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游学成“标配”:别让游学“游”而不“学”

标签:
薛文俊教育育儿时评 |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游学便是一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过程。
孔子周游列国14年,开阔眼界后修订了《六经》、玄奘西天取经、容闳留学美国……
自孔子周游列国开启游学之风气,历代儒生学士背井离乡、负书担橐,游学成为了贯穿古今的重要学习方式。正是个人游学的人生经历,开阔了他们的眼界,磨炼了他们的意志,成就了他们的人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改变,游学越来越成为一种“潮流”。
市场上针对青少年群体的各种游学产品层出不穷,各大旅行社、教育机构等都纷纷推出自己的特色游学产品。美国游学夏令营、呼伦贝尔6天5夜亲子营、北京名校励志游学营……国内外各类游学产品五花八门。
让孩子参加游学活动,能增长见闻、提高素质、激发志向,正成为越来越多中小学生假期生活的选择,甚至在一些家长和孩子的眼中成为了“标配”。
近日,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74.9%的受访家长为孩子购买过假期游学项目,然而,75.0%的受访家长感觉孩子假期游学的收获通常都低于家长预期。
只“游”不“学”、“游”多“学”少被指为游学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游学的本身在于寓教于乐。家长送孩子参加游学活动,目的在于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体验生活,培养独立能力。对家长来说,为孩子花再多的钱也心甘情愿。同时,也对游学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圆梦清华北大、海外高端游学等各种项目赚足了家长的眼球,让家长热捧。但在追捧的背后,很多商家把普通旅游产品贴上“游学”标签,成为了有“游”无“学”的高价游学产品。要么在名校里走一圈留个影,要么走马观花参观一些旅游景点,要么在朋友圈晒吃晒黑炫耀显摆,游学体验性较差,重在了“游”,“学”便无从谈起。
有家长吐槽,孩子去年报团参加国外游学,‘游’得太多,‘学’得太少,两周的行程,走马观花,几乎是名校‘一日游’。孩子疲惫不堪,收获也有限,但价格不菲。
游学更侧重于结合实际的“研学”,意在通过实践教学,让广大中小学生了解社会、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游”而不“学”,“游”多“学”少成了很多游学产品的通病。
游学不应该是走马观花的“游”,而更应该注重深度的“学”。学生学不扎实,玩不舒心,大大偏离了游学的初衷,令学生和家长大呼“不合算”。
游学机构正是抓住了家长对孩子游学的高期望,然而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在实际游学过程中体现的价值并不是那么高,孩子游学归来的收获远远低于家长的预期。
家长想让孩子接触更多外面的世界,期望给孩子带来更多的改变和成长,但也得明白,通过游学“镀金”到底能给孩子带来多大的改变,是否是出于攀比或从众心理。
别人家的孩子去国外,自己也得去;别人去远方,自己也得去;别人坐飞机,自己也要坐飞机……这样的攀比五一加重了家庭的负担。
在游学机构选择上要认真审视清楚项目的整体设计,在对孩子的投入上使自己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从。游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攀比,而是在“游”的过程中不断思考,进而找到兴趣、明确方向、努力奋斗、追逐梦想。
正如最早海外“游学”的严复所说:“大抵少年能以旅游观览山水名胜为乐,乃极佳事。因此中不但怡神遣日,且能增进许多阅历学问,激发多少志气,更无论太史公文得江山之助者矣。”
游学产品本身具有教育产品的属性。游学机构应该科学、专业、深度的设计游学课程,配备专业人员以及各种保障措施,让学生在游学中边游边学,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学习自立、体验生活。家长应该理性看待,让孩子游有所感、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