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诗词知识大全(上)

标签:
转载 |
分类: 诗词 |
![[转载]诗词知识大全(上) [转载]诗词知识大全(上)](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韵律与意境的文学体裁,以凝练的语言、和谐的声律、丰富的意象,承载着古人的情感、思想与对世界的感知,是流淌在文字里的“千年心声”。
它并非单一形式,而是包含诗、词两大核心类别。
诗的历史悠长,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历经汉乐府、唐诗的鼎盛,形成了五言、七言等固定句式,讲究平仄与对仗。
比如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用夸张的笔触勾勒瀑布奇观;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借花鸟抒家国之痛,短短数语便将画面与情感融为一体。
词则兴起于隋唐,鼎盛于宋代,又称“长短句”,依曲调填写,更具音乐性。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婉约,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壮志,皆能通过长短错落的句式,精准传递不同的情绪基调。
无论诗与词,核心都在“意境”——不是直白的陈述,而是用“明月”“杨柳”“鸿雁”等意象,搭建可感的画面,让读者自行体会背后的深意。
如“举头望明月”,一个“望”字便藏尽思乡的绵长;“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借杨柳、晓风等景,道尽离别后的孤寂。
诗词早已超越文学范畴,成为中国人的“情感密码”,无论何时读起,都能与千年前的古人产生心灵共鸣,感受文字不朽的魅力。
【古风】
诗体名。即“古诗”、“古体诗”。
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谓其内容"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中有不少名篇。
【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诗体名,和近体诗相对。产生较早。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
【四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诗歌,如
《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自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
【五言诗】
诗体名。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起于汉代。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六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六字。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有古体近体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旧说则谓始于《柏梁台诗》,恐不可信。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到了唐代,大为发展。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杂言诗】
诗体名。古体诗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无一定标准,最短仅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
【乐府】
本指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至武帝始建立乐府,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
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歌行】
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
【赋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
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
科举时代之试帖诗,因诗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同样也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后遂将“赋得“实用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亦往往以“赋得“为题。
【联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相联成篇。
传始于汉武帝时《柏梁台诗》(疑系后人伪作)。
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依次而下。后来习用一人出上句,续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旧时多用于上层饮宴及朋友间酬应,绝少佳作。
【集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诗。
现存最早的集句,为西晋傅咸的《七经诗》。
【旧体诗、近体诗、今体诗】
都是指格律诗而言,主要分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等。
千万不能将今体诗跟现在所说的新诗混为一谈。
【排律】
诗体名。律诗的一种。就律诗定格加以铺排延长,故名。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百韵者。
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绝句】
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
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要求。
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但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已有绝句,虽亦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中即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绝句”以别于近体绝句。
【律诗】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
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应制诗】
封建时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诗。唐以后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
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少数也陈述一些对皇帝的期望。
【试帖诗】
诗体名。也称“赋得体”。起源于唐代,由“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
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内容必须切题。清代限制尤严。
【古绝】
对不讲平仄的古体绝句的通称相对今体的绝句“律绝”而言。古绝多用拗句,可押平韵也可押仄韵。有些绝句用的是仄韵,但全诗用律句,或用律诗容许的变格和拗救。
【入律古风】
对使用近体诗平仄格式的古体诗的通称。特点为:1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2换韵,且多为平仄韵交替;3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换韵,换韵后第一句入韵,全诗似多首“七绝”的组合。
【诗余】
指“词”而言,有长调、小令、慢、引等不同格式,用词牌作为格式的标志。
【句式】
句式是指一句诗的节奏。参考【节奏】
【谋篇】
谋篇指诗词的结构章法而言。对于诗,前人总结的经验很多,但归结起来一般不出起、承转合四字。
【平仄】
平仄就是古人对声调的区分,以今天的普通话来说,平就是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仄就是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
(原来平是指平声,仄是指上去入三声,但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四声】
即语调的平上去入,合称四声。
【平起与仄起】
平起指首句第一二字均为平声,仄起指首句第一二字均为仄声。
这是近体诗平仄句式的构成之一种。具体请参照【平仄简表】
【平起平收与仄起仄收】
构成近体诗的基本句型,即首尾的平仄相同,如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
具体请参照【平仄简表】
【句脚仄起平收】
这是近体诗押韵的基本规则,即上句不押韵,仄声收,下句押平声韵。
前一篇:[转载]很有趣的古诗词10首
后一篇:[转载]诗词知识大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