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阅读手册——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神话传说 丰富想象”(亦菲 杜鹃)
(2016-04-25 16:26:56)分类: 中段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反思 |
主题阅读手册——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神话传说
一、预习要求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
1、
2、
|
|
|
|
|
|
|
|
|
|
|
|
|
|
|
|
|
|
|
|
3、
4、
5、
《西门豹》
1、
2、
3、
|
|
|
|
|
|
|
|
|
|
|
|
|
|
|
|
|
|
|
|
4、
5、
6、
7、
《女娲补天》
1、
2、
3、
|
|
|
|
|
|
|
|
|
|
|
|
|
|
|
|
|
|
|
|
4、
5、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继续收集民间故事或神话传说,你希望自己拥有哪个神话人物的神奇力量吗?
《夸父追日》
1、
2、
3、
|
|
|
|
|
|
|
|
|
|
|
|
|
|
|
|
|
|
|
|
4、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二、研学主题
1、识写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注意区别形近字“淹”和“掩”、“管”和“官”、“旱”和“早”、“冶”和“治”,注意“淹、渠、灌、溉”中三点水和“燃、熄、炼”中火字旁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积累生动的语言,积累园地中AABB、ABAC、含反义词和数字等不同类型的四字词,积累歇后语。
3、通过朗读、复述课文和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并以此为契机,打开学生丰富的想象,并借助想象完成单元习作。
4、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
三、推荐篇目(课内)
(一)倒贴“福”字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福”字,而且,许多人还故意把它倒起来贴。据说,这一习俗的由来与财神有关。
相传,财神是掌握世间财富的神仙,法力无边。有一年腊月的一天,他在寿星那儿多喝了几杯酒,头重脚轻地往家里走,不小心栽下了云头,掉在了一泥坑里昏了过去,幸好被路过的吕老汉救醒。财神非常感动,非要报答吕老汉不可。
这个吕老汉是一个厚道的农民,一听财神要报答自己,便连忙推辞道:“咳!我说你这个人也真是的,这乡里乡亲的有啥好谢的呀!谁还能没有个为难遭灾的时候啊!”
财神却执意要报答他,一拍胸脯说:“老兄,别客气,我可不是一般人,说吧,你要啥有啥。”
吕老汉一听这话,又好气又好笑,以为财神在吹牛,于是就开玩笑说:“你这个老弟还真是有意思,好吧,我要一对金元宝,你有吗?”
财神一听,便哈哈大笑说:“小事一桩!这样吧,年三十儿的晚上,你在你家的门上贴一个‘福’字,记住要倒着贴!我好认门给你送去。”说完,高兴地走了。吕老汉以为他在说大话,根本没当回事。
转眼就到了年三十儿的晚上,吕老汉突然想起了财神曾对他说的话,心想:反正闲着没事儿,倒不如照他的话试一试!于是,他就在自家的门上倒贴了一个“福”字。谁知初一早晨,当吕老汉醒来时,炕头上果真放着两锭金元宝。从此以后,每年的年三十儿,吕老汉都在自家的门上倒贴“福”字,而且年年都能得到一对金元宝。有了金元宝,再加上吕老汉勤劳节俭,他们家的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
后来,吕老汉倒贴“福”字得金元宝的事被传开了,人们都学着倒贴“福”字,甚至一些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人也倒贴起“福”字来,他们什么活儿也不干,就等着年三十儿得金元宝。财神一看气极了,从此再也不向人间送金元宝了。这样一来,那些懒惰的人就再也没有指望了,而勤劳的人对此并不在乎。
后来,春节倒贴“福”字的习俗一直延续下来,有人还把它念成“福到(倒)”的吉祥语呢!
(二)精卫填海
传说,炎帝有个女儿叫女娃,女娃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美丽非凡,炎帝十分喜欢她。一天,她走出小村,找小朋友玩耍,看到一个大孩子把小孩子当马骑。小孩都累趴下了,大孩子还不肯罢休。女娃走过去,指着大孩子的脑门怒斥道:“你这个人太坏了,欺负小孩子算什么本事,有力气,去打虎打熊,人们会说你是英雄。”
大孩子见女娃是个小姑娘,生得单薄文弱,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他从小孩背上跳下来,走到女娃面前说:“我是海龙王的儿子,你是什么人?竟敢来管我!”女娃说:“龙王的儿子有什么了不起,我还是神农的女儿呢,以后你少到陆地上撒野,小心我把你挂到树上晒干。”
龙王的儿子说:“我先让你知道知道我的厉害,往后少管小爷的闲事。”说着动手就打。女娃从小跟着父亲上山打猎,手脚十分灵活,力气也不小,见对方蛮横无礼,并不示弱,闪身躲开对方的拳头,飞起一腿,将龙王的儿子踢个嘴啃泥。
龙王的儿子站起来,不肯服输,挥拳又打,被女娃当胸一拳,打个昂面朝天。
龙王的儿子见打不过女娃,只好灰溜溜地返回大海。
过些天,女娃到海中游泳,正玩得十分开心,刚巧让龙王的儿子发现了。他游过来,对女娃说:那天在陆地上让你捡了便宜,今天你跑到我家门前,赶快认个错,不然我兴风作浪淹死你。
女娃倔强地说:“我没错,认什么错。”
龙王的儿子见女娃倔强,根本没有服输的意思,立即搅动海水,掀起狂风恶浪,女娃来不及挣扎,就被淹死了,永远不回来了。
女娃不甘心她的死,她的魂灵变化做了一只小鸟,名叫“精卫”。精卫长着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大小有点象乌鸦,住在北方的发鸠山。她被悲恨无情的海涛毁灭了自己,又想到别人也可能会被夺走年轻的生命,因此不断地从西山衔来一条条小树枝、一颗颗小石头,丢进海里,想要把大海填平。她无休止地往来飞翔与西山和东海之间。
可是那咆哮的大海嘲笑她道:“小鸟儿,算了吧,就算你干上百万年,也别想将我填平!”
但是翱翔在高空的精卫坚决地回答说:“就算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世界末日,我也要将你填平!”
“你为什么恨我这样深呢?”“因为你呀——夺取了我年轻的生命,将来还会有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要被你无情地夺去。”
“傻鸟儿,那么你就干吧——干吧!”大海哈哈地大笑了。
精卫在高空悲啸着:“我要干的!我要干的!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的!这叫人悲恨的大海啊,总有一天我会把你填成平地!”
她飞翔着,啸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西山去;把西山上的石子和树枝衔来投进大海。她就这样往复飞翔,从不休息,直到今天她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四、授课案例
【单元导读课】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读好导语,全面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激发对本单元学习的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教学过程:
一、激趣
1、大家读过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吗?老师想考考大家,下面这些事情是发生在哪个神话人物的身上呢?看谁知道得最多。
______射日
2、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吗?
二、导读
1、生自由阅读单元导读。
2、说说从单元导读中,你知道了什么?(单元主题是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感受古人想象的丰富;感受故事的有趣和神奇)
三、引学
1、自由阅读本单元两首古诗和三篇课文,并填空。
课 题 |
主 人 公 |
你有什么发现? |
《乞 巧》 |
|
|
《嫦 娥》 |
|
|
《西门豹》 |
|
|
《女娲补天》 |
|
|
《夸父逐日》 |
|
2、展示文中人物或故事图片,生说出相应的人物名字或故事名字。
3、你喜欢哪个人物呢?为什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4、假如你能变成他(她),你会做些什么事呢?
四、促行
我们这单元只给我们介绍了几个神话人物,其实神话人物远远不止这些,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更多的神话故事,认识更多的神话人物,感受他们神奇强大的魔力吧!
【以文带文课】
《乞巧》(以文带文)
一、竞猜故事,导入新课
1.玩游戏,猜故事。请你们根据图片猜一猜这是哪个故事。
2.今天,咱们要学的第29课就和“牛郎织女”“嫦娥奔月”这两个民间故事有关。先来学习第一首,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第一首诗的诗题《乞巧》,指导“乞”字的写法。
3.看到诗的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4.我们可以有哪些方法来试着理解“乞巧”的意思。(看注释,资料袋)
5.现在我们知道了,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其实在当今的江浙一带,每逢七夕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他们在那一天会用面粉做成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之后称为“巧果”。从古至今,这些乞巧的习俗其实都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的美好心愿。(板书:乞取智巧)
二、读诗悟情,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
2.指导朗读;
3.大家都读得非常好,如果你们能体会这首诗的含义,一定能读得更好。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谁能来说一说这首诗大致的意思。
(1)这首古诗第一句有两个字读音相同,“宵”和“霄”,两个字的共同部分是“肖”,既是声旁又是形旁,肖:小。宵(宝盖头代表房子,室内,原本“宵“的意思是在小阁楼过夜,后来引申为睡觉时间也就是夜晚的意思),组词“今宵”(今天晚上)良宵(美好的夜晚);霄(雨字头的霄原本是米粒大小的雪就是小雪的意思,后来借指天空),会组词吗?“碧霄”(碧蓝的天空)九霄云外
(2)理解了这两个字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句,现在能理解是什么意思了吗?(七月初七也就是乞巧节这天晚上仰望天空,板书:天上)是谁看?看什么呢?
(3)“牵牛织女渡河桥”,这里有一个民间故事,是什么?谁能来简单说说?(预设:老师把这个故事也带来了)板书:牛郎织女
(4)从故事中,牛郎和织女多久相会一次?你有什么感受?
(5)在不能相会的日子里,牛郎织女过着怎样的日子呢?汉代有一首流传甚广的诗,我先给大家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全班齐读,体会牛郎织女相隔两岸不能相见的痛苦和思念。(引入《迢迢牵牛星》)
(6)一年中只有这一天可以相会,他们盼啊盼啊,一年了,终于看到牛郎织女相会,多么幸福的时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象这个画面,读一读。
5.学习后两句
(1)七夕这天,天上的牛郎织女终相会,那一天人间又有怎样的景象呢?我们接着读。
(2)人们在这一天做什么?(板书:望秋月、穿红丝)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面?(引入崔颢《七夕词》)
小结:诗人用一个“尽”字表明家家户户的女儿们都在对月穿针,场面异常热闹。除了希望有一双巧手,古代的女子还会有何寄望呢?(引入《乞巧歌》)
(3)孩子们,古代女子有一双巧手,那可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知道原因吗?(指名)
(4)是啊,人人都想拥有和织女一样的巧手,都想织得美丽的云锦,都想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板书:追求幸福)
(5)因为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深深地牵动了每一个善良美好的心灵,所以在这一天人们通过庆祝活动来表达自己对幸福的追求。让我们也怀着自己对幸福的美好憧憬,一起来读一读。
6.感谢诗人把这样的热闹场面记录下来,短短28个字,让我们仿佛也穿越回去,和古人一起对月穿针,乞取智巧。这首诗写得好吗?好在哪?(理解夸张)
三、总结诗情,试背古诗
同学们,也许是因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人们仰望星空编织了那么美的传说,并且在这一天都纷纷以这样的活动来庆祝,来表达自己对幸福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心愿。感谢诗人林杰用这首诗记录了唐代民间七夕乞巧的盛况,让今天的我们读到这首诗依然感受到人们对幸福有着执着的追求,并且依然在这一天以我们的庆祝方式延续这一传统。能把这首诗记在心里吗?我们来试试。
【读写迁移课】
教学目标:
1、
2、
教学重难点:
借助《女娲补天》和《夸父逐日》,以“假如我会变”为主题,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把变后人物的所见、所思、所为记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1、回顾《女娲补天》和《夸父逐日》两篇课文,思考:女娲和夸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做了些什么呢?
2、四人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人物 |
所 |
所 |
所 |
所 |
|
|
|
|
|
|
|
|
|
|
3、
二、激趣想象
1、出示几张图片,包括名人、卡通人物、故事主角、动植物。学生选择其中一幅图,想象如果我们现在就是他(她、它),我们可能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做些什么呢?
2、填写表格
人 |
|
所 |
|
所 |
|
所 |
|
所 |
|
三、交流评议
组内交流,看看哪个同学的故事最有趣,哪个同学的故事最能体现真善美。
四、实践写作
一天,从睡梦中苏醒的我,发现自己变成了____________。我急急忙忙跑到家门外,看到……
给出开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表格,丰富想象,实践写作。
五、阅读链接(课外)
1.《中国民间童话系列》向华等
2.《中国神话故事》聂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