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11月8日的2017年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腾讯COO任宇昕表示,腾讯将投入100亿人民币,对其数字内容开放平台企鹅号进行战略升级,扶持内容生态。
这并不是腾讯近期第一次表达对内容生态的重视,在不久之前,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在其每年一度的《给合作伙伴的一封信》中便重点提到了腾讯将要构建的“大内容”。
带有很强社交基因的腾讯如此重视内容生态的构建,背后则是其在整个移动生态上布局的大逻辑,以及其面对自媒体行业新变局做出的应对。
自媒体内容走向新生态阶段
腾讯之所以如此大手笔投入新内容生态的构建,与自媒体生态本身的变化不无关系,一方面用户越来越依赖于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这两者甚至带来了大量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第一次触网便是通过移动端)。
用户越来越多的时间正花在移动互联网上,根据QuestMobile的数据,仅2016年一年,用户在移动端的平均使用时长便增长23%,集中于社交、新闻资讯、视频和购物类应用。除了购物之外,前三者都与内容直接相关,即便是购物消费如今内容电商也早已是大行其道。
而在内容创作端的变化,单打独斗的自媒体正在走向MCN时代。这一模式兴起于2008年YouTube推出的分成计划,MCN公司负责发掘并包装内容创作者,为创作者提供创作经费、创作环境与道具,并负责其对外的商业合作,最终双方分成。
这一模式其中的代表公司Maker Studio成立于2009年,2014年便成功以9.5亿美元的估值被迪斯尼收购,而如今国内的MCN也正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而迅速发展。
如果说自媒体满足了内容的多元化,但其个人内容生产者的组织形式也决定了其巨大的弊端,例如生产效率慢,商业化能力弱,无法保证内容质量长期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等等。
MCN模式则在自媒体与专业机构媒体之间找到了一条中间道路,既保证了专业PGC内容的标准化水平,也保持了自媒体本身的创造力与活力。
这样的变局之下,腾讯旗下的企鹅号平台便积极地通过其平台政策倾斜支持MCN,鼓励更多的MCN入驻,并给予其更多的资源扶持,使其成为腾讯“大内容”生态的一部分。
“大内容”和“宽平台”,建立内容大生态
在腾讯COO任宇昕提到的100亿人民币,实际上腾讯为企鹅号砸下的是三个100亿,不仅仅是100亿人民币资金,还有价值100亿人民币的流量,以及100亿的产业资源。
对于拥有着社交平台、资讯平台、短视频平台多个分发渠道的腾讯来说,其本身拥有着极大的流量优势,这些流量渠道与内容生产者之间本身便是相互成就的关系,例如微信需要内容在其中传播,而内容生产者则希望有机会触达微信9.63亿月活跃用户中的某一部分。
在移动互联网流量分布日益寡头化的今天,作为整个网络上最大的多渠道流量入口,腾讯似乎更有机会构建马化腾所描绘的“大内容”生态。
而另一方面,借助版权保护、新媒体学院、城市合伙人等形式,加之经济利益的调节机制,腾讯能够更大限度的引导内容创作者创作优质内容,引导内容向更优质,而不是唯点击是从的方向发展。
尽管标题党、低俗内容可以在短期内带来流量红利,但尘埃落定之后,好内容始终都是稀缺的,用户也会最终选择好的内容,而不希望永远被糟粕包围。这也需要平台更积极地引导,扶持优质内容,打压低俗内容和洗稿行为,保证一个内容生态的健康度。
最终,在内容上构建出马化腾所言“宽平台”。其实互联网本身也正是一个宽平台,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在这个平台上诞生了众多PC时代的知名网站,以及如今占据我们手机的App们,腾讯在不同阶段的开放平台在这个过程中也都参与其中。
宽平台正是互联网的本质特点。而在内容领域,腾讯企鹅号借助腾讯生态,也正在构建这样的宽平台,不仅仅连接各种内容分发渠道,也鼓励机构化的MCN在这个平台上形成自己领域的“阅文”。
这种宽平台的趋势也意味着移动互联网格局正在向哑铃状发展,一端是像腾讯这样能够自建生态共同体的巨头,一端则是众多像MCN,以及垂直兴趣社区这样的中小型玩家,这两端本身又互相依靠。这似乎也是移动互联网在经历了近10年发展之后走向的终局。
开放内容生态最终能够为腾讯带来什么?
麦克卢汉曾言,媒介即人的延伸,智能手机正在成为人类新的延伸,像历史上的文字、印刷、广播、电视一样,智能手机之所以能够作为人的延伸是因为其建立在互联网之上,互联网最大的价值则是连接,连接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物,这似乎也分别对应腾讯、百度、阿里,但事实上,随着竞争的深入,这样的界限也不断模糊。
除却早已打出旗号要All In AI的百度不谈。连接人与物的阿里从未放弃过连接人与人尝试,淘江湖、来往、钉钉……阿里在受阻之后便又转向了连接人与信息,阿里大文娱也应运而生。因为相比连接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物的连接更主要的是在消耗流量,流量的自给能力有限,而内容能够吸引流量。
至于频频在内容领域砸下大手笔的腾讯,连接人与人是腾讯最擅长的,从QQ到微信,腾讯生态的核心都是连接人与人。
而在人与人连接形成的网络上,流淌其中的血液则是内容、信息,这也是为什么微信比最初IM属性的QQ更加容易抓住用户注意力的原因,这不仅仅是因为人们从PC迁移到了移动,同样也因为微信承载了更多的内容,甚至是服务。
马化腾在其每年一度的《给合作伙伴的一封信》中重点讲了“数字生态共同体”的概念,而在这个共同体内,内容是重要的支撑。
对于腾讯而言,内容生态的开放是其第三次全面开放,在此之前,2011年的PC生态、2014年的移动生态,腾讯都秉承着开放的原则,大量的公司借助腾讯提供的开放平台快速发展。而2017年,或许是腾讯开放内容生态的元年,面对的是270万内容行业从业者。
除了内容经济本身的价值以外,开放内容生态为腾讯带来的是一个不亚于社交网络的流量池,并且能够保持着很强的自生产力,让腾讯可以同时拥有社交和内容两条腿走路,而两者之间又能够互相促进。
而对于内容行业来说,在这个流量红利结束的大背景下,腾讯对内容生态的扶持和鼓励,无疑能够带来更多的初期流量,让一些优质的内容生产者不会因为出发太晚而被落下,让那些金子始终能够发光。
这同样也是内容生态带来的价值——多赢,而非某一方被处于被压榨的地位。大企业提供平台,内容生产者贡献优质内容,这或许也符合自由市场最基本的原则——分工。
正如亚当·斯密所言,“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