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财新传媒编辑记者:“市场换技术”VS“一杯羹换技术”
(2012-07-06 19:11:10)
标签:
高铁市场换技术动车组南车财新财经 |
分类: 铁路知识 |
我在前面的文章里面已经分析过了,在中国高铁领域从来就不存在“市场换技术”的概念。财新记者表示不赞同,还跳出来反驳。综合ourail网友watier的意见,对这个问题做如下补充。
第一,官方从来没有说过高铁是“市场换技术”。新浪微博帐号为@饭心21 的财新记者说,“高铁的‘市场换技术’在最初技术引进谈判阶段曾是铁道部屡屡宣传的重点,以往的报道还在。”她列举了新华网记者李柯勇一篇文章为例子,文章发表于2007年:
“我们最大的筹码是中国铁路独一无二的市场优势。”张曙光说,“‘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将建设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客运专线和城际轨道交通7000公里。而日本近几年在建高铁只有300多公里,世界上高铁营业里程总共也只有6763公里,发达国家铁路市场已接近饱和。在诱惑与压力的双重作用下,国外高速列车巨头不得不同意转让技术。”
显然这段文字里面,找不到“市场换技术”的字眼。估计财新记者是根据文章的意思,自己归纳出来“市场换技术” 的结论。但是她的归纳是非常不严谨的。原文是说,市场是我们的优势,国外企业在诱惑与压力之下,同意转让技术。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得出:第一,对方转让了技术;第二,我们有市场优势;第三,我们的市场给了外方很大的诱惑。
有了诱惑是否就意味用来“交换”了呢?显然没有,“市场换技术”是什么意思?就是你给我技术,我给你市场。虽然不一定全部给你,至少大部分。汽车领域就非常典型,看看满大街跑的大众、别克、丰田你就知道。在高铁领域显然没有发生。
第二,事实上高铁领域也不存在“市场换技术”。 ourail网友watier将之概括为“一杯羹换技术”,我觉得非常恰当。大家都知道,分一杯羹和将市场和盘托出完全是不同的意思。铁道部在第一批动车招标时,规定中标企业必须是“中国企业”或“中外企业联合体”。以巨大国内市场的一小部分利益为代价引进了技术。而在后续的招标中,则几乎完全排除了“联合体”,就外企拒之门外。可以说,外企分到的仅仅是第一批招标的一部分市场。相比当今、今后的巨大市场,这部分占的比例很小。这就是典型的“一杯羹换技术”。财新传媒记者,“在诱惑与压力的双重作用下”来替换“市场换技术”是典型的偷换概念,误导舆论。
第三,从结果来看也不存在“市场换技术”。“市场换技术”的结果有三:其一,市场丢失;其二,品牌丢失;第三,人才流失。这些都在汽车领域发生了。但是高铁领域显然不存在,市场是中国南车、中国北车及数千家民营企业的;品牌是“CRH”,是CSR、CNR,是中国南车,是中国北车;人才则尽在南北车,一批四十多岁的轨道交通装备顶尖专家,将在未来20年引领全球轨道交通发展。目前,轨道交通装备领域两名院士,都在南车。
再次感谢ourail网友wat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