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国古代趣味诗集(5)

标签:
转载 |
分类: 诗词 |
原文地址:中国古代趣味诗集(5)作者:梦笔山人
![[转载]中国古代趣味诗集(5) [转载]中国古代趣味诗集(5)](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二十三、回文词
回文词始见北宋,这与宋词创作繁荣有关系。元明回文词极少。此后清词继起,回文词可与宋代匹敌。据资料现存的回文词有以下几种形式:一、上片下片都随句反复;二、同一词调由末尾倒读,其中有的是下片为上片的倒读,有的是全篇从末尾倒读,倒读时,有的句式不变,有的句式改变;三、借读回文:次句从前一句中借用几个字,回读成句;四、倒读后成为另一词调;五、倒读成为诗(也有诗改为词的);六、回环韵:上下片按同一词调同句倒读,成为另一首词。
《西江月·泛湖》宋·苏轼
雨过轻风弄柳,湖东映日春烟。晴芜平水远连天,隐隐飞翻舞燕。
燕舞翻飞隐隐,天连远水平芜。晴烟春日映东湖,柳弄风轻过雨。
——这首词描写泛舟湖上所见春景。其上下片互为回文,意义相仿,但因景物出现次序不同,意态便有分别。上片写雨后初晴,下片则为因晴转雨,全词表现出晴雨之间的反复变化,同时也暗示了泛湖人的悠然心境。
回文词《虞美人》改回文七律诗
时来冷雨秋凉峭,醒梦诗怀绕。月明辞泪怨愁情,夜寂,断魂归恨客心惊。
枝疏落叶枯残日,雁唳驰风疾。苦声悲笛暮船征,远岸,露堤幽树玉蝉鸣。
回文七律
时来冷雨秋凉峭,醒梦诗怀绕月明。辞泪怨愁情夜寂,断魂归恨客心惊。
枝疏落叶枯残日,雁唳驰风疾苦声。悲笛暮船征远岸,露堤幽树玉蝉鸣。
二十四、回文曲
有了回诗和回文词,自然也有回文曲,它始于元代,这与元代散曲创作的兴起有关,现存的很少。
《回文曲·普天乐·二首》元·仲龙子
普天乐·自况
竹敲风,虚檐转月,素秋天爽气新,疏花菊老含清露。梧庭瘦影,梧庭瘦影,影瘦庭梧。
回文倒读:
梧庭瘦影,影瘦庭梧,影瘦庭梧露。清含老菊花疏,新气爽天秋素,月转檐虚风敲竹。
普天乐·欢情
凤鸾交,浓欢密爱,弄花将嫩叶攀,恐怕匆匆忙迎送。逢难易别,逢难易别,易别难逢。
回文倒读:
逢难易别,易别难逢,易别难逢送。迎忙匆匆怕恐,攀叶嫩将花弄,爱密欢浓交鸾凤。
明·李开先《词谑》:
迷迷闷闷沉沉睡睡,眉双蹙,蹙双眉。沉沉闷闷迷迷睡,垂泪珠、珠垂泪、垂珠泪。呀,实事成虚,虚事成实。怕离别、别离怕、怕别离。腰围瘦减,瘦减腰围。凤期鸾、鸾期凤、凤鸾期。
《卷帘燕儿落》李知其
难离别,情万千。眠孤枕,愁人伴。闲庭小院深,关河传信远。鱼和雁天南,看明月,中肠断。
倒读则成:
断肠中,月明看。南天雁,和鱼远。信传河关深,院小庭闲伴。人愁枕孤眠,千万情,别离难。
二十五、药名诗
药名诗:是在诗词中嵌用中药名,联缀成篇。
《药名诗》南朝齐·王融
重台信严敞,陵泽乃闲荒。石蚕终未茧,垣衣不可裳。
秦芎留近咏,楚蘅摇远翔。韩原结神草,随庭衔夜光。
——药名诗始于南朝齐,现存最早的即王融的这首诗。全诗每句诗中都嵌用了一个中药名:重台、陵泽、石蚕、垣衣、秦芎、楚蘅、神草、夜光(锦草别名)。
《药名诗》南朝梁·萧纲
朝风动春草,落日照横塘。重台荡子妾,黄昏独自伤。
烛映合欢被,帷飘苏合香。石墨聊书赋,铅华试作妆。
徒令惜萱草,蔓延满空房。
——此诗用了十个中药名。横塘:谐音莨菪,又名断肠草。
《答鄱阳客·药名诗》唐·张籍
江皋岁暮相逢地,黄叶霜前半夏枝。
子夜吟诗向松桂,心中万事喜君知。
——这首诗中共用了五个中药名,除“半夏”为直接嵌用外,地黄、枝子(栀子)、桂心,都是离合前句句首字而成,而“喜君子”则是中药名“使君子”的谐音。
二十六、歇后诗
歇后诗,指诗句中引用成语或现成语句,字面上只用前面部分,结尾一字省去,而其本意却在后面省去的一字,故称“歇后”。
《歇后诗》·无名氏
抛却刑于寡(妻),来看未丧斯(文)。
止因四海困(穷),博得七年之(病)。
既折援之以(手),全目请问其(昏)。
且过子游子(夏),弃甲曳兵而(奔)。
——此诗选自清代独逸窝退士所辑《笑笑录》。全诗实为“抛却妻,来看文,止因穷,博得病,既折手,全目昏,且过夏,弃甲奔。”
明代褚理斋曾为夏五家的塾师,夏五个头很矮,他妻子却长得很高。两人站在一起时,夏五身高只到他妻子的胸部,于是塾师作诗一首相嘲。如下:
夏五先生罔谈彼(短),夏五娘子靡恃已(长)。
有时堂前相遇见(面),刚刚撞着果珍李(柰)。
明朝正德年间,有一个诗人十分热爱偷声诗,几乎到了言不离偷声诗的地步。一年,家乡大旱,郡守亲自出马祈雨,接连数日行跪拜礼,可是连一点儿雨滴也不曾飘落。诗人觉得郡守迂腐可笑,就作诗讽刺他:
太守祈雨泽,万民多感德。
昨夜推窗看,见月。
郡守恼之,寻来问罪,可是罪从何而来呢?没有办法,就说:“若能吟出好诗,便放了你。”郡守自诩心慕东坡,自号西坡,便命诗人即以“西坡”为题。那人应声吟道:
古人号东坡,今人号西坡。
这坡比那坡,差多。
郡守恼羞成怒,喝令打十八大板。诗人忍痛吟道:
作诗十七字,责板一十八。
若上万言书,打杀。
郡守以诽谤罪,发配他去郧阳。他舅舅闻讯赶来,两人相对流泪。诗人的诗瘾又上来了。
发配到郧阳,见舅如见娘。
两人齐下泪,三行。
原来,他舅舅是独眼儿。
来到发配地,县令和夫人想见识这位怪才,令他即地吟诗。他瞅了一眼步出厅堂的官夫人,张口就来:
环佩响叮当,夫人出厅堂。
金莲整三寸,横量。
二十七、柏梁诗
柏梁诗,原称柏梁体诗,是句句押韵,一韵到底的一种七言古诗。据说,汉武帝筑柏梁台,与群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因而得名,称之曰柏梁体。
下面是汉武帝筑柏梁台时,与群臣的联唱:
汉武帝:日月星辰和四对;梁孝王:骖驾驷马从粱来。
大司马:郡国士马羽林材;丞相石庆:总领天下诚难治。
大将军卫青:和抚四夷不易哉;御史大夫倪宽:刀笔之使臣执之。
太常周建德:撞钟伐鼓声中诗;宗正刘安国:宗室广大日益滋。
卫尉路博德:周卫交戟禁不时;光禄勋徐自为:总领从官柏梁台。
廷尉杜周:平理请谳决嫌疑;太仆公孙贤:修饰舆马待驾来。
大鸿胪壶充国:郡国吏功差次之;少府王温舒:乘舆御物主治之。
大司农张成:陈粟万石扬以箕;执金吾中庶豹:缴道宫下随讨治。
左冯翊盛宣:三辅盗贼天下危;右挟风李成信:盗阻南山为民灾。
京兆尹:外家公主不可治;詹事陈掌:椒房率更领其材。
典属国:蛮夷朝贺常会期;太匠:柱枅榑栌相枝持。
大官令:枇杷橘栗桃李梅;上林令:走狗逐兔张罘罳。
郭舍人:啮妃女唇甘如饴;东方朔:迫窘诘屈几穷哉。
唐朝杜甫《饮中八仙歌》,也是柏梁体:
《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蛟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二十八、同调诗
以一个诗句为单位,用同一个声调的字组成,这样的诗,称为同调诗。古时称四声诗。同调诗一般为五言诗。按照声调的不同,同调诗可分为五类:全平诗,整首五言诗全是平声字。平上诗,单句平声字,双句上声字。平去诗,单句平声字,双句去声字。平入诗,单句平声字,双句入声字。全仄诗,整首五言诗全是仄声字。
《舟中夜与家人饮》宋·梅尧臣
月出断岸口,影照别舫背。且独与妇饮,颇胜俗客对。
月渐上我席,暝色亦稍退。岂必在秉烛,此景已可爱。
——这是一首全仄诗。
二十九、哲理诗
诗面含有关于宇宙和人生原理的,称为哲理诗。哲理诗给人以思考,给人以启迪,让人豁然开朗,明白事理。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横向观察,是道道山岭;从侧面端详,则座座奇峰。远眺是一番景致,近看成另一番风情;高端俯视,低处仰望,移步换景,各不相同。游人流连山中,未超然于庐山之外而统观之,见到的只是局部景致,而非庐山全部面貌,白马非马也。世间万事,亦同此理,当局者迷,当事者迷,当时者迷。距离就是美丽,跳离三界看乃真。
苏轼此诗,讲的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而宋朝另一位诗人翁卷的《山雨》,讲的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尽管表面上好像素不相关。
《山雨》宋·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霜。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诗写山雨,而前两句却写星月交辉,夜空清朗的景象,与山雨似若无关。后两句写山雨过后,小溪水大流急。然而,溪是无雨之处的溪,而又无雨而水涨,似若令人迷惑。其实,本处无雨水涨是现象,远处他山下雨是原因。
三十、尖塔诗
先看一首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一至七言(尖塔诗):
呆
秀才
吃长斋
胡须满腮
经书揭不开
纸笔自己安排
明年不请我自来
再欣赏清代王有光摘吴越俗谚俚语排成目录,用塔之对顶的形式。
阴阳
天地大
黑白分明
傍早做人家
为人易做人难
你叽呱我也叽呱
穷不读书富不教学
读书造化不读书告化
清明不拆絮到老不成器
告化子遁走猢狲就没戏耍
要知未来路径须问过来人家
罔活三千年不知天知地知
有书不苦读不如睁眼瞎
黑眼乌珠难见白铜钱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善恶到头终有报
前船是后船涯
事上无难事
有德终发
回味甜
由他
后一篇:[转载]中国古代趣味诗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