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子服景伯:孔子铁粉

(2016-04-21 14:16:53)

子服景伯:贤明大夫、孔子铁粉

(论语趣读72

 

子服景伯名何,子服氏,景是谥,伯是字。子服氏是鲁国仲孙氏之一支。据他自己说,自鲁襄公以来,子服氏世代掌司鲁国祭祀之职,故子服景伯以明礼而闻名。他是否孔子学生?史无定论。孔子弟子排行榜上,并无他的名字。但他却在《论语》中出现两次,从这两次的表现看,他是孔子的铁杆粉丝当是无疑的。

公伯寮朔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宪问)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宫室之好。夫子之墙万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子张)

这两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子服景伯为什么表现如此愤激?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解开这些迷团,当会对《论语》有更深入的了解。

子服景伯在《左传》中第一次出现,是在哀公三年。这年,鲁国都发生大火,大火越过公宫烧到桓公、僖公庙,救火者都高呼要照顾好府库财物。南宫敬叔到达现场,命令掌管周书典籍的官员先搬出送给鲁君看的书籍;子服景伯到场,命令主管礼仪的官员先运出礼书,等待命令。季桓子到现场,强调注意人的安全,指示“旧的典籍不能丢失”。

也许正是因为子服景伯在这次火灾中指挥果断、表现出色,引起季氏注意。同年,季桓子去世,季康子当政,子服景伯也似乎得到重用,频繁出现于鲁国政坛之上,在外交、军事等重要活动中表现出一个眼光远大、贤明果敢的君子风范。

哀公七年,吴鲁会盟,吴恃强凌弱,要鲁国贡献百牢,子服景伯对吴人说“先王没有这种先例”。吴人强征,子服景伯批评这是抛弃周礼,并预料吴会灭亡。但考虑到吴强鲁弱,还是满足了吴的要求。

同年,季康子欲攻打邾国,宴请大夫讨论此事。子服景伯率先发言:“小国事奉大国靠的是信,大国保护小国靠的是仁。背弃大国是不信,进攻小国是不仁。失去了信与仁,就有危险。”众大夫也赞同此议,宴会不欢而散。但季康子还是自行其是,进攻邾国。

哀公八年,吴因邾国求助,进攻鲁国。孟懿子问子服景伯“怎么办?”子服景伯倒是临危不惧,他说“吴军前来,就与他们交战,有什么可怕的?而且是我们把他们招来的,还有什么要求呢?”有了子服景伯这样的态度,鲁国不得不认真备战,有若就是在这次抗吴备战中崭露头角的。

看到鲁国英勇反抗,吴人答应讲和,将要结盟时,子服景伯坚决反对。他认为吴军轻率远征,不能持久,将要撤兵回去了,我们应稍等几天。我们还没有大的亏损,就订立城下之盟,这是抛弃国家!季康子不听。子服景伯就背着盟书跑到莱门。鲁国请求把子服景伯作人质留在吴国,吴国才答应。

哀公十二年鲁、卫、宋三国结盟,拒绝与吴结盟,吴人包围了卫出公的住处,想胁迫卫公。子服景伯认为吴无礼,便叫子贡去见吴太宰。子贡说服了吴太宰,吴人才释放了卫君。

哀公十三年,吴人打算带鲁哀公去晋见晋定公。子服景伯对使者说,这样不合周礼,对吴也没有好处。吴人听了子服景伯的话,但过后又后悔了,打算囚禁子服景伯。服景伯说“我早已立下了继承人,准备跟你们走。”走到半路,子服景伯对吴太宰说“我家世代在祭祀中有职事。不久鲁国会有祭祀活动。我不能参加,国人会怪罪吴国。况且你们抓了我这样地位低的人也没有什么好处。”吴国人觉得捉了子服景伯只会给自己带来坏名声,还是把他放了回来。

哀公十五年,子服景伯同子贡出使齐国,受到陈成子隆重接待,齐国为表诚意,归还了鲁之成邑。

值得注意的是,哀公十六年孔子去世后,子服景伯也似乎被投闲置散,不再参加重大政治活动,《左传》也从此没了他的记录。这样看来,他的活动应主要集中在哀公三年至十六年之间,他与孔子的交集应在孔子去卫返鲁之后。他的威望与权力也应于哀公十年后最高。所以,笔者认为,可以作一个大胆的推断,公伯寮说子路坏话,子服景伯想将其肆诸市朝的事也应在哀公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而叔孙武叔说孔子坏话,子服景伯以告子贡的事,当在哀公十六年孔子去世之后。

从《左传》的记载看来,子服景伯其人讲礼重信,思想很接近孔子;其人能言善辩很似子贡,刚直果决又颇似子路,一定也很受孔子赏识,也一定与子路有交往。这样当孔子、子路受到他人诋毁时,便感到不平,从而及时相告便在情理之中了。

子服景伯与季康子同为鲁国贵族,二人有过不错的合作,子服氏的一度得到重用也应与康子的提携有关,所以康子身边的人诋毁子路,子服景伯能够知情。但子服景伯不满康子的短视与无礼,曾与之进行过斗争,这也是事实。

公伯寮很可能也是孔子弟子,此人应与冉有、子路同时为季康子服务的。孔子弟子中看人下菜的小人也不少,当年子路鼓瑟于孔子之门,孔子批评子路后便有人不敬子路,公伯寮便应在此数。子路与冉有同为季氏宰,孔子曾因征田赋和伐颛臾等事批评过他们,冉有不听,子路可能从此对季氏有所警惕,时有违逆也是可能的。

据《左传·哀公十四年》载,小邾射带着句绎逃来鲁国,说:“要是子路和我口头约定,我就不需盟誓。”派子路去,子路推辞。季康子派冉有对他说:“对千乘之国不信其盟,却相信你的话,这对你有什么损害呢?”子路回答说:“如果鲁邾开战,我不敢问缘故,可以战死城下。现在他不守臣道,我却帮助他,就是肯定他的行为合乎义了,我办不到。”这件事就肯定很使季氏不快,二人关系有所疏远也在情理之中。我想公伯寮当是很会看人眼色行事的人,他诋毁子路也当在此事前后不久。

子服景伯要杀公伯寮,孔子不许,还说出那么一通叫人颇感悲伤的话来。这是为什么呢?此时孔子已步入暮年,他知道自己不得重用,子路也不得重用,从政而行道的事是不可行了,这是无法强求的。他也深知子服景伯勇敢果断,但也与子路一样颇显鲁莽,如果一时冲动,真的动手杀人,这更是不仁不义之举,所以他便说出一番颇为低调的话来,为子服景伯降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