴者采取容忍的态度。但是,如果一个人通过暴力的方法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从心理角度上来说,再出现类似问题的时候,他就会倾向于用同样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因为这样最快最有效。
3,社会和媒体的监督力量不够:
很多人认为家庭暴力是家庭里面的私事,甚至有些人觉得“打老婆”属于很正常的行为。在这样一种思维环境的影响下,受害者一方很少寻求家庭以外的帮助。这样容易使得施暴者更加没有心理负担,从而更无所顾忌地实施暴力行为。
4,负面情绪没有合适的处理渠道:
每个人都难免遇到一些令人不愉快的情绪,而家庭暴力的施暴者从心理上往往没有很好处理这些情绪的渠道。从而导致这些负面情绪越来越多,最后形成一次总的爆发。很多人在外面温文尔雅,但这只是他们掩饰了内心负面情绪的缘故,这些人往往缺乏生活爱好和兴趣,朋友也少,在负面情绪到来的时候很难自我化解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