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利润,包括每股净利润(EPS),一直以来就是企业考核管理层业绩的核心指标,也是PE估值倍数的分子,反映的是股东的收益水平。但是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所披露的净利润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对股东真实收益水平的扭曲,这些扭曲部分来源于会计的记录方式,也部分来自于企业管理人员的主观操纵。对于想要了解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人们,净利润经常像一个美丽的谎言,既不能反映真相,又非常容易被编造。
净利润失真的原因之一是会计中对支出的不合理记录。例如会计中对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处理。所谓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主要依据支出的效益是仅及于本会计期间还是及于几个会计期间。通俗的理解就是该项支出只是当期收入的必要费用,还是会对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收入都发挥效用。但由于会计处理遵循“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的谨慎性原则,一些支出虽然效益及于几个会计期间,但由于这种效益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而被作为收益性支出处理。典型的例子就是企业的研发费用。一般来说,研发费用会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积极的效益,但既然是研发就存在失败的风险,因此会计上一般都将研发费用作为收益性支出当期冲销。显然,在这种记录方式下,研发支出越多的企业当然净利润就会越低,而如果投资者和管理层过分强调净利润指标,就会使企业削减必要的研究和开发支出,从而损害企业的长期核心竞争能力,降低股东投资回报。虽然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内部开发阶段支出在一定条件下可计入无形资产,但这显然无法彻底挽救会计失真对净利润指标的影响。
与此类似的还有一部分并不产生实物资产的支出,如广告费。对于企业来说,广告费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并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都会对企业的运营产生积极影响,从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初始划分标准上看,其显然应该归属于资本性支出,并计入无形资产的范畴。但同样是由于谨慎性原则,对于企业自创的商誉会计上并不作为无形资产处理,而是作为收益性支出当期冲销,由此导致的结果和上述研发费用一样,可能会促使企业放弃合理的宣传计划,损害长期发展。
借款利息的资本化处理也会产生类似的影响。所谓资本化就是把支出作为资产处理。借款利息是企业支付给债权人的费用,会计上将这部分费用分别计入财务费用科目当期冲销或者计入特定资产的成本。在原会计准则下,只有发生在固定资产购建过程中的借款费用才允许资本化,而按照新的会计准则,对一些生产周期较长的行业,也允许将用于存货生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在这里我们先不去讨论哪种会计处理更为合理,但至少仅仅是会计记录方式的变化而不是企业的经营改善就直接影响着净利润的大小。
会计费用处理对净利润影响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在公司损益表中的不少费用科目都是依据于企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或者在会计估计中选择不同的假设,相关的费用科目就可能产生很大变化,由此将导致净利润的反向变化。典型的例子就是折旧政策。一般来说,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只是一个基本的区间,选择下限和选择上限所造成的年度折旧费用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最大限度的选择折旧年限成为企业管理层提高净利润的首要策略之一。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影响基本相同。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对各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并对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包括固定资产、存货、应收账款、无形资产等等。这种计提本质上是一种估计,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很重,从而成为净利润指标失真的重要原因以及被操纵的重要途径。虽然新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减值准备一经提取不得转回,但各类减值计提造成的净利润失真并没有完全解决。
除了会计记录方法本身的问题以外,管理层还可以通过一些非会计手段控制净利润水平,例如改变企业债务融资的比重以减少财务费用,从而增加企业的净利润水平。更为严重的还有放弃对现金流的管理,通过过度放宽销售回款条件等方式以取得账面销售收入的增加,从而提升企业账面净利润,这些都会对企业的财务安全和长期发展带来巨大隐患。
总之,净利润并不是一个完全值得信赖的衡量股东回报的指标,更不适合作为绩效考核的标准或者进行投资的依据。投资者在分析公司的净利润时,一定不能只关注净利润指标的大小,要时刻警惕净利润指标可能存在的失真,净利润的质量和持续能力同样是影响企业价值的关键要素。
作者:郑伟征,2007年2月5日发表于《中国证券报》企业估值专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