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中国电影报》:《大闹天宫》为何开拍前就到美国去谈了海外发行?
王海峰:为什么许多中国电影公司不具备海外发行能力?因为他们永远不会把发行走在最前面。电影最要紧的是发行,你看美国六大公司,有哪一家是靠纯制作生存的?没有。“六大”都是发行公司,发行才是他们的第一收入,而我们中国公司总是先拍,拍完了再说,这就好像生产一个杯子,先把它做出来,但是谁买?卖到哪里?都没想过。如果要走工业化道路,开拍前就应该确定电影怎么卖,这是最基本的。
《中国电影报》:连续14年,没有华语影片打破《卧虎藏龙》的全球票房纪录,您预估《大闹天宫》的海外票房收入将达到1.5亿-2亿美金,总票房将达3.5-4亿美金,依据是什么?
王海峰:《大闹天宫》海外销售是保底分账的形式,卖了83个国家和地区,除去非洲的一些小国,估计70多个地区能够上院线。这些国家会分三轮上映,第一轮是今年2月底之前上片,第二轮是4月,第三轮是7月起片。仅拿日本做一个推算,当时《赤壁》上下集在日本就放了105亿日元,而在日本《西游记》比《三国》红多了,你知道,全世界第一个拍《西游》的是日本,他们对《西游》的热爱不比我们少,平均估算,我们可以在日本取得40亿-60亿日元的票房,取中间值,我们在日本市场也能收获接近4亿人民币的票房。而在欧美,“Monkey King”同样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而且现在只有东南亚国家上映了,就已经收到了1600万美金的票房,还有70多个地区还没上映呢。因此我们推算,《大闹天宫》的海外收益应该在2亿美金左右,最低不会低于1.5亿美金,加上中国市场产出的2亿美金票房,全球最终票房约为3.5亿-4亿美金,超过《卧虎藏龙》。
《中国电影报》:做完《大闹天宫》之后,您感觉中美特效公司的差距在哪里?
王海峰:很显然,《大闹天宫》中有些镜头我们做不了。不是设备的问题,而是感觉和经验不如人。这就像判断好医生的标准不是他读了多少书,而是看他有多少临床经验。人家美国公司一年做8部电影,我们可能8年才做一部特效大片,这种经验的差距是没有办法在短期内缩小的。所以《大闹天宫》的特效,中国本土的公司只能做一些比较简单的基础工作。
《中国电影报》:以您的经验,什么题材的中国电影可以考虑全球战略?
王海峰:在我们的电影史上几乎没有超级英雄,没有代表我们东方的英雄,但是美国有很多。为什么我们中国没有,因为我们没有做,其实我们做得了,比如孙悟空、哪吒、后羿都可以是超级英雄,但我们没有开发,没有尝试输出给外国,甚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己都不自觉地削弱了我们的文化。我想,最容易走向国际市场的题材是东方神话类,这是欧美目前最能接受的题材,比如《西游记》、《山海经》、《封神榜》,我们要做的是将这类题材做成系列,做成品牌,切忌跟风,切忌粗制滥造。
《中国电影报》:您所说的“跟风”怎么理解?
王海峰:看电影有时跟买东西一样,比如买一件衣服,我得知道这衣服是什么牌子的,质量怎么样,如果别人连你的牌子都不知道,怎么会买你的东西呢?但是你的品牌建立之后,没有后期品牌维护的话,顾客一样会流失。比如,当年《卧虎藏龙》在海外取得成功后,一批影片跟风,这个“卧虎”,那个“藏龙”的都出来了,我不是说这些影片都不好,但当时确实有一批粗制滥造的,结果影响到中国电影的口碑,导致功夫片在北美市场大跌,使得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极度疲惫。我不愿意看到《大闹天宫》在国际市场成功后,这种现象再次上演。你看美国公司,一个品牌做起来之后,其他公司都不会再碰,比如《蜘蛛侠》、《007》,我也希望我们的电影人可以像这样去维护一个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