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雄雨来》读写训练汇报
(2012-05-06 22:43:38)
标签:
杂谈 |
《小英雄雨来》读写训练汇报
北岭小学
最近着实有点小忙,这一单元的课已经结束很长时间了,一直到现在才抽出时间来整理贴上来。在此深表歉意。
第四单元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选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外两个小英雄的故事和两篇以孩子的眼光关注国际局势、表达对和平渴望的课文。
前两篇课文是如此的长,因此在这两篇课文的教学上,我都侧重于让学生在课前先独立阅读,把握课文内容;课堂上抓住人物的对话、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两位小英雄的机智勇敢等特点,随后再根据对词语、文本的理解有感情地演故事。所以在学习这两课时,我原本是没有准备读写结合的训练的。不过,课堂是孩子们的,计划总是没有变化快。
在学习《小英雄雨来》时,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鬼子将雨来拉出屋子枪毙是容易理解的,无非是想以雨来的死来吓唬老百姓,杀一儆百。但是鬼子为什么不在门外枪毙雨来就行了,老百姓一样会看得到啊,为什么偏偏把雨来拉到了还乡河边?而雨来正好又是一个游泳的高手,所以巧合地雨来就顺利逃脱了。这么多的机缘巧合,感觉更像是电视剧的剧本,雨来也并不是有多么的聪明机智,只是一是运气罢了。
这个问题一抛出来,班级立刻热闹起来了,有积极支持的,有坚决反对的。于是,我停下了计划中的教学进程,站在一边听起了他们激烈的辩论。
“反对派”认为:阴险狡诈的鬼子当然不会这么蠢,这也绝不会是巧合,一定是在鬼子将雨来押出去准备枪毙的过程中,雨来想到了好办法,比如编个李大叔藏在还乡河边的理由,聪明地将鬼子引到了河边,然后趁鬼子在搜查李大叔的时候,跳入还乡河机智脱身的。
“反对派”想出了各种可能的情况,据理力争,很快就取得了局面上的优势,队伍也越来越庞大,到最后,只剩下了极个别倔强的孩子还在坚持雨来只是个“走了狗屎运”的孩子。我正欲让他们就自己的观点写写“雨来是怎样巧妙地将鬼子引到了还乡河边,机智脱身的呢?”或“那个幸运的雨来啊”,注意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悦耳的下课铃声便响了起来,又恰逢周五,于是便作为周末的周记布置了下去。
后来周记收上来,发现有了前面两课对人物语言、动作特点的体味,孩子们都能注重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还是有些许的趣味。然而,周末这宝贵的娱乐时间,孩子们的确还是很珍惜的,因此写出来的着实要比课堂上辩论的要逊色不少,周记本收发都比较快,没有能来得及整理出来。不过,整体看来,个人认为“雨来是怎样巧妙地将鬼子引到了还乡河边,机智脱身的呢?注意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是个值得一试的训练点,供 后来的老师们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