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红楼梦》诗抄(5)
标签:
转载 |
分类: 诗词 |
原文地址:《红楼梦》诗抄(5)作者:梦笔山人
《春夜即事》
霞绡云幄任铺陈,隔巷蟆更听未真。
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
盈盈烛泪因谁泣,点点花愁为我嗔。
自是小鬟娇懒惯,拥衾不耐笑言频。
【译文】
丝被与云帐随意铺展,隔着巷子能隐约听见更鼓声。
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雨声微觉寒意,眼前春色如同梦境般虚幻。
案头蜡烛的泪珠盈盈似在为他人哭泣,窗外落花点点含愁仿佛在埋怨我。
原来是身边的小丫鬟娇纵懒散惯了,拉过被子捂住头便不耐烦我们频繁的谈笑。
《夏夜即事》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
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
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
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
【译文】
描鸾刺凤倦了佳人早已进入了深长的梦乡,金笼架上的鹦鹉还在殷勤地叫唤送茶汤。
好像明月照亮了窗户原来是揭开了宫镜,室内云雾缭绕原来是点燃了御香。
名酒荷露甘滑醇香催人频频倾翻琥珀杯,柳垂堤岸柳风凉爽人在水晶槛内好纳凉。
水边凉亭里处处是来游玩的人团扇翩跹如蝶舞,红楼上窗帘卷起美人们都已卸去了晚妆。
《秋夜即事》
绛芸轩里绝喧哗,桂魄流光浸茜纱。
苔锁石纹容睡鹤,井飘桐露湿栖鸦。
抱衾婢至舒金凤,倚槛人归落翠花。
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
【译文】
绛芸轩里停了吵嚷绝了喧哗,月光如水浸透了那大红窗纱。
石上纹痕布满了青苔正容得仙鹤憩息,井边桐叶上滴落的秋露沾湿了栖止在树上的乌鸦。
婢女抱来衾枕打开了绣有金凤的被褥,倚栏的人儿尽兴而归卸下了绿玉簪花。
夜深人静了难以入眠是因为酒后口渴,拨旺炉中余火呼人烹上一杯浓浓的热茶。
《冬夜即事》
梅魂竹梦已三更,锦罽鹴衾睡未成。
松影一庭惟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
女儿翠袖诗怀冷,公子金貂酒力轻。
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即时烹。
【译文】
梅花和竹子的精魂已入梦乡,夜已三更,盖着锦毯鹅绒被还睡不着。
满院松影只看见鹤,雪像梨花铺满地听不见莺啼。
女孩们翠袖单薄诗怀已冷,公子我穿着貂裘还嫌酒力太轻。
高兴的是侍女懂得品茶,扫来新鲜的白雪立刻烹煮。
【题解】
这是贾宝玉入住大观园后,描写春夏秋冬四季夜景和生活的组诗,反映了他当时无忧无虑、富贵闲适的贵公子生活。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译文】
这缠人的诗兴从早到晚地侵袭着我,让我绕着篱笆靠着石头独自沉吟。
笔尖蕴含着灵秀对着霜菊书写,口里含着芳香对着明月吟诵。
满纸都是自我怜惜书写平素的哀怨,有谁能从只言片语中理解我倾诉的秋日心绪?
自从陶渊明评论赞赏菊花之后,它那千古高风亮节就一直被人们传颂到今天。
【题解】
这是林黛玉的《咏菊》诗,在菊花诗社中夺魁。诗中将她作诗时的情态与菊花的品质相结合,表达其高洁与孤寂。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译文】
想要询问秋天的情意众人都不知道,我背着双手喃喃自语地叩问东篱下的菊花。
你孤高傲世想和谁一起隐居?同样开花你为什么开得这样迟?
园中露水庭上寒霜你是何等寂寞?大雁南归蟋蟀悲鸣你是否也相思?
不要说出整个世界没有可以交谈的人,你如果懂得话语,我们何妨聊上一时半刻。
【题解】
这是林黛玉另一首咏菊诗,通过问菊的形式,进一步抒发其孤标傲世、无人理解的寂寞情怀。
《咏白海棠》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译文】
珍惜美好姿容白天也掩上院门,自己提着水罐浇灌长满青苔的花盆。
秋日台阶上映出洗去胭脂的素淡身影,露水台阶上招来了冰雪般的精魂。
清淡到极致才知道花更加艳丽,愁思过多怎能不让美玉没有泪痕?
要想报答秋神全靠保持清洁,默默无语亭亭玉立直到天色又近黄昏。
【题解】
这是薛宝钗的《咏白海棠》诗,她以庄重矜持的笔调描绘白海棠,强调其“珍重芳姿”、“清洁”的品德,符合其大家闺秀的身份和性格。
《临江仙》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译文】
在华美的厅堂前,春天懂得让柳絮起舞,东风把它吹得多么均匀。
蜜蜂成群蝴蝶排阵乱纷纷,何曾随着流水逝去?何必一定坠落在香尘里?
千丝万缕的本性始终不改,任凭它时而聚集时而分离。
美好的春光不要笑我本来没有根,只要不断地借助好风的力量,也能把我送上碧蓝的云天!
【题解】
这是薛宝钗的《临江仙·柳絮词》。她一反柳絮飘零的悲戚传统,将其描绘得均匀有力,并借其抒发了“上青云”的志向。
《太虚幻境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译文】
当你把假的当作真的时,真的也就成了假的。
把没有当作有时,有也就成了没有。
【题解】
这是《红楼梦》中“太虚幻境”的石牌坊对联,体现了本书“真与假”、“有与无”的哲学核心思想,暗示了故事的虚幻性。
前一篇:[转载]《红楼梦》诗抄(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