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老了,而是微信让人异常了
标签:
it互联网 |
你的微信通讯录中,真正的朋友有几个?
还记得一年前,我的微信好友只有40个不到,绝大多数都是同学、同事以及生活中结交的好友,现在已经膨胀到500个。这是正常的速度吗?我不知道,但扪心自问,这当中有多少人是每天下班以后我还想见到聊天的人?恐怕还不到20个。
在国外投资机构Piper Jaffray的一次调查中,超过40%的人认为facebook和twitter不再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社交网络,这个数字比去年要多出10%。年轻人不再喜喜欢facebook和twitter这样的社交网络 ,理由是上面人太多。
我也开始觉得 “太多朋友” 是个困扰。莫笑我,最近还真有几个我根本想不起是谁的人天天在我的朋友圈里面评论或点赞,弄得我回也不是封也不是,还得点进那个人的主页去猜他是谁,好不容才想起来是某个只有一面之缘的朋友的朋友。
然后呢?该删他还是不该刪他?不加他好友好像不给面子,可是现实生活真的不熟啊!看他乱入我的朋友圈,分享一些和我完全无关的内容,又好想刪掉,怎办?
这不是我老了或你老了,这是微信让人的社交 “异常” 了。
在过去我们还沒有微信的时候(这里不说微博,是因为从来就没认为微博是一个社交工具,微博从始至终都是一个社交媒体,媒体属性要远远大于社交)我们依赖手机来纪录联络人,更早以前依赖纸笔联络簿。它们的一个共通特点是:不容易保留太久。手机会换,号码会换,纸本联络簿会忘记丢到哪裡去…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现实生活里的朋友圈,是会不断淘汰更换的。
那些在你换手机、换号码、搬家后就丢失的联络人,相对的也是你比较不熟悉的朋友。然而现在有了微信之后,他们就不会从你的朋友圈 “消失” 了。
这是微信引以为傲的地方:他们把全中国数亿人连结起来了。原本会自然淘汰更换的朋友圈,现在不会消失了。
只是,当你所有的长辈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姑姑叔叔嫂嫂阿姨舅舅哥哥姊姊同学邻居全都在上面可以看到你一举一动的时候,又何尝是原本现实社交圈会发生的事呢?
解决的最快方法,永远不是 “在发言的时候设定谁谁谁可以看到” ,而是 “逃到这些人不会看到的地方去” 。
近期社交软件“秘密”的兴起同样值得探索。秘密简单说,可以理解为匿名的朋友圈。它的Logo也和微信有些神似,不过都带上了黑面罩。这背后的需求是什么?当你有一些话想说,不想透露身份,又希望得到朋友们的建议和互动,这时传统熟人社交(比如微信朋友圈)和完全的陌生人社交(比如树洞类产品)都无法满足了,秘密希望来做这块市场。
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是社交产品一个常用分类方式,而“秘密”似乎是个很“拧巴”的产品,把熟人和陌生人社交结合在一起,做基于通讯录的匿名社交。但“秘密”似乎唤醒了人类心底之恶,很多人都评价,这里只有流言,没有秘密。肆无忌惮的造谣充斥其中,带给人的只有伤害。
说实话,这种“奇怪”的结合已经在社交产品找到一块全新的市场空间,在这里我看到了可能颠覆微信的神秘力量。“秘密”之后还会有无数种新兴的社交工具出现,他们无疑都会找到一个微信让人反感的设计作为切入点。具体到“秘密”,则是可以让你放心在朋友圈随意吐槽。
腾讯在应对这场可能的变革时,选择直接把“秘密”在朋友圈的转发屏蔽了,态度明朗而干脆。
还记得曾经被唱衰的Facebook吗?我们看到只能存活10秒的snapchat大红,我们看到tumblr被称作是后花园裡的私密天堂。Facebook看到snapchat以后照抄了一个一样的东西叫poke,有红吗?没有。如果微信朋友圈里面也可以匿名吐槽,会像“秘密”那样受欢迎吗?我猜也不会。
年轻的族群,不想跟其他人一样用同样的东西;但同时间若发现有其他人跟我用一样(只有少数人会用)的服务,又会觉得找到知己了。“求同” 与 “求异” 的过程,再度出现在网路社会中。只是这一次,年轻族群觉得酷的东西,不再是微信,而是“秘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