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李清照词传(2)|孔祥秋

(2025-02-17 19:45:40)
标签:

转载

分类: 诗词
[转载]李清照词传(2)|孔祥秋

        绰约俱见天真
        禁幄低张,雕栏巧护,就中独占残春。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妖娆态,妒风笑月,长东君。
        东城边,南陌上,正日烘池馆,竞走香轮。绮筵散日,谁人可继芳尘?更好明光宫殿,几枝先向日边匀。金樽倒,拚了尽烛,不管黄昏。
        ——《庆清朝》
        没有谁的童年不可人,没有谁的童年不动人。就像蓝到无边的天,每一缕云丝,都是一种神话;像清到无尘的水,每一尾游鱼,都是一个传说。
        少年时,一举一动,都是天地恩宠,无不别样好看。多年之后再回首,才感觉那烂漫岁月当真明媚如画。
        在李清照的诗词里,特别是早年那时,她多写少女时代的喜忧,却不曾有孩提时的欢愁。读到她这首《庆清朝》中的“绰约俱见天真”的时候,以为接下来会忆念一些童年的旧事。不想,却没有。写这词的李清照,该是久居汴京城(今开封市)的故人了。俏立于诗词会宴,城郭宫阁之语句,满是春风快意。众花谢了又如何,不是还有芍药吗,占尽妖娆,弄风惹月。天近黄昏了,怕什么呢,点了烛火,再饮几杯吧,浅醉了,更具诗意;迷蒙中,更有辞章。
        和她的上首《浣溪沙》同是春色深,这词却了无闲愁,满满的快意。童年,是真的遗忘,还是故意回避呢?童年的她,不仅天真,而且绰约。
        她的童年,在泉边,在水岸,在泪光潋滟里,在桨声欸乃中。
        小小的清照,父亲爱,母亲王氏更爱,爱若掌中最美,爱若怀中最娇。醒时逗弄,梦里亲昵,初为人母的王氏,尽显母亲的喜悦和宠溺。
        有时候,命运总是这样不近人情就背弃美好的祝愿。那些盛开与凋零,那些萌发与枯萎,看似是命运的偶然,实则都是人生的无常。
        四季是季节,但何尝不是劫数?轮回了,就是生生死死。
        王氏,宠爱自己的女儿,然而,岁月却收回了对她的宠爱。半年,仅仅半年,她和女儿相依相偎了短短的时光,便就此驻足,王氏因产后病撒手人寰。最后那刻,她望向女儿的目光,是千般的不舍,是定格的牵挂和温柔,是无尽的伤心与悲痛。那一刻,她心里满满都是襁褓中的小清照。那个小小的人儿,还太过娇嫩。
        有哪一位母亲,最牵挂的不是自己的儿女?那目光,想想就让人剜心地疼。有多少人伤春悲秋,写下诗词歌赋,可有什么能比这样一位在生死之际的母亲对孩子的依恋更感天动地?
        听说,那天窗外的花都蔫了;听说,那天院中的泉水都悄无声息地流着。我想,这不仅仅是为一位母亲叹息,更是为这个孩子叹息。
        天,暗下来了,是因为没有太阳;夜,暗下来了,是因为没有月亮。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失去了母亲,那是多么昏天暗地的日子?
        王氏所生,王氏所养,但却是来自两个不同门庭的王氏。李格非的前妻,也就是李清照的生母,是当时一代名相王珪的女儿。
        去得匆匆,来得更有些急促,这似乎是李格非没有怀恋,新的爱情也显草率。其实,这正是他的爱。因为他怕小小的李清照心中落下少小失母的阴影,所以才很快又与王拱辰的孙女结为连理。
        两个王姓的母亲,连线成没有缺憾的母爱。
        半年,对于一个刚刚出生的孩子来说,世界还没给她留下什么烙印,所以李清照能在继母王氏的抚养下快乐地成长,她的人生印记,也就没有那段伤痛。很多人说,正是因为有这段往事,李家人对这个小人儿才格外疼爱娇惯,因此养成了李清照纵横如男儿的性格。
        但也有一些人提出了别样的论辞,在模糊的年献推论中,说李清照本就是李格非的第二任妻子所生,本就没有什么丧母之痛。
        那一场雨,湿得只是院外的草木,没泡透案几上的墨锭,也就无人写透这段旧事。再说那时,一个女子的生死,一个婴儿的哭闹,不过是平常,又怎能惹人们大动笔墨?谁又会知晓千百年后还有人会细细推敲?终究没人断猜出那女婴会成为词宗李清照,毕竟这种概率在历史上太稀薄,稀薄得绝无仅有,稀薄得寥若晨星。可她,偏偏就成了空前绝后的李清照,成了那段烟云年代的一轮朗朗清辉。
        岁月喧嚣,本就难以尘埃落定,所谓的盖棺定论,也不过是一种说辞压倒另一种说辞而已,没有百分百的还原。我们就静看这喧嚣吧,不做决断者,也许,只做一个倾听者,会多一种适宜的感觉。毕竟这一切都没有影响李清照的童年,没有影响她成为秀外慧中、文辞绝妙的一代婉约词宗。
        李清照在李家的大院里、在明水清秀的景色中成长着。远处几声鸡犬小趣,近处几缕花草真香。而她的母亲,在她的意念里也是那“言必《诗经》,语必《乐府》”的一代才女,况且还在宋史中留下了名字,虽然只是用“擅诗文”三字带过,但于一个女子,已经是肯定了她的才华。
        一周岁,似乎是人生的第一级台阶。那天,大人多以各种方式来评测孩子们的命理走向,多是为了应那句“从小看大”的老话。比如说宝玉“抓周”抓了胭脂类的香粉之物,便惹了贾政大怒,很不欢喜。日后的贾宝玉虽然不是酒色之徒,但也在女儿堆里混得风生水起,这也难怪贾政恼怒。可李清照“抓周”,却抓出了真实的精彩。
        那天,家人将瓜果、针线、笔砚、脂粉、书卷、花朵等诸多杂物放在小清照面前,没想到,她对近处鲜艳的物件毫无兴趣,竟然爬向更远处的一支笔。她拿在手中,胡乱地敲打着一本书,嘴里还“咿呀咿呀”地叫着。李格非高兴坏了,在女儿的小脸上亲了又亲,王氏也激动万分。
        的确是这样,在小清照蹒跚学步的时光里,她最喜欢父亲书房里笔墨的香味,最喜欢听母亲唱短歌吟小令。三四岁的时候,她已经是满口诗词文赋了。一年七夕,李家给几个女孩子安排“乞巧”的仪式。在高搭的彩棚里,红烛摇曳,祖母将一枚银针和七彩丝线分给清照和她的小姐妹们,让她们默念乞巧之愿。别的孩子都郑重其事地默念着,以乞织女梦里教她们各式女红,唯清照似乎心不在焉。祖母问她在想什么,她仰着脸,明亮的大眼睛望着祖母说:“我想和哥哥弟弟们一样学书练字。”
        正是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小小的李清照走上了诗词文章的香径,一种芬芳向华年。
        从那以后,李清照便和从兄们一起读书。聪明伶俐的她,很快就显出过人的文才天赋。她不仅好学,而且善疑好问,从不盲从于别人,不时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小小年纪的她,总有不尽的巧思妙想。
        她一问,父母一答,就是一次天伦之乐,亦是小小清照心智的一次拔节。
        书香门第的浸洇,让本就天资聪慧的她,有了一个志趣绰约的童年,也铺就了她傲立诗词群峰的坚实阶梯。

        说不尽、无穷好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许多人认识李清照,当是从这首小词开始。少年时,晨光里,倚校园内的一棵古树,朗朗诵读:“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多好啊,几个小女孩荡了小船远游,在那溪岸边的小亭子里,巧笑嫣然,轻歌曼舞,玩得好不尽兴。不觉间,已是斜阳依依,晚霞如黛。不知谁说了一声:不好,天太晚了,往回走吧。大家叽叽喳喳地嬉闹着,解了绳缆,小船歪歪斜斜地离了水岸。天色渐渐暗了,因不熟悉水路,就错了方向,也不知道船划到哪里了。身边的莲叶藕花却是越来越密,遮得天更黑了,大家这才有些慌了神,大呼小叫着:快划!快划!
        胡乱的桨,慌张的篙,搅得水中一片零乱。一时间,人声、船声,划破了暮色,滩头上已经开始夜宿的水鸟被惊了起来,扑扑棱棱地飞起了一片。
        一个“常记”,反映了李清照对这件有些小放肆的旧事还是很得意的,感觉是很痛快的。她和小伙伴们时不时说起来时定是一副眉飞色舞的样子。
        短短三十几个字,生动、传神,写透了那时的妙趣,引得多少人心驰神往。爱了那水,爱了那船,爱了那日暮。
        解这段词,一些人都说李清照和她的小伙伴们是有酒助兴的,所以“回舟”迟了,才“误入藕花深处”。那时候,于我少年的心理,一直认为她是“沉醉”于景,而不是“沉醉”于酒。今天,知道了易安女士的确有好酒的习性,但我依然偏向于那个黄昏她是倾心于水光花影的。这样,感觉更美好一些。
        醉了酒,划着船,岂止是一种莽撞?若是家人知道了,肯定是要被严加管束的。
        对于李清照的洒脱性格,都说是因了家人对她的纵爱。其实,宋代的礼节,对于女子是比较宽泛的。李格非和夫人对女儿多有娇惯,但也并非放任自流。从李清照念念不忘的“溪亭”来看,她也只偶尔得一回这样的疯玩罢了。不过,她们摇得了桨,撑得了篙,想必她们该是在家门口多有摆弄。然而,这样的远游终究是不多,若是常态,想来也就没有这“常记”的激动了。
        这词的“溪亭”是在哪里呢?当下的人们仍争论不休,我以为应该是在济南明水。因为只有在家乡的山水间,才敢玩得这样肆无忌惮、无拘无束。汴京城深郊远,实在不会有这样的自在之地。而且,这么清澈无尘的词句正符合了她在家乡时的天真心性。到京城的她,成熟了,少了这一派天然的语句。家乡,毕竟空灵轻快,不言愁。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忆王孙》
        读这首《怨王孙》,依然感觉得到她明快的心情,虽有一个“恨”字,却是那么淡,淡得就似一个戏言。
        清风微微吹来,湖面上烟波浩渺,秋色有些深了,花几乎落尽了,香味也浅了。不过这水光山色却让人感觉是这样的亲近,用尽千言万语,也说不完这无边的美好啊。
        为什么忽然就感觉这些山水这么亲近呢?为什么忽然有很多话要说呢?是否,她要相别于一方呢?也许,这次,她是真的要离开故地了。
        莲蓬由青渐黄,莲子一颗颗圆润饱满。水里的苹花,岸边的小草,被清晨的露水一打,像洗了一样干干净净。沙滩上,水鸟们睡着了吗?没有一点动静,好像是嫌弃她这么早早地离开,不陪它们玩耍了。
        拟人的味道,更添情趣,更显天真。可为什么不回头,为什么恨呢?依山恋水说鸟,看似是轻浅的别愁,却不只是一次游玩的结束,而是对故乡的诉说,更恋的,是人,是家。她,要离开了。恨意不浓,只轻轻地说,在她以为,也许只是暂时的别离,时间不会太久。她想的远方,是一个神秘快乐的地方。
        马车早已备好,父母远远地唤她呢。李清照应了,却还是忍不住回头再看一眼,再看一眼。那片熟悉的湖水,她说她会回来。
        她会回来吗?她曾经回过明水吗?我在李清照的诗词里一次次地翻找。其实,也不必愁,记得有这样一句话:“这世界无所谓远方,每一个你的远方,都是他人的故乡。”念及此,就安心。苏轼不也说过“此心安处是吾乡”。
        她,心能安吗?岁月里回望,她还是觉得那时光太匆忙,只是有些恨了。
        吱吱呀呀的车轮声向远而去,向历史的深处驶去。一个小女子,虽已初显才情,但也不过是个孩子。那向着汴京而去的两道车辙很浅很浅,很快就成了风一样的烟尘,没了痕迹。后来,她向江南而去的车辙却是那么深,像两道重重的鞭痕,断了江水,断了千里长途,再难回头。
        那水,记得她。百脉泉畔,占地一万八千平方米的清照园,草木枯荣,展示着四季的格律;溪水潺潺,常年不失美妙的韵调—如她那声声不息的词曲。这里,是她北方的轻欢,那藕花,那鸥鹭,那莽莽撞撞的舴艋舟,还有那溪亭的夕阳。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