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父亲陈少梅《绘事随笔》

(2017-07-24 10:46:07)
标签:

文化

读父亲陈少梅《绘事随笔》

 

读父亲生前绘事之餘,读书、赋诗、观摩名画随笔手迹,叹其书法之美,境界之高,旁征博引,灿烂若天空的繁星。绘事随笔虽经陈長智整理成《陈少梅绘事录》,并于2009年出版。但对比原稿,如果说绘事随笔是浩瀚苍穹,《绘事录》只是窗中的一片天,随心所欲的取舍,不合理的分章,且有张冠李戴的明显错误。因此不禁想到需要重新整理,拟名《陈少梅绘事随笔》。

父亲《绘事随笔》约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为父亲手迹大部分散失后所遗真迹。涉及一百余位古今诗人、画家、学者、高僧。远起战国(宋玉·高唐赋);汉(马融·长笛赋);之后魏(成公绥);晋(嵇康、兰亭诗集作者:王羲之、王丰之、孙嗣、谢万、孙统、庾友、郗昙等);南北朝(杨子华、孔稚珪);唐(李白、杜甫、孟浩然、柳宗元、刘禹锡刘长卿戴叔伦、崔道融、郎士元、刘方平、崔灏、李华、刘崧、钱起、岑参、王绩五代(冯延巳);宋(苏轼、黄庭坚、王安石、秦观、陆游、楼钥、杨万里、张炎、蔡襄、吴可、卢襄、文同、叶茵、晏几道、王沂孙、翁元龙等元好问、张著、冯延登、赵元、刘瞻、马定国、宇文虚中、刘从益、杨云翼等)元(張渥、张伯雨、吴镇、倪瓒、 赵孟頫、张宪、张昱、贡师泰、萨都剌等);明(文徵明、唐寅、祝允明、沈周、陈白沙、赵左、史谨、李东阳、姚广孝、董其昌、陈继儒、陈淳、雷鲤、高啟、吴伟业、憨山德清);清(恽寿平、石涛、戴熙、戴本孝、王鉴、郑板桥、顾鹤庆、王文治、王士禛、张敔、华嵒、龚贤、纪晓岚、吴雯、许遂、沈用济、汪琬、王猷定、李锴、查士标、项圣谟、翁方纲、张问陶、曾国藩、龚自珍彻悟禅师;直至清末民初(陈曾寿、袁思亮樊增祥、徐沅等)

王羲之的墨宝《快雪时晴帖》,以及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因为是信笔书写,更真实的反映了作者的高风雅致,合称“三希”,成为《三希堂》第一珍品。父亲学倪瓒的书法,得其神髓,再学米芾,以倪云林清朗古媚的骨架,注入米芾倜傥雄健的精神,与画笔的气息相映发,范曾说:“与其画相得益彰,并称绝伦。”①《绘事随笔》是父亲不经意间信笔书写,更真实的表现了父亲书法的面貌,弥足珍贵。

中国画是哲学的,诗意的,氤氲中融儒释道为一体,笔墨的最高境界画家文化艺术素养修炼的过程,是个性化笔墨意境形成的过程。读《绘事随笔》,令人感动的是父亲博览,博识,博养,博悟天地古今,勤奋学习、精深研究传统文化,潜修默炼、励志精进,追求艺术的真谛。他向古今贤者学习,学文、学诗、学画、学哲学、学学、学音乐……融汇古今文化菁华,充实内心学养,“脱却人间烟火,扫尽骛逐庸凡”,追求绘画艺术的高、华、典、雅,造极臻峰。

宋玉《高唐赋》是一篇文学作品的山水画;《琴赋》是嵇康的音乐美学理论著作,“窈窕之声足以惩止燥竟,雪荡烦懑也”,谈的不仅是音乐;潘安《笙赋》:“鄭、衞之音,乱世之音也”,讲的就不仅是艺术了;父亲读汉马融《长笛赋》,读晋嵇康《琴赋》,潘安《笙赋》,成公绥《啸赋》,再上溯战国读宋玉的高唐赋》。其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可见他学习的十分认真。

父亲研究学,参加在家学佛组织“居士林”。《绘事随笔》中有许多语,和古代高僧的诗,如:明末高僧憨山德清的《山行》,清代高僧梦东师:“一句弥陀万虑休,脚跟不动出阎浮,相逢若问唯心旨,松自青青水自流。”等等。

国画是写意的,画是有形的诗,诗是无形的画。父亲善于通过古今诗人的诗词描绘自然,感悟人生,抒写一己之情怀。《绘事随笔》载入最多的是可以入画的诗词。其中一首《清平乐》:

“扇纨笼袖。

鸾带行烟皱。

寂寞闲庭春去后。

换了绿阴清昼。……”。

考其出处为民初袁思亮所作,曲名是“题少梅画”。探其究竟又见袁作另一首生查子·题少梅画册》,以及《浣溪沙·少梅为余作醉月颦霞图赋此纪之》:

“咫尺银河梦未通。

南云回首恨匆匆。

坠欢些子恼情衷。

斜月二分无赖白。

断霞一抹可怜红。

相逢长是画图中。”

袁思亮(18791939),字伯夔。湖南湘潭人,著有《蘉庵词》、《冷芸词》。父亲曾作《蘉庵图》,题识:“丙子(1936)四月为伯夔世先生作。”读《绘事随笔》,我们意外地发现诗人与画家这段忘年交的故事。

清末民初,中国出现了一个规模和成就都不在宋诗之下的旧体诗人群体,陈曾寿(18781949)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二十世纪初,西学东渐,中国积贫积弱,中国文化遭遇歧视,这些“沉哀入骨,而出以深微澹远,遂成孤诣。”的旧体诗,被打入冷宫,几乎被遗忘了。陈曾寿的诗其情深挚,其词刻意,父亲尤喜其中“听松听水逍遥游”;“亦是山林独往心”等,浓郁的陶渊明色彩。从《绘事随笔》可以欣赏到《天宁寺听松》、《湖庐听雨》等二十馀首陈曾寿的诗。

晚明以降,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说”,致三百多年来画坛从吴门到松江,从四僧到四王,从扬州到海上,无不以墨色层层渲染为主流。父亲反其道而行,他对传统的选择,偏重北宗院体,以清劲的斧劈皴迥异于时流。北宗院体书法用笔,纵横高简一遍成画,不可重叠加墨,功力不济则板露刻结,这使数百年来文人墨客望而却步,父亲则取法北宗,他重视北宗笔墨的真本事,同时看重南宗的书卷气在北宗笔墨中注入元人简淡蔚然的精神。当今美术界有些人以勾勒和斧劈皴而视陈少梅为北宗。范曾先生说:“仅以北宗视陈少梅先生,窃以为偏矣!”我很赞同范曾先生的意见:“陈少梅从心灵上所趋附的乃是中国文人画的水域,粼粼其辉,在他的作品中所透露的气息与倪云林、王蒙神遇而迹化,而与浙派某些画家的张扬跋扈却貌合而神离,此中奥妙非一言可尽者。”④绘事随笔》是父亲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可以帮助我们探求陈少梅的艺术究竟。随笔中有很多画论、题画诗,这些多来自南田、石涛、戴熙、倪云林、吴镇南宗巨擘,父亲对他们情有独钟,可见父亲在艺术上并无门户之见,而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父亲的作品以诗为魂,以书为骨,内涵丰富,“深得北宗精整爽健,吸收南宗的文雅精微,创造了一种精雅之美,严谨、精密、娴熟、潇洒、有情调、有韵味,比一般的院体含蓄精微,比一般的文人画功力深厚” ,“北骨南风”,在画坛独树一帜使北宗在式微三百余年后,以全新的面目转世重生。

梳理《绘事随笔》,查阅资料,与父亲对话。这是天地间的对话,深感自身才疏学浅,每读一遍都有新的认识,仍有不识之处。为这些残留的父亲手迹不致被淹没,勉为其难为其注释,希望方便读者从阅读中得到文情画思的有益启迪。囿于学识限制,错误疏失之处自知不免,抛砖引玉,敬待方家匡正。

 

注释:

①:范曾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陈少梅》序。

②:陈三立《苍虬阁诗抄题识》。

:范曾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陈少梅》序。

美术史学家薛永年《论二十世纪中国画变革中的陈少梅及其传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