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来不及喊冤,嗅觉灵敏的媒体,已迫不及待地从书中摘录部分,定名为“中国代表摔杯镇日企”,引起网络疯传。
有人将它定义为揭开高铁内幕的“秘传”;有人冠之以“首部世界高铁发展史”的光环。然而,连真名也少有人知的作者“高铁见闻”自己说,“我写的其实是大国崛起的历程。”
《潇湘晨报》记者赵颖慧 撰文
作者姓高?当然不是,铁粉们会告诉你,名为“高铁见闻”的新浪微博号已有4年历史,但“幕后作者”却颇为神秘,只有“铁路媒体工作者、高铁科普作家”的信息。
“高铁见闻”第一条微博发布于2011年8月12日,这正是震惊中外的“7·23甬温线动车事故”发生后的第二十天。此时的中国高铁,刚刚创造了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高铁运营试验最高记录,却因“7·23事件”立马陷入了舆论的严冬。
“人们更愿意相信段子,却极少有人真正耐着性子读完事故报告,探寻真相。”“高铁见闻”在电话中说,“那么,不如我来做这个事,开个微博,跟大家交流高铁的各种问题,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中,增加一个多元的声音。”
于是,“高铁见闻”的新浪微博开通,不断有人问,高铁为什么没有安全带?辐射对人到底有没有害处?坐高铁真的安全么?这一幕,像极了200多年前,蒸汽机车诞生时所面临的质疑。
于是,风靡网络的“高铁知识问答集锦”应运而生。见闻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人们对于高铁的各种疑问,迅速积累了大量粉丝,至今已达12万。
四年前的一时兴起,不想竟为四年后的畅销书埋下了伏笔。
何不写成书?“见闻君”与网友的想法一拍即合。
于是,见闻君耗时一年,三十余万字的《高铁风云录》出炉,并尝试以众筹的方式出书,没想到不到五个小时,就完成了3万元的众筹目标。
市场似乎已经做好了接纳准备,但对于预售期的火爆,仍然让“见闻君”出乎意料。
11月4日,电话里,“见闻君”将其归因为“国人对中国制造实现由低端向高端的热切关注。”其中,被网络疯传的“中国代表摔杯镇日企”的故事,似乎佐证了这一观点,人们津津乐道“摔杯”的细节,迫切寻找中国雄起的证据。同时,也有人怀疑故事的真实性,这些细节从何而来?
“见闻君”对此专门进行了说明,书中中方摔杯的故事来自一次现场采访。“当时,我陪同陕西作协副主席冷梦做采访,聊到当年谈判的事,一位当事人正好在现场。”
回忆起当年,见闻君的声音也兴奋得跳动起来。2004年,中国高铁做了一个非常宏伟的规划,并进行时速200公里动车组招标,对于世界各个高铁企业而言,这是一块巨大的蛋糕,不容有失。
“那时候,压力特别大,铁道部给出的时间底线很死,谈判者抱着必须谈成的信念,如果谈不成,这次招标就出局了。”见闻君仍记得当事人说,“我当时就是一个30多岁,年轻气盛,然而,当时日方由六家企业组成了大联合,其中一家日企代表就是说不行,并起身要离开。”“那哥们儿,火气一来,将茶杯一摔,说你要敢走出这张门去,就别回来了,日企代表竟真的没敢走出去。”见闻君说到此处感叹,“历史就是这么精彩,往往比小说更精彩,任何一个伟大的小说家,也构建不出来精彩的历史。”
四年后的今天,中国高铁终于走出了舆论的严冬,重新赢回尊重。近日,网络疯传一段视频,一位中国旅行的外国人,将一枚硬币竖立在以时速300公里飞驰的京沪高铁列车窗台上,硬币竟然能够屹立8分钟而不倒。
曾在意大利参访的见闻君,也一时兴起,做了一个类似的实验。他当时乘坐意大利较先进的高速列车,从佛罗伦萨前往米兰。
“开始拿了一个50分的欧元,同事说,那不行,太薄了,拿个最厚的!”见闻君说,“我们就拿了一个一欧的硬币,放在固定在车厢内的一个小桌子上,竟然坚持不了30秒!因为车会倾斜。”
图为高铁见闻此次在意大利乘坐的ETR500“红箭”列车。
当中国高铁技术进入世界一流阵容,作为铁路行业工作者的见闻君,也感受到国家带来的荣耀和尊严。“意大利一家铁路公司的董事长,为了迎接中国铁路同行,推后了其他行程,非常重视同中国的合作!”
讲故事时,见闻君的声音难以抑制自豪感,但与此同时,他依然会冷静地分析,意大利也是世界上的高铁大国,尽管他乘坐的列车稳定性不如中国高铁,但舒适性做得更好。“行李架特别宽敞,24寸的箱子放进去,都没有任何问题,这些也是中国值得学习和改进的地方。”
中国高铁发展到今天,成为总理最爱推销的产品,它的国际竞争力究竟如何?
“技术太高了!”见闻君的回答,让我一怔。
“好事就是,你设计了一个非常先进的产品,时速可以达到350公里,被世界认可。”他笑着说,“但印尼会说,我只需要250公里的时速就够了,能不能给个低端一点的?”因此,在国际市场上,“物美价廉性价比高,才最有市场。”
那么,中国高铁的自主化程度究竟有多高?见闻君提出自CRH380系列时代开始,中国已经完全实现高铁列车的自主化生产,判决标准有两个,“第一,以我为主的设计,第二,核心零部件的自主供应。”
一列高速列车有4万多个零部件,“追求全部国产化,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核心部件需要追求自主化,要能够自己生产,其他零部件,保证3家以上供应商,这就够了!”
位于湖南的中国中车株洲所IGBT生产线现场。
核心部件包括什么?最重要的就是为动车提供动力的系统,如牵引传动系统、变流系统、网络控制系统等,它们分别相当于高铁的心脏、大脑和神经,而生产它们的厂家恰恰是位于湖南的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与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因此,“说高铁的核心技术在株洲,一点都不夸张!”
其中最难攻克的技术是变流系统,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也已经攻克了,“这意味着攻克了整个电气化核心!”见闻君激动地说,“变流系统不仅用于高铁,石油钻探、轧钢机、航母都要用到,一通百通,这也是为什么说,攻克核心技术后,高铁带动了整个装备制造业的提升,这是关乎整个中国电气化的问题!”
潇湘晨报:这本书号称“首部世界高铁发展史”,它究竟回答了哪些问题?
高铁见闻:写高铁的故事其实是写大国崛起的历程。这不是对高铁历史的一个简单梳理,力图回答的是,读者对中国高铁乃至中国高端制造发展的种种疑问,如高铁是交通工具还是大国重器,究竟拥有哪些改变未来的力量,世界格局和经济规则为何因它而改变,“高铁外交”背后大国如何博弈等等问题。
潇湘晨报:2011年,中国高铁降速。如今,有人认为,应该尽快恢复高铁设计时速运营,否则在世界高铁技术标准的制订和互认中话语权和主导力不够,对此如何看?
高铁见闻:并不完全同意这个观点。首先,国际市场青睐的是物美价廉,适合自己的产品,并不一定是最高水平的产品。但我又同意这个观点是因为这是一个品牌效应,最高技术产品有助于推广中国高铁。
除此之外,我还是呼吁中国高铁尽早达速,按照设计时速运营,是一种比较合理的现象。
有人开玩笑,将现在的高铁运营比作将奥迪当奥拓开,虽然有点夸张,却也的确是一种浪费。日本东北新干线,曲线半径4500米,弯道比中国高铁更曲折,最近也提速到了时速320公里,但我们的京沪高铁拥有9000米的曲线半径,线路平直得让人艳羡,都只能按照300公里跑。
像我们的高速动车组,都是按照时速350公里30年寿命期设计的,如果能够尽早达速,按照时速350公里跑的话,京沪间只要4个小时,每个人可以节约一个小时,这是多么大的成本!
潇湘晨报:高铁达速后,可以保证绝对安全么?
高铁见闻:安全不是绝对的,永远不是一个零,但中国高铁安全绝对已经达到了一个安全运营的标准。京津高铁2008年8月1日开通,时速350公里,到2011年8月16日降速,安全运营了3年。武广高铁2009年12月25日开通,到2011年7月1日降速,安全运营了2年时间,我们有安全运营的实践基础。高铁是世界主要交通工具中最安全的,没有之一!无论是事故率还是死亡率,都远远低于航空、道路交通以及普通铁路运输。
潇湘晨报:10月,雅万高铁被称作中国在海外真正落地的第一条高铁,这对于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高铁见闻:对于第一次这个概念,有必要提一下。此前,中国高速列车曾拿下过香港的项目。虽然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但是它跟中国内地是不同的关税区域,货物的流通是要经过海关的,而且香港的高铁是面向全球招标的,因此这是中国高速装备第一个出口的订单。在建设方面,中国已经拿下土耳其的订单,并已经建设通车了。
但为什么说雅万是中国高铁的第一单?因为雅万高铁是中国第一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走出国门,全面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从这个意义上说雅万是中国高铁的第一单。
潇湘晨报:在这次国际竞争中,中国中标获胜的优势是什么?
高铁见闻:第一,中国高铁拥有丰富的运营经验。目前,中国已建成运营近1.7万公里,占全球的55%。时速300公里高铁线路长达9600公里,占全球60%。年运送人次高达9.1亿,占全球高铁年运送旅客人次的55%。我有那么庞大的线路,有那么多动车在线路上运营,有那么多人乘坐,这是无比宝贵的数据库,如在隧道、在大风沙、在东北高寒、在海南高湿环境中,我们都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高铁是世界高铁的博物馆。
第二,可以完全保证交货期内交货。目前,中国的工业制造能力绝对是傲视全球。
第三、我们有综合竞价的优势,性价比高!有人会说,不就是因为你的人工费便宜么?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人工费能占到多大的比例?中国高铁性价比优势,来自于批量化工业制造,一年365天,生产线不停,以中国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为例,一家公司拥有600家配套供应商,分布在全国22个城市,响应能力24小时。国外很多公司,拿一个单歇半年很正常。
潇湘晨报:未来,中国高铁发展,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克服?
高铁见闻:技术发展无止境的,就个人而言,我觉得中国高铁需要在三个方面继续完善。第一列车谱系化,不能单纯几种车型,要像汽车一样,既有A级车,又有B级车,需要适应不同环境。
第二,列车智能化,现在的高铁已经非常智能了,司机开高铁实现半自动化,但也还有比较大的空间突破。
第三,绿色化,所有的交通工具中,高铁是唯一一个以电能为核心的交通工具,电提供了绿色的可能,可以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近日,湖南株洲电机公司做了永磁电机,未来高铁实现用此的话可以节能10%,体积更小,重量更轻。
作者简介
今年34岁,毕业于清华大学,当过三年半记者,后成为铁路媒体工作者。
理科男的心,却学习了中文,笑称被高中老师“忽悠”,“学中文,可以整天看小说。”
毕业后发现,“我对逻辑、数字更喜欢,喜欢收集数据。如果让我重选一次,肯定不选这个专业了。”
然而,从业六年的他也发现,知识更替速度之快,“大学研究生的知识,基本折旧殆尽,现在的知识体系,基本上是工作中积累起来的。”
电话里的他爱笑,语速快,各种数据烂熟于心,“毕业这么多年,依然对新事物保有好奇心!”
比如介绍中国新一代的高速铁路动车组创造了486.1 公里/小时的世界最高速,配了“超人”的形象,并感慨道“朝发午至,当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