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钙化过渡自然,分布不固定,可能同时伴有沁色、缝裂、土蚀或灰皮等现象。即使钙化的玉器,只要没有被腐蚀,柔润的包浆依然无处不在。钙化古玉如果有裂缝,缝裂细长而自然弯曲,会不断延伸。火烧所造的钙化,会生硬无光泽;且布满均匀、短小、平直的裂纹。作伪钙化不会多种现象同时存在。
广东南越王墓出土的汉代出廓璧,钙化分布不固定,过渡自然。
图一
图二
徐州博物馆藏,汉代出廓璧。钙化后的表面包浆依然存在。
B.
将钙化有较宽裂缝的玉器放在温水中,会发现多处缝裂中有连续不断的细小的气泡冒出。这是因为玉质内部分子结构质变后变得疏松,会不断吸水。直到玉器完全浸透,这种现象才会消失。将其拿出来放置一段时间后,仍然如此。
这种现象,与陶器有些相近,有经验的玩陶人,他会往陶器上甩一把水来检验陶器的真伪。真品会瞬间吸水,陶器表面很快变得干燥,原因一是古代陶土较粗燥,有空隙;二是烧造温度低,陶土瓷化差,致密度不够。
C.
钙化部分多有开窗出现,开窗的形状变化不一,并且开窗与钙化边缘过渡自然;放到水中浸泡后观察开窗现象更加明显。钙化的部分是自外而内通体钙化,不会透光。做伪钙化无开窗,界限明显,无过渡,死板生硬。
徐州博物馆藏,汉代玉铺首,钙化后开窗见地现象,开窗部位和钙化部位过渡自然。
台北故宫藏,战国龙佩,钙化的同时开窗见地。
D.
玉器阴阳面的钙化程度会不一样,阴面较阳面钙化厉害,阳面多见开窗现象。
图一
图二
战国玉带钩(自藏),钙化的阴阳面变化明显。
下期继续讲解古玉钙化的鉴定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