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教学研究的课题方案
(2011-08-09 14:44:49)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题研究 |
个性化教学研究的课题方案
詹联运
一、问题的提出
1、在实施新的课程标准的今天,人们对人的培养在认识上有了前所未有的质的飞跃。现在,更注重的是人的综合素质,强调的是健全的人格教育,把知、情、意统一协调起来,建立一种完善和健全的心理结构。提倡个性化的教育更多地着眼于个体独特的内心潜能和资质的呼唤和弘扬。
2、学科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有效手段,它独特的优势,就是可以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纵观当前小学学科教学,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在教学过分强调统一: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方式,统一的教学评价,无视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个性差异,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个性化研究,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潜能。
3、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每个学生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参与学习过程的始终,尤其是学科的学习,更是一种充满个性、表现个性的活动。我们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不强求有统一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有一定的选择学习的机会,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潜能就能得到较好发展。因此我们确定了注重学生个性的学科“个性化教学的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和理论依据
1、课题的涵义
“个性化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以个性特征为基础,以内在的需求为核心,在教师引导组织下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相对自主地确定学习目标、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通过多元化的个性评价,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2、理论依据
⑴现代课程理论,特别是“人性中心综合课程论”,它要求课程要注意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性,发展学生的个性,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把人培养成“自由的个人”或“自我实现的个人”。主张学习者心理发展与教材结构逻辑的吻合,强调课程的内容必须与学生的要求、兴趣这一类情绪、情感相适应,主张构成教材的知识,不应根据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而应根据学生的企求、兴趣,根据是否有助于学生的问题探究和问题解决加以选择。
⑵建构主义理论:维果茨基强调,知识不能直接灌输,应由学生应用更大的认知能力自行建构。教师所要提供的是一个能激发思维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反思,最终能自我发现事物的真象。
⑶知识结构理论: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论及,任何事物、知识及转化的能力,都有自身的本质结构。
⑷活动论:前苏联心理学家A•H•列昂节夫认为,儿童的个性是由于对物质世界的关系和对周围人们的关系而形成的,在个性发展中,对物质世界的对象活动和对人的交往活动相互交替地在儿童生活中占主要地位。人的个性的发展是由于活动目的和活动过程的发展。个性发展的动力是人的活动与活动动机之间的矛盾。
三、研究目标
通过构建小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体系和环境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可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具体目标如下:
1、研究课堂教学中和学科实践活动中,在不放弃双基的基础上,如何体现个性化学习的操作策略,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使课程的内部结构得到调整,使课程内容得到优化,并创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校本课程体系。
3、在学习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展示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学得有乐趣并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研究内容
学科学习主要有两种途径:(1)学科课堂上的学习。(2)学科实践活动中的学习。因此“个性化学习”研究应该同时考虑以上两个方面。
1、确定个性化学习目标。
传统的教学过程,教学目标都是教师提出的,面对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统一的教学目标无异于给学生一个套子,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开发。本课题研究的学习目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特点,确定弹性目标,可以分为三层: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弹性目标适合于全体学生,完成哪一个目标则由学生自主选择,但基础性目标必须全体完成。
(2)学科实践活动中则较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由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教师只是提供帮助,“下不保底,上不封顶”。
2、优化个性化学习内容。
个性化学习必须是建立在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优化的基础上的,随着课程中校本课程所占比重的越来越大,更加能突出学生个性的学科课程改革的步伐应该更大,新的课程标准对我们的实验是重要的支持,新的教材中丰富多彩的内容为我们的改革提供了保障,另外,由于现代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了课堂教学的时空,使课程内容的优化可能成为现实。本课题研究将在学校原来的基础上,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1)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需求,依据新教材,通过提炼改组、拓展延伸、综合渗透,使教学的内容得到优化组合,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学习中尽可能地发展个性。
(2)学科实践活动中,学生选择怎样的学习内容则主要由他们自己决定,教师只是提供相关资料和相关设备,以及相关的理论和指导。
3、选择个性化学习方法。
传统的学科教学,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接受性学习的策略研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被动的,失去自我的,而学生的学习表现更多的是自我的认识和感受。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实验研究其根本出发点就是还学生以自我,具体内容为: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提供不同的指导,一方面应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使学生有条件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另一方面应允许学生在课堂上选择较适合自己习惯的学习方法。如学习方法,教师应有不同的指导,而学生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可以自己探索学习、同学相互讨论学习、请教老师等等方式。
(2)在学科实践活动中,学习方法的选择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个性需求和已有条件自由选择,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主要是帮助学生调整和完善学习方法。
4、采用个性化的学习评价。
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实践活动中,因为学习内容、方法的多元化,个性化学习的评价也相应是多元化的。
(1)强调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评价标准,个性化学习的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提高和发展。
(2)强调评价者的多元化,学生自己、同学、家长、教师以及学校内外的其他人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评价者,其中以学生自我的评价为主。
(3)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做到诊断性、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突出个体差异,强调自我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用激励的语言或欣赏的目光等来评价,在实践活动中则还可以通过比赛、展览等形式来达到评价的目的。
5、营造个性化学习的环境
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实践活动中,教学环境的个性化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条件,可以从以下方面研究:(1)、创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2)、创设有个性的学习场所。(3)、教师的教的个性化。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1、研究的基本原则
⑴整体性原则
所实施的个性化学习应纳入学校的整体教学工作中,各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和创造思维的发展。
⑵实践性原则
实践活动的实施,要开展许多适当的活动,应使学生学会“用事实说话”,在事实中明白道理,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⑶主体性原则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自我表现的欲望。
⑷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在实施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心理学、教育学、课程学等理论知识来指导,但更重要的是要尝试运用所获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2、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在研究的过程中,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通过调查、观察、问卷等测试手段,综合分析学生的个性发展状况,以积累较为科学的研究资料。
⑴档案研究法:建立典型教学案例和典型学生的个人档案,以课堂教学实例、教学论文和学生作业、竞赛获奖为资料,研究教学典范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轨迹。
⑵调查法:对学生在研究前和研究后的个性发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对比研究。
⑶文献法:借鉴国内外环境教育理论、课程改革的经验。
⑷实验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在一些学科教学中进行研究。
⑸总结法:通过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活动,综合各种因素,形成对研究对象的整体认识。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0月)准备阶段:
制定课题计划,落实人员分工,对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进行论证,搜集资料,组织人员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统一课题研究的教学思想。
第二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6月)具体实施阶段:
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研究计划,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⑴研究课堂教学中和实践活动中,既不放弃双基又体现个性化学习的操作策略。
⑵使课程的内部结构得到调整,使课程教学内容得到优化,并创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活动和方法。
⑶撰写一定的实验研究论文。
第三阶段(2009年6月---2009年7月)总结鉴定阶段:
进行调查,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同时上好汇报课和作品汇集,撰写研究报告,邀请专家进行课题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