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图画书与儿童

(2012-08-14 20:20:18)
标签:

杂谈

分类: 图画书介绍

姬炤华,图画书作家、阅读推广人。图画书作品有《No Thats Wrong!》;《Two GeniusesKane/Miller Book Publishers在美国、加拿大等地出版。

 

先锋漫画多次在比利时、德国、日本、韩国、波黑、葡萄牙、土耳其等国展出,曾获比利时olne国际漫画节第二名、波黑《犀牛》国际漫画赛特别荣誉奖、日本读卖国际漫画大赛优秀奖、全国科学漫画、插图、连环画大展银奖。合作媒体包括《人民日报》、《紫光阁》在内的多家刊物。

 

在台湾出版的插画作品有《童话庄子》、《野猫西餐厅》、《班固》及《奇奇镇的怪事》等,其中《童话庄子》曾获台湾读书人年度好书;行政院新闻局推荐中小学优良课外读物,并被台湾政府选为台湾出版的代表性书籍赴意大利博隆纳书展台湾厅展出。

 

http://s5/bmiddle/88e47c4dhc738d71a72e4&690

http://s7/bmiddle/88e47c4dhc738d72aadd6&690

http://s6/bmiddle/88e47c4dh7a527bebc1f5&690

http://s12/bmiddle/88e47c4dhc738d750eacb&690

http://s9/bmiddle/88e47c4dhc738d75ee638&690

http://s8/bmiddle/88e47c4dhc738d7865207&690

在所有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可以看到图画书,这些地区低龄儿童的阅读对象也主要是图画书,图画书为什么如此重要?

薄薄的几页插图,又没有多少文字,居然还有好多不要文字的无字书,这些书根本没法用来认字,它们对儿童来说究竟有什么用?

一本薄薄的图画书动辄就要几十元,而在超市、书店、报刊亭里常见的儿童读物,至少百十来页才要十几元,性价比看起来很高,让儿童来读这些书不好么?又认字,又省钱,书又厚,可以读得更久,怎么会有那么多人选择又薄又贵的图画书呢?

我们将从艺术和故事两个方面来给大家比较一下优秀的图画书和那些常见的儿童读物究竟有什么不同。

图画书中的艺术性

 

首先我们先来探讨一个问题:高雅的艺术作品,儿童能欣赏吗?这是许多家长给我们提出来的问题。孩子还小,能欣赏艺术作品吗?他那么小,理解力会不会不够?

 

社会学家经常把人类的早期——原始人类和儿童放在一起作比,原始人类和儿童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现代的成年人普遍认为他们在各方面都比我们差,比如智力、理解力、创造力等。真的是这样吗?

 

法国的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提出了野性思维的理论,给了我们否定的答案。他把原始时代的艺术和近现代的艺术作了一下对比。

 

原始时代:我国云南沧源的岩画、法国拉斯科原始洞穴的岩画和非洲古人类的岩画(图1~图3)。

http://s14/bmiddle/88e47c4dhc738d7961e6d&690

http://s8/bmiddle/88e47c4dhc738d784d657&690

http://s16/bmiddle/88e47c4dhc738d7b231af&690

http://s1/bmiddle/88e47c4dhc738d7bc1620&690

对比下来,他说你们看两者之间没有任何谁高谁低的差别。也就是说,这些原始时代的艺术家完全可以和现代的大师媲美,原始人的理解能力和创造力是不弱的。

 

举完了原始人绘画的例子,我们再来看看儿童绘画作品的例子:

http://s1/bmiddle/88e47c4dhc738d7cab950&690

http://s7/bmiddle/88e47c4dh7a527bf97f46&690

http://s4/bmiddle/88e47c4dhc738d7ea1db3&690

有家长提出过这个问题,你选的这三幅作品会不会是画这三幅画的儿童比较有绘画天分,这样的儿童的绘画一定比一般的儿童好得多,没有客观性。

对所有儿童来讲,在艺术天分上确实有所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不像我们成年人想象得这么大。即便是不那么有天分的儿童,他在艺术上的理解力和创造力都让我们吃惊,每个孩子天生都是艺术家,只是我们把他们中的一部分教育得不像个天才了。解决了儿童完全可以欣赏高雅艺术作品的问题后,我们再来看看图画书。

 

图画书是一门独立的艺术。那么,图画书这门独立的艺术,和美术史上那些供成年人欣赏的优秀艺术作品,是什么关系?有没有简单或复杂的差别?是不是有艺术水准高低之分呢?我们来看几组例子:

第一组对比图都是传统写实主义的素描作品,分别是图画书《流浪狗之歌》中的画面、十七世纪巴洛克时代荷兰艺术大师伦勃朗的作品《两个妇人和小孩》,它们都是运用简单但灵活多变的线条来进行创作。

《流浪狗之歌》嘉贝丽文生(上) 与《两个妇人和小孩》伦勃朗(下)
http://s8/bmiddle/88e47c4dhc738d7da5277&690

下一组,图画书《奥菲利亚影子剧院》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和美国著名画家怀斯的名作《草》一样,都是写实主义风格,表现现实中的场景及人物,刻画都很细腻。

 

《奥菲利亚影子剧院》插图 (上)与《草》怀斯(下)
http://s14/bmiddle/88e47c4dhc738d7f1305d&690

在下一组当中,图画书《妈妈的红沙发》和野兽派大师马蒂斯的《红色的房间》,都是用极其浓烈的色彩和夸张的形象来表现画家的情感,两者都是野兽派风格。

 

野兽派的名字是一九零五年巴黎沙龙展上,别人给这些画家起的,原本含有挖苦意味。野兽派主张色彩、线条、形象等应根据画家的主观感受来处理,反对写实的再现客观物象。

 

《妈妈的红沙发》薇拉威廉斯(上)与《红色的房间》马蒂斯(下)


http://s3/bmiddle/88e47c4dhc738d7f765a2&690

下面一组是超现实主义画风。超现实主义描绘的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或比现实夸张的场景及人物。比如图画书《梦想家威利》和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达利的作品《利加港的圣母》。


《梦想家威利》安东尼布朗(左)与《利加港的圣母》达利(右)
http://s8/bmiddle/88e47c4dhc738d81f6e27&690

我们再来看看抽象主义的作品。分别是图画书《小蓝和小黄》、以及抽象派的创始人之一蒙特利安的代表作《红、黄、蓝》系列中的一幅。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完全没有具体的形象,以纯粹的线、色、快,作为艺术的语言

 

《小蓝和小黄》李欧李奥尼(左)与《红、黄、蓝》蒙特利安(右)
http://s7/bmiddle/88e47c4dhc738d8050706&690

《天啊!错啦!(No! That’s Wrong!)》的一个画面,和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的作品《怀乡》,两者表现的都是中国水墨画的韵味,有很浓郁的中国风格

 

《天啊!错啦!》姬炤华(上)与 《江南水乡》吴冠中(下)
http://s10/bmiddle/88e47c4dhc738d836e779&690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美术史上的各种绘画风格都可以在图画书中看到。图画书虽然以儿童为主要读者群,但和那些供成年人欣赏的优秀艺术作品相比,没有任何差别。

图画书,有时候此时无声胜有声,不用一定现在告诉孩子这些,但已经潜移默化了,长大如果有兴趣,再了解就得心应手。

 

比较了图画书和优秀的艺术作品,我们再从形象、绘画过程、色彩、线条、肌理、技法几个方面来比较一下图画书和市面上常见的儿童读物在艺术性方面有哪些不同的表现。

先来看形象。

 

我们先来看一下市面上常见儿童读物的例子。

 

从上面我们所举图画书的实例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图画书当中的人物形象未必可爱,而是各式各样,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风格面貌。


我们来看这幅插图,图上的文字是这个意思:许多小动物放了学一起回家。但我们从这张图上感觉到,这些熊、猫、兔子,它们长得都很相似,就像是一群小孩在一起开化妆舞会一样。为什么会这样?
http://s12/bmiddle/88e47c4dhc738d825b69b&690

首先,我们需要一个模板。


http://s9/bmiddle/88e47c4dhc738da32d338&690

出版社说我需要一个兔子,在这个模板上加上耳朵就是个兔子;出版社说需要一个狗,我就把这个耳朵去掉,换上一个狗耳朵,就是狗;出版社说需要一个猫,我就换上一个猫耳朵,就是猫。说需要一个小女孩,我加上头发就成了小女孩,说需要小男孩,我就换上小男孩的头发……。总之,不管画什么,都是这一个模板变来变去。

先来看看色彩。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法国印象主义大师莫奈的大教堂组画。


http://s14/bmiddle/88e47c4dhc738da3c563d&690

组画里的这三幅画,画的是一个地点——法国卢昂的大教堂。同样的地点,三幅画的色彩却相差悬殊。原来,这是莫奈在不同的时间里对卢昂大教堂进行的写生。从左到右,分别是清晨、正午、和黄昏时分看到的效果。为什么同一个地点,在不同的时间看去,色彩有如此差异呢?

原来,平时我们看到的颜色,是由于光的反射得来的,光线变化了,颜色也就变了。清晨和傍晚太阳是红色的,楼房和远山就都被染成红色了。

莫奈的组画是画家利用光色原理写生的作品,只是对自然物象的客观再现。更上一层楼的话,画家会利用光色原理进行新的创造,表达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自己的主观感受、情绪、思想和认识。


艺术创作归根结底是艺术家有话要说,画家是用他的画笔在说话,一如作家用文字说话;舞蹈家用肢体说话;音乐家用节奏和旋律说话。


我们举一个例子,这幅图是德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米切尔恩德的名作《奥菲莉亚的影子剧院》中的一个画面。

 

http://s15/bmiddle/88e47c4dhc738e63e450e&690

奥菲莉亚是一个老处女,一生都生活在剧院里。她的父母希望她成为一位大演员,但她没有让他们如愿。尽管如此,她还是希望能够献身艺术,哪怕以最卑微的方式。剧院的舞台前面都有一个突起的小箱子,观众席上看不见它,奥菲莉亚就坐在里面,当演员在台上忘记台词的时候,奥菲莉亚就在那里给演员提示台词,这就是她做了一辈子的工作。后来随着时代的变化,娱乐项目增多了,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剧院终于关了门,奥菲莉亚也就失业了。


她在剧院里收留了许多影子,于是就把这些影子藏在一只皮箱里——这只皮箱是她全部的财产——带着它们到处流浪。走着、走着他们来到了海边,她无法再往前走了,她觉得自己也该歇一歇了,就坐在了海边,坐在了自己的那只皮箱上。

这幅画描绘的就是这幕场景,大海、沙滩、天空和奥菲莉亚都被渲染成相似的灰褐色,很好的表现了奥菲莉亚当时绝望、阴郁的心情。


这个例子就是画家利用色彩来表达自己想要说的话,不管大海、沙滩、奥菲莉亚所穿的服装等等实际是什么颜色,作者都把它渲染成相似的灰色。

 

可是我们看了却觉得很真实,不是色彩本身真实,而是色彩传达给我们的感受很真实,很真切!

 

同样是表现大海,请看这两幅常见儿童读物的插图:

http://s16/bmiddle/88e47c4dhc738e8b6b9bf&690

绘画作者不是同一个人,也不是由同一个出版社出版的,出版时间也不相同,但是我们看到这两幅画却非常的相似,大海都是蓝的,太阳是红的,树是绿的,都是单调的固有色。


其中一幅的中心位置是太阳,另一幅没有太阳,就在同一位置安排了一艘船,仍然是红色的,就好像事先商量好了一样,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这两幅画,画出来的东西虽然多,但是带给我们的信息却几乎为零,在这两幅画里作者没有任何话要说。


但是《奥菲莉亚的影子剧院》的画面虽然非常简单,但是信息是非常丰富。


我们说过,儿童在艺术欣赏上是没有任何障碍的,他在艺术方面的敏感度有时候比我们成人还强,你能够看出来这之间有差别,儿童也一定能够看出来,并且感受更强烈。



http://s10/bmiddle/88e47c4dhc738e8b4f909&690

我们看常见儿童读物的插图,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线条的粗细都差不多。为什么会这样呢?

它要求尽量减少绘画所承载的信息,还会有一些很奇怪的要求,比如线条必须封口,这样电脑上色的时候颜色就不会漏出去,省去了修图的工作,即便是没有绘画能力的上色人员也能够操作自如。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真正的绘画艺术作品的线条是怎样的。

 

我们以这三幅为例:分别是奥地利画家埃贡席勒的作品、克利姆特的作品、以及我国画家黄永玉的作品。

http://s10/bmiddle/88e47c4dhc738e8ce9979&690

从直观上,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出绘画艺术作品和常见儿童读物的区别。艺术作品的线条变化非常丰富,粗细有致。

 

我们先来看席勒的作品,这位画家出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几岁就过世了,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席卷全球的西班牙流感。画家生活的这个时代是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充满了所谓世纪末情结。当时欧洲的许多文化人都对社会现实强烈不满,他们悲观、绝望、颓废而放纵无行。我们从席勒这幅画的线条中就可以感受到一种非常压抑、阴郁的情绪(左)。

 

克利姆特曾是席勒的老师,与席勒同一年离开人世,也死于那场大流感。克利姆特的作品也是有一些忧郁的,时代使然。他的油画画得金碧辉煌,施用大量金色,极富装饰感,非常典雅。席勒的画,人物则十分简约、粗犷,以简练的线条勾勒出轮廓即可。但是克利姆特的作品却很细致,是一种细致的忧郁,一种辉煌典雅的忧郁。这一幅虽然是素描,但我们仍然可以从线条中强烈的感受到克利姆特作品的那种气质(中)。

黄永玉这幅,画的是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线条奔放,甚至飞扬跋扈。衣服上的褶皱似乎都和人物一起舞动了起来,从中你可以感觉到王进那股豪迈的英雄气概。人物的姿势也十分夸张,真实的人可能做出不来这个动作,但是你看起来却感觉他是真实的,这是感受上的真实,这种感受上的真实比未经夸张的照搬自然,更加真实,更加贴切(右)。

 

而常见儿童读物的插图,无论是从写实的角度还是从感受上,都不真实。

http://s8/bmiddle/88e47c4dhc738e8c19447&690

我们再来看肌理。什么是肌理呢?

 

画家在创作艺术作品的时候,总要利用一些物质材料,这些材料总会在作品表面留下一些痕迹。而材料的物质构成不同,留下的痕迹也不同,比如我们用泥巴捏出一个雕像来,和我们用金属去铸造一个雕像,用石头打造一个雕像,尽管雕像的造型是相同的,但是由于使用的物质材料不同,其质感肯定是相差悬殊的,这种质感就是肌理。

 

艺术家会利用这些肌理,也就是材料的表面质感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http://s8/bmiddle/88e47c4dhc738e8e8ce87&690

在上面一幅常见儿童读物的插图里,鲸鱼、大海、天空都是单调的平涂,这幅画没有任何的肌理。在肌理这一项上,常见儿童读物的作者也没有任何话要说。

http://s4/bmiddle/88e47c4dhc738e8eded33&690

 

我们接下来看图画书的插图。

在这一幅里,乌龟、沙滩、天空,都有非常细致的肌理效果。
http://s10/bmiddle/88e47c4dhc738e8e4ebd9&690

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乌龟壳非常的粗糙,甚至感觉可以用手触摸到它?我们再看沙滩,有种踩上去非常松软的感觉。

 

有的画家甚至用真的沙子直接往画面上贴,以使读者获得更加强烈的感受。

 

下面一幅韩国画家的插图,画的是韩国或日本的小木屋。
http://s15/bmiddle/88e47c4dhc738e9053abe&690

韩国和日本都是岛国,环海而气候潮湿,请看这幅插图,很好的表现了木屋常年在海风吹拂下的斑驳、沧桑的面貌。


画上的肌理效果使你感觉,当你走进去之后,脚踩到地板上面都可以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墙上生出了大量的青苔,你甚至可以听到有海鸟在屋顶阁楼上筑巢的声音。

 

与此类似的信息我们从那幅常见儿童读物的插图上是看不到的,天空、海洋、和鲸鱼都是虚假的。从肌理这一项的比较结果来看,无论写实或感受上,常见儿童读物的插图仍旧信息贫乏,不真实。

 

从以上的各项对比中我们似乎发现了一个规律,图画书的插图都是画家手绘的,技法多种多样,有水彩、素描、油彩、拼贴等等,而常见儿童读物大部分都是用电脑制作的。的确如此,在技法这一项上,图画书呈现出丰富多彩,群芳争艳的态势,而常见儿童读物则保持一贯的单调、贫乏。

这使得一些家长甚至出版社,对图画书形成了一种新的误区,似乎只要是手绘就是好的,电脑绘制的插图一定是单调、贫乏的。真是这样吗?


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绘画的优劣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几幅插图。


http://s12/bmiddle/88e47c4dhc738e8fa54db&690

http://s15/bmiddle/88e47c4dhc738e951abee&690

http://s8/bmiddle/88e47c4dhc738e94b7f17&690

上面这几幅图有一点是相同的,您能猜出来吗?

通过前面各项的比较,大家已经能看出这四者之间的差异,能够评判出它们的优劣。它们都是由电脑制作出来的。因此,前面那个问题的答案也就出来了,答案是否定的。


请您回忆一下我们给您介绍的第一幅常见儿童读物的插图,就是许多小动物放了学一起回家这一幅,就是手绘的,是用水彩画的。


也就是说,一幅绘画的优劣与否不在于使用什么样的技法,而在于作者头脑中持有什么样的观念。什么样的观念呢?

 

还记得前面的那个形象模板吗?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就要从绘画过程上来说明。


艺术创作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常见儿童读物是一个生产的过程。

 

生产过程和创作过程是不一样的,生产过程最要紧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生产的速度,为了快速的大量的生产,因此才有了这样一个模板。

 

下面我们以一幅图为例,看看常见儿童读物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http://s6/bmiddle/88e47c4dhc738e9722145&690

这个生产过程是这样的:好比我是北京的一个画家,我先出一个黑白的线稿,然后再把这个线稿交给一个工作室,这个工作室可以不在北京,有可能在上海,也有可能在深圳,工作室接到线稿后就开始上色。


工作室的结构通常都是这样,老板一般都是画家,老板负责和出线稿的画家以及出版社接洽,具体的上色工作由雇员来完成。雇员可以不懂美术,经过简单的电脑软件培训就给您的孩子来上色。


大家请看常见儿童读物的绘画步骤图,首先从一个苹果开始上色,然后是所有的苹果,然后是梨,最后是盘子和背景。


在这个过程中,我这个画家和工作室之间可以不沟通、不交流甚至可以不认识,交给他我就不管了。


因此,这类儿童读物会出现许多错误。下面我们举三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这幅画上面出现了两条地平线。


http://s1/bmiddle/88e47c4dhc738e95ef340&690

画家已经给出了地平线,在这条地平线上,有树,有花草。画面上的小孩距离读者比较近,地平线比较远。


但是上色之后,请看红色圆圈圈出的地方,又出现了一条新的地平线。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猜测,大概上色者是想用一幅蓝天白云的照片,在后面作为天空的背景。但是这个照片的尺寸不太合适,他就在照片的下方简单的加了一个蓝色,为了能够和照片衔接,他就在蓝色与照片的交界处涂了点白,就算是白云了。

 

但是从他的角度来看,他的活交待了,出版社也过了,钱挣到手了。


但是任何一个儿童都会觉得这是另一条地平线,而且这条地平线很蹩脚,很怪异。


地平线下方有点像海洋,但又和周围环境不符,并且没有大海的质感。说是天空,却又明明有一条线,和上面的蓝天白云压根就衔接不上。


http://s13/bmiddle/88e47c4dhc738e97f68cc&690

这一幅,大家能猜出哪儿出问题了吗?


请看红色圆圈圈出的地方,草和蘑菇忘记涂了。

 

我们再来看第三幅。

http://s14/bmiddle/88e47c4dhc738e987d58d&690

按照文字的意思是说,这是冬天,天很冷,玻璃上的哈气结成了冰凌。大家请看红圈处,电脑上色的人应该把这条代表冰凌边缘的黑色线条去掉,或者把它涂成蓝色,体现冰凌的感觉。

但是上色的人什么都没有做,结果,画面和文字就传达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意思:家长给孩子读文字时,会讲解说,天很冷,窗户上结了冰凌。但是孩子们看到了什么景象呢?孩子们看到的是,玻璃被一块块的敲碎了,这样的图画会给儿童造成认知上的混乱。

 

儿童是很聪明的,你想骗他是骗不了的,他的感觉非常敏锐,他第一感觉是玻璃被砸碎了。如果我们告诉他这是结成的冰凌,他就乱了。


一本这样的儿童书,书很厚,价格却很便宜,才十几元,但是类似这样的错误非常多,时间关系,我们暂时只介绍这三个。

 

那么,创作的过程是怎样的?我们以一幅风景插画为例
http://s2/bmiddle/88e47c4dhc738e9a318a1&690

从这幅风景插画的绘画步骤图我们可以看出,其与常见儿童读物的绘画步骤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从第一步开始,这幅画上就有门、有屋顶,画面是完整的,只是有些模糊而已,这才是绘画艺术的创作过程。


打个形象的比喻,好像这里放着一个景物,我们厚厚的把它糊上许多层纱布,这时景物是完整而模糊的,然后我们再一层一层的把纱布揭开,揭一层就会清楚一点,纱布揭完,画也就完成了。


除非是水平很高的高手,否则很难做到从一个苹果开始画起。而且即便是高手,也要做到胸有成竹再下笔,也就是说,高手的心中也有一幅完整而模糊的步骤图,只是没有把它画出来罢了。

那么,为什么绘画艺术的创作过程是这样的呢?


法国有一个雕塑大师罗丹,他有一个著名的作品叫做《上帝的手》,作品表现的却是一位雕塑家正在创作当中的手。


他解释说,为什么把雕塑家的手称作上帝的手呢?因为上帝造物的过程和艺术家创作的过程是一样的。宇宙是由无数局部组合成彼此之间互有联系,协调而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一个局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整体的一部分,都要和其它局部发生关系。因此在创作中,我们很难孤立的从一个苹果开始画起,如果这样就难以顾及其它,而导致创作的失败。

由此可以发现,图画书的创作和常见儿童读物的生产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事物。

 

我们会发现图画书其风格形式非常丰富多彩,这种丰富多彩对于儿童来说意味着什么?图画书究竟给儿童带来了什么?


而常见儿童读物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就是单一、趋同,这种单一、趋同对儿童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要回答上面的问题,我们先来讲一个心理学的大鼠实验。研究人员挑选了三组大鼠幼崽。

第一组大鼠的生活环境被安排得非常丰富,笼子被漆成五颜六色,笼子中还给它们安排了许多娱乐设施,像小转轮、喷泉、小桥等等,在视觉、听觉、嗅觉上对它们进行全方位的刺激。

http://s3/bmiddle/88e47c4dhc738e9af1d42&690
第二组大鼠的笼子取消那些丰富的刺激物,生活环境相对单调
http://s13/bmiddle/88e47c4dhc738e9c2d35c&690

第三组大鼠的生活环境,被弄得尽量单调、单一,笼子只保留其基本结构,并漆成单一的灰色,周围背景的颜色也和笼子保持一致,甚至食物的颜色也弄得灰乎乎的


http://s12/bmiddle/88e47c4dhc738e9b4621b&690

等这三组大鼠成年之后,研究人员就准备了一个迷宫,在迷宫的中心放上食物,让这三组大鼠通过迷宫自己去寻找食物。结果怎么样呢?

生活环境最丰富的一组大鼠最先找到了食物;生活环境相对单调的那组大鼠找得比较慢,但总算是找到了;最惨的是生活环境单一的那组大鼠,其中许多大鼠甚至没有找到食物,在迷宫里迷了路,绕不出来了。

这个迷宫实验简直就是儿童生长的模型!

家长给他们提供一个成长的环境,长大后让他们自己到社会上去寻找食物。

这三组大鼠百年之后呢,研究人员对它们进行了解剖。请看表:

http://s10/bmiddle/88e47c4dhc738e9d0e329&690

生活环境丰富的那组大鼠,迷宫测试速度较快,解剖结果显示其大脑发育的情况是:脑容量大、体积重、脑皮层厚;生活环境相对单调的那组大鼠,迷宫测试速度一般,大脑发育状况一般;而生活环境单一的那组大鼠,迷宫测试速度最慢,脑容量最小,体积最轻,脑皮层最薄。

这个实验说明,环境刺激对于儿童大脑的发育是至关重要的。环境单一还是丰富,结果各不相同,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那么,图画书和常见儿童读物分别能给儿童带来什么样的环境呢?

图画书可以给儿童带来丰富化的环境。请看以下几幅图画书插图:


http://s9/bmiddle/88e47c4dhc738ebd7a528&690

这些都是描绘树的插图,同样画树,却可以表现出如此纷呈的姿态。

有的树好像笤帚苗一样;有的树则像中国情韵的彩墨画;有的活像棒棒糖;有的酷似一团团的鸡冠花。

不管你怎么变换树的表现方式,孩子们都不会错认了它,因为孩子们的思维方式最接近艺术家,艺术家画的就是孩子们心中的树。


下面我们再看一下常见儿童读物,他们如何表现树:

http://s5/bmiddle/88e47c4dhc738ebbf1784&690

许多儿童读物却在扼杀创造力,培养固化性思维!扼杀孩子们的创造力就是扼杀他们的未来,扼杀我们国家的未来!

改变这一切,就让我们从儿童阅读开始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