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对联故事(15)

(2025-05-03 10:21:12)
标签:

转载

分类: 学养
原文地址:对联故事(15)作者:梦笔山人
[转载]对联故事(15)

小姐羞先生
从前,某员外有位才貌双全的女儿和一个小儿子,儿子年龄尚小,员外便请来一位先生教儿子读书。一日,先生出了一句上联叫学生对句,这上联是:
有客登堂,惊醒万里春梦;
学生对不出来,就请他姐姐代对,小姐对曰:
无人共枕,枉费一片痴心。
先生一看下联,猜想十有八九是姐代弟对,自以为小姐对他有意,便自作多情地再出一联试探:
六尺彩绫,三尺系腰三尺坠;
小姐看了,毫不介意,依然代弟对道:
一床锦被,半床遮体半床闲。
先生看罢,得意忘形,满以为小姐钟情于他,便欲与小姐定情,又赤裸裸地写一上联:
风紧林密,问樵夫何处下手;
小姐见先生心术不正,即回复下联,请先生弃除此念,联曰:
山高水深,劝渔夫及早回头。
先生自讨没趣,作联自我解嘲:
竹本无心,节外偏生枝叶;
小姐以联表示自己清白无瑕,联曰:
藕虽有孔,心中不染垢尘。
先生连遭训斥,心中凉了半截,但仍不死心,仍然出联纠缠:
桃李杏梅,这些花哪时开放?
小姐厉言正色对曰:
稻麦黍稷,此杂种是何先生!
先生黔驴技穷,仍得不到小姐芳心,心中很生气,一直怀恨在心。在小姐出嫁后,生了双胞胎之时,先生又戏弄小姐,出一联曰:
谁是先生子,孰为后生儿?
小姐见先生无赖之极,毫不客气地说:
后生为我子,先生是我儿。
先生的恶劣行迹,把员外气得七窍生烟,不久,员外便将先生赶走了。

恶财主弄巧成拙
从前,某城有个单身汉,不务正业,整天东游西逛,犹如乞丐一样混日子。后来,县衙指派他为更夫,每晚打更,并负责开关城里为了防盗而设立的闸门,好让他混碗饭吃。这对单身汉来说倒是两全齐美的差事。
城里每逢过年,千家万户都有贴对联的习惯,这一年除夕,衙役送来一副对联,吩咐单身汉贴在闸门上。傍晚,他将对联贴了起来,可是,更夫不识字,更不懂对联的平仄,将对联贴反(上下联位置颠倒)变成:
盛世无须掩闸门;
太平不用敲更鼓。
大年初一,一位文人雅士路过门前,便向更夫指出对联贴反了,更夫央求他重写一副贴上,免得主管社会治安的衙役责罚,雅士觉得重写比较麻烦,便帮他出了个主意,叫更夫将上下联的末尾一个字刻去,这样一来,上联仄声结尾,下联平声结尾,倒成一副六言妙联:
盛世无须掩闸;
太平不用敲更。
在场看热闹的百姓都夸这位雅士学问高。这时,人群中有个街坊里的财主,他目不识丁,为富不仁。只见他毕恭毕敬地请雅士到他门上去看一看,是否将对联贴错,雅士一看,果然财主不学无术,把对联贴反了:
积善家福寿无穷;
发财户金银尽是。
还没等雅士开口,他连忙从家中拿来刀子,学着更夫将上下联末尾一个字也刻去,门上对联变成:
积善家福寿无;
发财户金银尽。
这一刻之下,对联的平仄声不但没变过来,而且联意也相反了,一时成为全城笑话。雅士平日非常痛恨财主,见财主此举,二话没说就走开了。

夫妻佳联贺寿星
李清照是南宋著名词人,她的丈夫赵明诚是位金石学家。夫妻俩博学多才,又精通诗词格律,是名噪一时的“诗词夫妻”。有一次,两人参加青州有名的乌老寿星的一百五十岁的寿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邀请李清照夫妇合写一副对联,祝贺乌老寿诞。赵明诚挥笔而就:
花甲重逢,又增而立年岁;
每甲子是六十年,“花甲重逢”即一百二十岁,“而立”是三十岁,两数相加正合乌老寿辰,客厅里顿时响起叫好之声。众人都看李清照如何续联,只见李清照毫不拘谨,握笔在手,也是一挥而就:
古稀双庆,复添幼学青春。
“古稀”是七十岁,“双庆”便是一百四十岁,“幼学”是十岁,加在一起,也恰是乌老寿龄,对仗工整,珠联璧合。众人惊叹不止。乌老欣喜异常,亲自铺开宣纸道:“二位雅兴正浓,请再为老朽赐书一副。”未等李清照表态,赵明诚抢先应诺,他思索一番,纵笔写下五个大字:
三多福寿子;
只见李清照从容镇静,目光落在乌老的书架上,灵机一动,低头写道:
四诗风雅颂。
赵明诚一心想难倒清照,于是向乌老施一礼说:“这般拙联既得老人家错爱,我夫妻再献一联,可否?”“好,好,好,真是求之不得!”乌老又亲自铺开了宣纸,赵明诚毫不谦让,刷刷刷就是几个大字:
乌龟方姓乌——
众人一愣,乌老脸上顿时也失去笑容。李清照不慌不忙,在赵明诚的墨迹后续写道:
龟寿比日月,年高德亮;
乌老看罢,手捻长髯连声叫好!赵明诚万没想到如此致命之词,李清照竟能巧对,便“死不服输”地续写下联:
老鼠亦称老——
李清照嫣然一笑,将丈夫轻推一旁,提笔而书:
姑兆宝贵,国色天香。
(鼠姑乃牡丹花的别称)
众人为这对夫妇的巧对喝彩,乌老见此联中巧嵌“乌老”二字,更是欣喜若狂,拉着夫妻二人,连连干杯!赵明诚也不得不佩服李清照锦心绣口,机敏过人。

大名鼎鼎莫宣卿
唐代的莫宣卿是封川人。他十七岁就成为两广的第一个状元,为“岭南八大才子”之一。
他七岁时,就作过一首表示自己志向的诗:
英俊天下有,谁能佐圣君?
我本岭南凤,岂同凡鸟群?
因此他被称为“神童”。有一个姓梁的知县,路过封川,想试试这位神童到底有多“神”,就去了莫家。有人一喊“梁大人到!”莫宣卿便很有礼貌地走出来迎接,行了大礼。
梁知县问:“你就是大名鼎鼎的莫家公子吗?”莫宣卿回答:“是,大人。”知县一听,心想,我给你个“大名鼎鼎”,你一点不推让就“接”过去了,于是便想出了个上联责问他:
廿日小孩岂称大;
这是将“廿”“日”“大”三个字合在一起为“莫”。莫宣卿心想:“大名鼎鼎”又不是我说的,你为何奚落我呢?略一思索就对了个下联:
三两木头不成官。
这是把“梁”字也给拆成“三”、“刃”(商业上对“两”的俗写)、“木”。知县由此知道这个小孩确实聪明,逢人便夸,莫宣卿真够得上“大名鼎鼎”了。

王禹偁幼年妙对
宋初现实主义诗人王禹偁,字元之,济州巨野人。他主张“文以明道”,反对晚唐五代“唯美主义浮靡风气”,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主将。王禹偁幼年聪慧伶俐,七八岁便能作诗,是远近闻名的“神童”。宋史本传说他“世为农家”。相传他的父亲是一个磨工。一日,济州从事毕士安听说了他的名气,命他以磨为题作一对联。王禹偁随即吟道:
但取心中正;
无愁眼下迟。
毕士安对他的才华感到惊讶,邀他至府中做客。席间毕士安一直称赞王禹偁出口成章,能言善辩。众人见他出身庶民,年幼寒酸,仍有鄙视之意。一位私塾先生便出一上联让他对:
鹦鹉能言宁比凤;
意思是说,即使你能讲几句诗云子曰,但也只是鹦鹉学舌,怎比得凤凰的高贵呢?王禹偁会其意,便回敬下联曰:
蜘蛛虽巧不如蚕。

御花园中巧对句
寇准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朝中一位在外敌侵扰面前坚持主战的正直人物,同时,还是一个擅长诗文的儒雅之士。
有一次,寇准和朝中百官在御花园中游玩,来到荷花池旁。他看到红日映在水上,水底也有一轮红日,天上与水底的红日遥遥相对,他顿时感到诗情涌来,给身旁的百官们出了个上句:
水底日为天上日;
由于他这个上句,状物绝妙,又富于哲理,一下子把百官们给难住了,没有人能对出下句。
恰在这时,大臣杨大年也来赏花。他听了上句,走到寇准面前,说出下句来:
眼中人是面前人。
大家一听,不由得齐声称妙。

李解苏联
据传,广东岭南有一绝对,没人对得出来,当地人便把上联刻在石碑上:
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有一次苏东坡游广东,当地人引他到碑前,请东坡对。东坡一看,问道:“一块碑,只一行字?只一句上联?”说罢掉头走了。于是,当地人说苏东坡也对不出。到了清代,四川才子李调元到广东,当地人又引他到碑前,把苏东坡到时的情况告诉李调元,请李调元来对。李调元说:“苏东坡已经对出来了,为什么还要再对!”众人愕然。李调元说,苏东坡对的下联是:
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
众人十分叹服。

苏东坡即景联对
宋朝时期的某年冬天,苏东坡同秦少游各骑一头毛驴去郊外赏雪寻梅。走到山脚河边,迎面遇到一位喝得酩酊大醉的老汉,骑在驴背上东摇西晃。苏东坡即出一对道:
醉汉骑驴,颠头簸脑算酒账;
秦少游放眼河中,见一船夫摇着橹逆水而来,随即对道:
艄公摇橹,打躬作揖讨船钱。
东坡欣喜地赞道:“好一副诗中之画。”
二人继续踏雪前行,不久来到梅竹村。只见那茫茫雪海之中,缀映着点点红梅、白梅;那片片竹林之上,白雪罩着绿竹,一阵风来,雪落竹现,沙沙有声。秦少游来到一棵白梅树前,吟上联曰:
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
东坡一听,随手摇着一竿竹子道:
风中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
秦少游拍着驴背赞道:“好一个‘翻’字,把风声竹影写活了。”
苏东坡被谪贬惠州,一次从惠州经过小梅关来到江西南安府一带,他问别人道:“这是什么地方?”答曰:“新城。”东坡暗自沉吟,得一联云:
新城几时旧;
后来,苦思苦想,久不能对出下联。于是他继续前行,又到一处,东坡又问:“这是什么地方?”答曰:“浮石。”东坡茅塞顿开,遂得一下联云:
浮石何日沉。
“浮石”和“新城”都是地名。“旧”与“新”相对,“沉”与“浮”相对,这属于句内对;“浮石”对“新城”,“何日沉”对“几时旧”,上下联对得工整别致,相映成趣。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