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5万,农村在校留守儿童的痛

标签:
教育 |
2075万,农村在校留守儿童的痛
薛文俊
农村留守儿童是近年来广播电视网络经常报道的话题,也是愈来愈引发重视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指的是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2015年7月30日,教育部发布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共2075.42万人,瞬间再次成为各大网站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
看到这个数据,我就在想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在校留守儿童。单从数据来看,不大理解这个词汇的人群可能感受不到它的意义。但是我们都知道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走入城市,以追求经济为目的进城务工,文化素质不高,工作不稳定,经常处于流转状态,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根本不可能使自己的孩子像大城市里的孩子那样读书和生活,因此,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由长辈或其他人照看,最终形成了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孩子两地分隔的局面,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单留”或“双留”儿童。
当然,也有一些人在城市站稳脚跟,经济条件大为改善。但受户籍制度的影响,他们的子女无法在大城市享受公办优质学校的待遇。比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北京就读需要高昂的借读费和学杂费,需要“五证”,这样的读书门槛不但是经济上的原因,本身也是一种人的地位的不平等。这也客观上促进了更多留守儿童在当地读书生活。
看到这个数据,让我想起了2011年在重庆市酉阳县调研过的一所学校,想起了那些留守儿童期盼的眼神。酉阳县毛坝乡中心校位于海拔1100多米的酉阳圆梁山山梁上。全乡1135名学生,留守儿童就有756人,占到了三分之二。留守儿童杨流首(化名)是五年级学生,他的家离学校有三四个小时的路程。四年级以前都是走读,他和同伴每天都是凌晨四五点起床,打着电筒走上三四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上学,放学回家常常是晚上八点多钟。父母双双在外打工,年迈的爷爷奶奶无睱照顾,杨流首在学校的午餐有一顿没一顿。冬天,通常是拿4个土豆或红薯到取暖的烘笼里烤熟当午餐吃。但这对正长身体的他来说根本吃不饱,常常是下午课上着上着,肚子便开始咕咕叫,老师讲的内容总是记不住。
爷爷奶奶和我们说:“孩子父母很想带孩子走,可也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孩子在老家没有得到爸爸妈妈的爱,影响了孩子的成长,以后金山银山都换不回来了……”
在我们调研即将离去的时候,爷爷奶奶和孩子站在破旧的老屋门前,望着我们逐渐远去,或许陷入了更多的沉思。
http://s6/mw690/002vbZjPzy6UgDhbeEld5&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