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本周,有个消息在金融圈挺火,就是蚂蚁金服启动“互联网推进器”计划,计划将在5年内助力超过1000家金融机构向新金融转型升级,该计划涉及业务、技术、数据、风控、资本等多方面的对外合作。
蚂蚁不打算做门口的野蛮人了?
何为“互联网推荐器”计划?简单说,就是蚂蚁金服把自己定义成一家互联网公司,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去做金融服务,而不是自己做一家金融公司。从这个计划对外披露的信息看,这个推进器核心就两个字,合作。不管是业务、技术、数据、风险管理,还是资本层面,蚂蚁都想与金融机构合作。在其设想中,这个推进器计划有三大原则:不颠覆、不闭环、聚创新。
很长一段时间,外界对于蚂蚁金服的概念都是这是传统金融门口的野蛮人,是要动传统金融蛋糕的,但是,按照蚂蚁的说法,他们非但不想做野蛮人,还想和传统金融充分合作。为了证明自己的友善,蚂蚁列出了自己的对外合作名单:超过200家银行,68家保险公司,90家基金,还有些其他的金融机构。
蚂蚁金服真的不是野蛮人么?这事儿我是信的。理由很简单:
1、中国并不缺乏金融机构,无论是银行、基金、保险还是别的金融领域,公司数量都是成百上千计,但是用互联网技术做金融服务的,寥寥无几,进入一个蓝海,比进入一片红海与人肉搏,肯定是前者好。
2、每个公司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不擅长的东西。互联网公司擅长的是渠道、技术、数据,但并不擅长大范围生产金融产品,金融产品的生产确实还是很复杂,门槛很高的。互联网公司做一些风险很低,偏标准化的东西还行,比如余额宝,但是,余额宝再牛,不过是一只基金,蚂蚁不可能做两三千只基金,它擅长做的,是把这两三千只基金卖得更好,所以,对外合作是必然。
3、做金融服务的市场其实很大。在大量的金融环节里,互联网都可以提供助力,这个空间太大了,其实已经够几个蚂蚁金服这样量级的公司喝一壶的了。比如基金,做一只基金需要金融投研,以前主要靠人工投研,现在可以借助数据,通过电商数据就可以看一个行业的景气程度;基金要销售,互联网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来做基金销售,可以为基金行业拓展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让基金投资的体验得到提升,原来T
3赎回,现在可以T
1赎回,甚至说,互联网公司在对用户的投资偏好、风险承受力等等有了解后,可以智能推荐,做千人千面;互联网可以建立沟通渠道,让基金经理直接面对用户,让对同一个基金感兴趣的用户聚合在一起,形成资讯社区。
创新红利已至,互联网金融的新格局
常常有观点认为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是直接的对立,却忽视了中国的金融行业正站在巨大的风口上,眼下中国的整体经济形势正在从投资拉动型转变为消费拉动型。新的消费型金融将更加重视针对个人和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从技术架构到业务逻辑、产品创新都面临一个全新的蓝海,传统的金融业务也需要进行升级,互联网和传统金融合作会远大于竞争。
以前大家很容易把互联网公司定义成XX的颠覆者,但这个定义其实偏差挺大的。电商是颠覆者么?现在很少有人这么说了,因为现在大家都看明白了,发觉电商对于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起到很大帮助,让很多长尾的需求得到满足,让三四线城市的购买力得到巨大提升,主要是做增量的。
互联网金融其实也是,它的新格局,也应该是做增量。包括说,让屌丝也能理财,让小微企业也能贷款,让金融能够触及的用户增加;包括说,让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降低,成本降低就是利润的增量;也包括说,基于互联网的场景,做出新的险种,新的基金产品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角色需要各司其职,谁也吃不下整块蛋糕,金融机构可以更专注于产业链的上游,把金融产品做得更好,互联网公司专注于提供包括渠道、技术、数据、信用等等在内的服务。
那可能要问,做助推器,为啥还要自己入股金融企业呢?这次入股了台湾国泰产险。我理解,这就和入股天弘一样,有一些标准化的,基础型的东西,需要自己来做。但这并不妨碍说其他90只基金也能和蚂蚁在金融投研、基金销售、基金资讯等方面展开合作。蚂蚁金服应该很清楚,余额宝再牛,也就是一只基金,提供一种理财方式而已,不可能一只基金就取代其他两三千只基金的价值,不可能什么类型,什么细分领域的基金都自己生产,自己研究啊。只有说通过服务,和基金公司一起把那两三千只基金也干好了,才是真正的大生意。
由此可见,蚂蚁金服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取代金融机构,而是希望建立一个服务各类交易的金融生态系统,让传统金融机构都成为这个系统的一部分。互联网推进器计划的推出的背后,是蚂蚁金服真正的一盘大棋。
后一篇:团购都没了,美团们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