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冬天邂逅了诗人,会是什么样子呢?
李白豪放道:“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白居易闲适地说:“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
纳兰性德感慨道:“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
那么,苏轼面对冬天,又会描绘出怎样的画卷呢?
![[转载]苏轼笔下的冬天,写尽人生百般况味,治愈整个冬天 [转载]苏轼笔下的冬天,写尽人生百般况味,治愈整个冬天](//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1】、《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寓居定慧院,生活困顿,
仍保持乐观旷达的心态,但内心难免也感到孤独与寂寞。
1082年冬,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一轮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梢,漏壶的
滴水声已经停歇,四周销声匿迹。
诗人辗转难眠,还在月光下徘徊漫步,就像那只离群的孤雁,身影缥缈,独来
独往,有谁能理解他内心的孤寂。
夜色中,惊飞的大雁不断环顾四周,发现内心的忧伤没人可以理解。
它在寒枝间飞来不去,拣遍了树枝也不肯栖息,而是选择了哪怕寂寞的沙洲,独
自承受寂寞凄冷。
苏轼宁可居住在荒僻幽寂的黄州,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心随波逐流。那孤鸿缥缈的
身影,正是苏轼孤高自赏、鄙视流俗的写照。
一个人的灵魂,只有在独处中,才能洞见自身的澄澈与明亮,才能盛享到生命的葳蕤和蓬勃。
【2】、
《蝶恋花.密州上元》
宋.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1075年,苏轼由杭州通判调往密州任知州。苏轼刚到密州,恰逢元宵节,面对冷
清的密州,他想起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华。
杭州城的元宵之夜,明月如霜,灯月交辉,熙熙攘攘的人群,仿佛置身于一幅幅
动人的画卷之中。
在华丽的帐篷之下,笙声悠扬,香气四溢,街道上干净无尘,策马而过,看不到
一点尘土随马而去。
而密州贫穷、劳顿、民不聊生,这里的元宵节寂寞冷清。他随意前行,这时,远
处传来击鼓、吹奏萧管的声音,是村民在农桑社祭祀土地神,祈求来年好收成。
看到这个场面,他久久没有离开,直到灯火清冷稀疏,霜露悄然落下。天空乌云
密布,随时都会下雪。
都说“瑞雪兆丰年”,来年一定有个好收成。
![[转载]苏轼笔下的冬天,写尽人生百般况味,治愈整个冬天 [转载]苏轼笔下的冬天,写尽人生百般况味,治愈整个冬天](//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3】、《浣溪沙.半夜银山上积苏》
宋.苏轼
半夜银山上积苏,朝来九陌带随车。
涛江烟渚一时无。
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
冻吟谁伴捻髭须。
徐君猷知黄州期间,与危难中的苏轼“相待如骨肉”,百般照顾,感情之深。
1081年十二月,徐君猷携带酒到临皋亭探望苏轼,苏轼即景就事写下此词。
深夜时分,下起鹅毛大雪,丛生的野草上,覆盖了厚厚的积雪,犹如一座座银
山。清晨时分,大街小巷被白雪覆盖,车马经过时,带起的雪花纷纷扬扬。
昔日波涛汹涌的江河,以及烟雾缭绕的沙洲,此时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
白茫茫的冰天雪地。
虽然肚子空空如也,衣服也打着补丁,但心中充满了诗意与灵感。潮湿的柴火
比桂木还要珍贵,粮食也像珍珠一样昂贵,充满了艰辛与不易
在这样寒冷的天气中,有谁能与我一起捻弄胡须,吟咏诗句?
苏轼身处逆境而不失风骨,在物质匮乏、生活困顿中,依然保持着高洁的情操
与不屈的意志。
物质的匮乏,并不可怕,但精神上的贫瘠,却可以让人失去拼搏的动力和生活
的勇气。
【4】、《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宋.苏轼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鹊弄新晴。
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催檐泻竹声。
1081年冬天,黄州迎来了一场大雪,苏轼欣喜不已,迫不及待地迈出家门。
大雪过后,乾明寺的山门外,皑皑白雪覆盖群山,闪耀着耀眼的光芒,连马
儿都感到惊异。寺院的积雪还没有打扫,他乘兴踏雪前行。
雪花随风飘舞,不经意间飘进乾明寺,明月高悬,与雪光上下辉映,将乾明寺映
照得灯火通明的不夜城。
这纤尘不染的洁白景色,不能容许牛羊来破坏,静静地欣赏鸦鹊在晴空中飞翔
嬉戏。
山中的景色如此美好,还要带着被褥留宿在寺院,以便倾听屋檐下的雪水,滴
落在竹叶上的声音。
这首诗以“雪”入笔,语言明快,表现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以及其保持
高洁品行、积极乐观的态度。
【5】、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秋末初冬,荷花凋谢,荷叶枯萎,菊花已经衰败,只有枝干还在寒风中傲寒
斗霜。
初冬之时,橙子金黄、橘子青绿,外表或许不再光鲜亮丽,但内心更加充实丰
盈,这正是一年当中景色最好的时节。
刘景文与苏轼私交甚笃,多有诗文唱和。苏轼深知他怀才不遇的苦恼,曾上表
竭力保举,并写下此诗勉励他。
苏轼借用“傲霜枝”和“橙黄橘绿”勉励和支持他,同时也表现出作者乐观的
态度和豁达的心胸。
苏轼的一生,历经悲欢离合,饱尝世间人情冷暖,酸甜苦辣。
但无论何时,他都保持豁达、宽广的心胸,不会因浮云遮望而改其色,不因风
霜侵袭而失其光。
文图摘抄 一诗一世界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