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是心智尚未成熟的阶段,如果家长不能以良好的心态做好正确的引导,盲目让孩子参加到“小升初”这场提前的选拔,并不是一件好事。以一个例子来说:
从这两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然而,我们仔细想一想,在参与到小升初浪潮中的家长,一部分家长就是抱着这种心态出发的,只不过是由孩子的嘴里说出来。
比如“为什么要上好学校?”家长给出的解释是什么?有个好的环境,能帮你考好大学,以后有好工作。可以说,整个思考过程中就在索取,通过一系列课外班,来强化金钱与索取能力的关系。
我们可以看出,案例中的孩子,即使成绩再优秀,这个家庭仍然是不幸的,而且到了青春期,一定会和家长爆发战争。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引导孩子呢?
一、孩子就学,做到量力而行
小学阶段,为孩子选择学校以就近为主。不建议拼尽全力给孩子“挤入”所谓的“好学校”,因为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容易受物质影响,又难以调整个人心态。特别是如果某学校“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聚集,可以说并不是良好的选择。
二、养育孩子,不要无限给予
家长的一味给予,是难以培养孩子感恩的心态。而且孩子会把这种给予看做理所应当,从而变得不知足,越要越多。
孩子从小就要承担家庭责任,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一定不要说“你只要学习就好”,要让孩子对这个家产生认同感,才能有共同努力的态度。如何培养认同感?就是要为之付出。生活中我们发现,孩子自己做的饭,即使口味不好,仍然吃着香,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他付出了。
三、培养兴趣,给予精神满足
很多课外班都是以短暂的物质刺激作为手段的,以此吸引学生。作为家长,也容易误入歧途。觉得孩子学习类,之后就买好吃的犒劳一下。这样就容易把孩子的“需要层次”拉低,停留在物质满足上。
真正促使一个人长久地、积极的动力是内驱力,也就是一种精神满足,比如荣誉感、价值感。家长可以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鼓励孩子给他人讲题、帮助别人学习,从而获得精神层面的提高。
四、防止溺爱,避免过度保护
溺爱除了无限的给予,还包括过度的包办,也就是将孩子生活完全控制,包括孩子的兴趣爱好。家长的这种替代成长,并不能获得孩子的认可,反而使孩子更为“自我”。
孩子成长初期主要是依靠实践来获得认知,所以要在“无害”或者“可承受”的前提下,给孩子尝试的空间。不要以“为你好”作为借口,剥夺孩子的体验。同时,如果孩子和家长没有充足的“信任”,是不会接受“为你好”的。如何和孩子建立充分的信任呢?就是要对孩子的合理要求给予支持,并一同参与,在活动过程中,让孩子“看到”父母确实见地高明。

五、尊重孩子,视为独立个体
最后一个话题,和文章主题关系不大,仅仅就本案例而言,是一个矛盾点。在网络时代,“晒娃”已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行为,但是有些要点家长还是要注意。
·关系:亲子关系绝对是第一位的,本案例中,根源也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从而引发一系列矛盾。
·情感:家长一定不要为了大人好玩,而晒孩子“出丑”的照片,不要觉得“孩子小,没关系”,正是因为孩子小,自身化解能力也差,更容易激发冲突。
·性格:有的孩子外向、喜欢表现自己;有的孩子内向,不喜欢被关注。另外,还有些孩子因为一些缘故比较自卑,更怕别人看。所以,家长给孩子拍照,要考虑孩子性格。
·年龄:孩子10岁以后,“晒照”要征得孩子许可。因为孩子10岁开始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家长要将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家长可以引导、帮助,但不能控制。
总而言之,“小升初”知只是一个客观存在,是一种选择,家长一定要量力而为——这种量力,不仅是财力,更是自己的教育能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