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蒜”的由来
(2013-01-14 08:35:13)
标签:
文化 |
“装蒜”一词的由来
俗语称装样子、装糊涂为“装蒜”,这个意思人们都知道,可是要问此词的来历,就很难说出来了。一般来说,俗语也有来历,只是因时代的变迁,或因俗语只记音不表义,所以单从字面去理解就难以搞清楚了。
笔者以为“装蒜”一词是由“装旦”讹变而来。装旦即假扮的妇人角色。古代祭祀活动,通常由女巫充当祭司,本为庄重的场合,后来娱乐性增强,往往由妓女假扮女巫进行。杨慎《丹铅馀录》卷十二:“《汉郊祀志》祭郊畤宗庙,用伪饰女妓,今之装旦也,其亵神甚矣。”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在后来的戏剧演出中,装旦成为一角色名。唐时的戏剧表演多为滑稽戏,表演者一般为男性,自然女性角色也由男性演,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下》:“范传康、上官唐卿、吕敬迁三人弄假妇人,假妇人,即后世装旦也。”到了元代,戏剧演出专业化,主要演员也成了女性,剧中的主要女性角色仍称装旦。胡应麟说:“元杂剧旦有数色,所谓装旦,即今正旦也。”(同上)故“装旦”一词由演戏而来,指假扮的妇人。杨慎《升庵集》卷七五:“又如真旦看厌,却爱装旦;《北西厢》听厌,乃唱《南西厢》。”即是说不爱真实生活中的女人,却爱做戏的女人。
“旦”与“蒜”同声韵,皆属去声翰韵,故俗语由“装旦”讹为“装蒜”,然其本义并不改变。“装蒜”的字面意是筐(或篮子)里装满大蒜、或假装成大蒜,然此意与“装假”之意无任何关连,所以无法从字面意去求解。至于由“装蒜”而有“装葱”,也指装假,是因蒜与葱都是辛辣性的蔬菜,连类而来,但与“装蒜”一词的来源就毫不相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