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庄子·齐物论》“夫言非吹也”

(2014-03-13 16:22:51)
标签:

独木垂钓

归去来兮

齐物论

老庄哲学

文化

分类: 老庄哲学

    齐物论是庄子哲学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内容既包含了哲学的本源问题,也包含了深邃的辩证法思想。我感觉庄子针对哲学的本原问题阐释的比老子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正是读了《齐物论》,使我对庄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庄子哲学产生了探求的欲望。

    然而,目前对于齐物论的注释翻译存在着较多的分歧,有些翻译云山雾罩,不知所云。为了便于人们理解原文,便于人们通过对比品读,看到不同翻译的优劣或异见,在我的翻译之后我附加了百度百科的翻译。希望大家在对比中找到您认同的理性答案。

 

原文: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 
 

对位翻译:

夫言0非吹也(我说的话不是空穴来风),言者有言(我做出了某些预言),所言者特未定1(但是我所预言的结果可能没有出现)。果有言邪2(果真可以预言吗)?其未尝3有言邪(还是未必能够预言)。其以为异于彀音4(我认为预言不同于空竹之声)。亦有辩乎(人们对此即能够认识),其无辩乎(也可能难以认识)。

 

0夫言:我的话。夫:代词我

1所言者特未定:所言者:指代所说的事。特:特殊原因。未定:没有出现

2邪:疑问词:如同耶。

3未尝:未必

4彀(gou)音:彀同毂,中空的轮毂。空毂之音。

 

道恶5乎隐而有真伪(道不隐蔽自身的存在因此显现出了世间的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言语不隐蔽自己的观点因此有了言论的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道不往来显现并不意味着道不存在),言恶乎存(预言之事不存在),而不可(并不意味着不可能存在)。道隐于小成6(道隐蔽于小事之中),言隐于荣华7(真理之言隐蔽于表象的背后)。故有儒墨之是非(如此产生了儒墨两家的是非之争)。以是8其所非9(他们之间肯定对方否定的),而非其所是(而又否定对方肯定的)。欲是其所非(他们想要通过肯定对方否定的),而非其所是(而达到否定对方肯定的)。则莫若10以明11(我看莫不如如此阐释这个道理):

 

5恶:不,不喜欢

6小成:小事

7荣华:事物的表面

8是:认同,肯定

9非:否定

10莫若:莫不如这样(若)

11以明:阐明

 

物无非彼12(物如果没有“此”),物无非是13(也就没有对立面的“彼”)。自彼则不见(站在彼的一面则看不见自身),自是则知之14(站在“此”的一面可见“彼”的全貌)。故曰(所以说):彼出于是(“彼”是因为“此”的存在),是亦因彼(“此”也是因为彼的存在)。彼是15(彼此相互共存),方生之说16(由此产生了生命理论)。虽然(如此一来),方生方死(有新生的同时有死去的),方死方生(有死去的同时又有了新生的);方可17方不可18(有刚刚出现的也有尚未出现的),方不可方可(有尚未出现的也有刚刚出现的);因是因非(因为有肯定才有了否定),因非因是(也因为有了否定才有了肯定)。是以圣人不由19而照20之于天(所以圣人不固执己见而借鉴自然规律),亦因是也(正因为如此)。是也彼也(此也是彼),彼也是也(彼也是此)。彼亦一是非21(彼也有矛盾的两个方面),此亦一是非(此也有矛盾的两个方面)。果且有彼是乎哉(果真存在彼此这一对矛盾吗),果且无彼是乎哉(果真不存在彼此这一对矛盾吗)。彼是莫得22其偶23(彼此都离不开自己的对立面),谓之道枢24(这就是道的核心)。

枢始得其环中25(道的核心最初只有一对矛盾),无穷(它相互作用发展以至无穷)。是亦一无穷(矛盾中“此”的一方扩展无穷),非亦一无穷也(矛盾中彼的一方也扩展无穷)。故曰(所以),莫若以明。(不如如此阐释这个道理)。

 

12非彼:非彼既此。此。

13非是:彼。是:此,非此即彼,。

14自是则知之:自是:从“此”的一面。是:此。之:指代彼。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此的一面可以知道对方

15彼是:彼此

16方生之说:关于生命的学说

17可:可,可见的,存在的

18不可:不可见

19不由:不坚持己见,由,心意

20照:借鉴

21是非:彼此,即矛盾的两个方面

22莫得:不能够得到对方,或者说转化为对方,也就是说都必须以对立面的存在而存在。简而言之:离不开

23其偶:对方

24道枢:道的核心,枢,中枢

25环中:矛盾连环相扣

 

以指喻指26之非指(用抽象物来说明具体的事物不是抽象物),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不如用非抽象物来说明抽象物不是确指的事物);以马喻马之非马(用抽象的马来说明现实的马不是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不如用现实的马来说明抽象的马不是马,也就是“白马非马”)。天地一指也(天地万物都有一个抽象的概念指向),万物一马也(天地万马都归于“马”这一个抽象概念)。

 

26以指喻指:用抽象物来说明具体的事物。指:指代,也就是用概念指代具体的事物,换言之,  “指”就是抽象的概念。喻指:说明具体的事物。

  非指:没有指代关系,也就是非概念化(非抽象)的具体事物

 

可乎可27(存在自有存在的道理),不可乎不可(不存在自有不存在的道理)。道行之而成(道行天下而成就了天地万物),物谓之而然28(天地万物因此而成为现在这种状态)。恶乎然(如果厌恶如此这般的自然状态),然于然29(自然界也不会改变现在的模样)。恶乎不然30(如果厌恶自然的改变),不然于不然(自然的改变仍旧改变)。恶乎可(如果厌恶可能发生的事态),可于可(可能发生的仍旧可能发生)。恶乎不可31(讨厌它不存在),不可于不可(不存在仍旧不会存在)。物固有所然32(万物都有存在的道理),物固有所可(万物都有存在的可能)。无物不然(没有任何东西不该存在),无物不可(也没有任何东西不可能存在)。

 

27可乎可:可:可见的,存在的。可乎可:存在的就是存在的,换言之,存在自有存在的道理

28物谓之而然:谓之:称之,视之

29然于然:该是什么模样还是什么模样

30不然:改变了的自然。

31恶乎不可:讨厌它不存在,换言之就是希望它存在

32所然:所以然。

 

故为是举(举例来说),33与楹34(草的秸秆与门柱之才),35与西施(丑陋的面目与西施的美貌),恢诡谲怪36(世间千奇百怪的现象),道通37为一(都被道的规律所统一)。其分也(它们有分化),成也(有统一),其成也(有统一),毁也(也有毁灭)。凡物无成与毁(自然界的一切都逃离不了成功与毁灭的轮回),38通为一(他们始终服从分化统一的规律)。唯达者39知通为一(天下唯有贤者懂得分化统一的道理),为是40不用而寓诸庸41(懂得这个道理就用不着逐个探究万物的用意)。庸也者(庸这个词),用也(就是用的意思)。用也者(探究万物的用意),通也(是为了通晓其中的道理)。通也者(通晓万物的目的),得也(是为了心有所得)。适得42而几矣(然而即便得到了又能获得多少呢)。

 

33莛(ting):植物的茎,秸秆

34楹:做门柱的木材

35厉:狰狞丑陋的面孔

36恢诡谲怪:千奇百怪

37通:全部,因为分化个体的综合就是全部。通为一:即可解释为全部归为一体,也可理解为分化统一。

38复:反复,始终

39达者:贤者

40为是:为:懂得。是:道理。懂得这个道理

41寓诸庸:寓:观察。诸:诸个,庸:用,目的

42适得:假如得到,即便得到。适:假如,即便

 

因是已43(有原因必定有结果),已而不知其然(但是我们并不知道结果产生的根本原因),谓之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劳神明为一44而不知其同45(劳心费神去探究道的根本而不遵从道的规律),谓之朝三(这如同我们所说的朝三典故),何谓朝三(什么叫做朝三)?狙公46赋芧47(养猴子的老公分橡子),(对猴子说):朝三而暮四(早晨分给你们三个晚上分给你们四个),众狙皆怒(听了这话所有的猴子都非常气愤),(于是老公说):然则朝四而暮三(这样吧,早晨给你们四个晚上给你们三个),众狙皆悦(所有的猴子听了都非常高兴)。名实48未亏(其实猴子们分得的橡子并没有减少),而喜怒为用(而猴子的喜怒状态却截然不同),也因是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是以圣人和之49以是非(所以圣人淡化那些没必要的是非之争),而休乎50天韵51(悠闲地欣赏自然的风韵),是之谓两行52(这就是圣人与凡人在求知方面的差别)。

 

43已:已然,结果

44明为一:明:明了,探究。为一:作用的根本。为:作为,一:根本

45其同:遵从道的规律。其:指代道,同:认同,遵从

46狙公:养猴子的老公。狙:猴子

47赋芧(xu):分橡子,芧:橡子

48名实:说的和做的

49和之:淡化调和,之:指代那些争论

50休:悠闲

51天韵:自然风韵,或言天籁之音。韵:风韵,音韵

52两行:两种作为。是指贤人“休乎天韵”与凡人的“寓诸庸”,这两种求知行为的差别。

 

古之人(古人),其知有所至53(他们的知识已经达到了最高的境界),54其至(但是它们仍不满足)。有以为未始55有物者56(有的认为他们未曾认识天地万物),至矣(这是最高的境界),尽矣57(这是最完美的境界),不可加矣58(这是无可超越的境界)。其次(其次),以为有物矣(有的认为他们已经认识了天下万物),未始有封59(但是未曾达到自我满足的程度)。其次(再次),以为有封焉(有的认为他们对天下万物的认识已经可以满足了),而未始有是非也(但是未曾达到对是非存在的认识)。是非之彰也(是非的产生),道之所以6061(源于对道的认识缺陷)。道之所以亏(人们之所以对道的认识有缺陷),62之所以成63(是因为人们喜欢固守已有的成见)。

 

53至:至上,最高境界

54恶:不满足

55未始:未曾。始:曾

56有物者:对万物已有的认识

57尽矣:完善,完美

58不可加矣:无以复加,不可超越。

59有封:封:自封,满足

60道之所以:道的规律,所以:规律。所以然

61亏:缺陷,认识缺陷

62爱:喜欢

63成:成见,成功的经验,浅见

 

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真存在认识上的成见和认识上的缺陷吗),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果真没有认识上的成见和认识上的缺陷吗)。有成与亏(正是因为存在着认识上的成见和缺陷),故昭氏之鼓琴也(所以昭氏要亲自操琴以纠正听觉上的偏差)。无成与亏(如果不存在认识上的成见和缺陷),故昭氏之不鼓琴也(那么昭氏就不必亲自拨琴去纠正听觉上的偏差)。昭文之鼓琴也(昭文通过鼓琴纠正听觉偏差),师旷之枝策64(师旷通过击杖纠正听觉偏差),惠子之据梧65(惠子通过抚琴纠正听觉偏差),三子之知几66(这三个人都知道自己所知不多),皆其圣者也(他们都可称之为圣明的人),故载之末年(因此他们的名字传扬至今)。唯其好67之也(正是因为它们勤奋好学),以异于彼(所以他们不同于凡人);其好之也(正是因为它们勤奋好学),欲以明之68(所以他们始终追求通晓天下真理)。

 

64枝策:击杖奏乐

65据梧:抚琴。梧:古人用梧桐木做琴。据:抚弄

66知几:所知不多

67唯其好:好:勤奋好学

68明之:明白天下道理。之:代词,天下

 

全文翻译:

   我说的话不是空穴来风,我作出了某些预言,但是我预言的结果有时因特殊原因没有出现。这能说是邪说吗?其实这并不是预言的错误。我的预言不同于空竹之声。人们对此即能够认识,也可能难以认识。

   道不隐蔽自身的存在因此显现出了世间的真伪,言语不隐蔽自己的观点,因此有了言论的是非。道不往来显现并不意味着道不存在,预言之事不存在并不意味着不可能存在。道隐蔽于小事之中,真理之言隐蔽于表象的背后。由此产生了儒墨两家的是非之争。他们之间肯定对方否定的,而又否定对方肯定的。他们想要通过肯定对方否定的,而达到否定对方肯定的。下面莫不如这样来说明这个道理。

   物如果没有“此”,也就没有对立面的“彼”。站在彼的一面则看不见自身,站在“此”的一面可见“彼”的全貌。所以说:“彼”是因为“此”的存在,“此”也是因为彼的存在。彼此相互共存,因此产生了生命理论。这样一来,有新生的同时有死去的,有死去的同时又有了新生的;有刚刚出现的,也有尚未出现的,有尚未出现的也有刚刚出现的;因为有肯定才有了否定,也因为有了否定才有了肯定。所以圣人不固执己见而借鉴自然规律,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此也是彼,彼也是此。彼也有矛盾的两个方面,此也有矛盾的两个方面。果真存在彼此这一对矛盾吗?果真不存在彼此这一对矛盾吗?彼此都离不开自己的对立面,这就是道的核心。

   道的核心最初只是矛盾中的一环,它扩张发展以至无穷。矛盾此的一面扩展无穷,矛盾彼的一面也扩展无穷。

   用抽象物来说明具体的事物不是抽象物,不如用具体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物不是真实存在的事物;用抽象的马来说明现实的马不是马,不如用现实的马来说明抽象的马不是马。天地万物都有一个抽象的概念指向,天地万马都归于马这一个抽象的概念。

   存在自有存在的道理,不存在自有不存在的道理。道行天地而成就万物,天地万物因此而繁育存在。厌恶如此这般的自然状态,自然界也不会改变现在的模样。厌恶自然的改变,自然的改变仍旧改变。厌恶客观的存在,存在的依旧存在。讨厌它不存在,不存在仍旧不会存在。万物都有存在的道理,万物都有存在的可能。没有任何东西不该存在,也没有任何东西不可能存在。

   举例来说,草的秸秆与栋梁之才,丑陋的面目与西施的美貌,世间千奇百怪的现象,都被道的规律所统一。它们有分化,有统一,有统一,也有毁灭。凡世间万物都逃离不了成功与毁灭的轮回,轮回之后又归为一体。唯有贤者懂得分化统一的道理。懂得这个道理就用不着逐个探究万物的用意。庸这个词,就是用的意思。探究万物的用意,是为了通晓其中的道理。通晓万物的目的,是为了心有所得。然而即便得到了又能获得多少呢?

   原因也是结果,但是我们并不知道结果最终会是什么模样,这就是道。劳心费神去争论却不知它们是相同的,这如同我们所说的朝三典故,什么叫做朝三?养猴子的老公分橡子,对猴子说:早晨分给你们三个晚上分给你们四个,听了这话所有的猴子都非常气愤,于是老公说:这样吧,早晨给你们四个晚上给你们三个,猴子们听了都非常高兴。其实猴子们分得的橡子并没有减少,而猴子的喜怒状态却截然不同,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圣人调和是非之争,悠闲地倾听着天籁之音,这就是圣人与凡人的行为差别

   古人,他们的知识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但是它们仍不满足。有的认为他们对天地万物的认识还没有开始,这是最高的境界,这是最完美的境界,是无可超越的境界。其次,有的认为他们已经认识了天下万物,但是未曾达到自我满足的程度。再次,有的认为他们对天下万物的认识已经可以满足了,但是未曾达到对是非存在的认识。是非的产生,源于对道的认识缺陷。人们之所以对道的认识有缺陷,是因为人们喜欢固守已有的成见。果真存在认识上的成见和认识上的缺陷吗?果真没有认识上的成见和认识上的缺陷吗?正是因为存在着认识上的成见和缺陷,所以昭氏要亲自操琴以纠正听觉上的偏差。如果不存在着认识上的成见和缺陷,昭氏就不需要亲自拨动琴弦去纠正听觉上的偏差。琴师昭文通过鼓琴纠正听觉偏差,琴师师旷通过击杖纠正听觉偏差,琴师惠子通过抚琴纠正听觉偏差,这三个人都知道自己所知不多,他们都可称之为圣明的人,因此他们的名字传扬至今。正是因为它们勤奋好学,所以他们不同于凡人,正是因为它们勤奋好学,所以他们追求通晓天下真理。

  

“百度百科”全文翻译如下:(中国纺织出版社《老子庄子》的翻译与此基本相同)

链接地址:http://baike.baidu.com/link?url=EYyooXsVdNevBZdjemwtmre1KXAdh4-zE-slko-Cskh6n6mnAN0NZeyctn-tyPFkuRjnmXLZnzGeS3gJ14Yfp_

说话辩论并不像是吹风。善辩的人辩论纷纭,他们所说的话也不曾有过定论。果真说了些什么吗?还是不曾说过些什么呢?他们都认为自己的言谈不同于雏鸟的鸣叫,真有区别,还是没有什么区别呢?
  大道是怎么隐匿起来而有了真和假呢?言论是怎么隐匿起来而有了是与非呢?大道怎么会出现而又不复存在?言论又怎么存在而又不宜认可?大道被小小的成功所隐蔽,言论被浮华的词藻所掩盖。所以就有了儒家和墨家的是非之辩,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而否定对方所肯定的东西。想要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而非难对方所肯定的东西,那么不如用事物的本然去加以观察而求得明鉴。
  各种事物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各种事物也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这一面。从事物相对立的那一面看便看不见这一面,从事物相对立的这一面看就能有所认识和了解。所以说:事物的那一面出自事物的这一面,事物的这一面亦起因于事物的那一面。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并存、相互依赖的。虽然这样,刚刚产生随即便是死亡,刚刚死亡随即便会复生;刚刚肯定随即就是否定,刚刚否定随即又予以肯定;依托正确的一面同时也就遵循了谬误的一面,依托谬误的一面同时也就遵循了正确的一面。因此圣人不走划分正误是非的道路而是观察比照事物的本然,也就是顺着事物自身的情态。事物的这一面也就是事物的那一面,事物的那一面也就是事物的这一面。事物的那一面同样存在是与非,事物的这一面也同样存在正与误。事物果真存在彼此两个方面吗?事物果真不存在彼此两个方面的区分吗?彼此两个方面都没有其对立的一面,这就是大道的枢纽。抓住了大道的枢纽也就抓住了事物的要害,从而顺应事物无穷无尽的变化。“是”是无穷的,“非”也是无穷的。所以说不如用事物的本然来加以观察和认识。
  用组成事物的要素来说明要素不是事物本身,不如用非事物的要素来说明事物的要素并非事物本身;用白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不如用非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整个自然界不论存在多少要素,但作为要素而言却是一样的,各种事物不论存在多少具体物象,但作为具体物象而言也都是一样的。
  能认可吗?一定有可以加以肯定的东西方才可以认可;不可以认可吗?一定也有不可以加以肯定的东西方才不能认可。道路是行走而成的,事物是人们称谓而就的。怎样才算是正确呢?正确在于其本身就是正确的。怎样才算是不正确呢?不正确的在于其本身就是不正确的。怎样才能认可呢?能认可在于其自身就是能认可的。怎样才不能认可呢?不能认可在于其本身就是不能认可的。事物原本就有正确的一面,事物原本就有能认可的一面,没有什么事物不存在正确的一面,也没有什么事物不存在能认可的一面。所以可以列举细小的草茎和高大的庭柱,丑陋的癞头和美丽的西施,宽大、奇变、诡诈、怪异等千奇百怪的各种事态来说明这一点,从“道”的观点看它们都是相通而浑一的。旧事物的分解,亦即新事物的形成,新事物的形成亦即旧事物的毁灭。所有事物并无形成与毁灭的区别,还是相通而浑一的特点。只有通达的人方才知晓事物相通而浑一的道理,因此不用固执地对事物作出这样那样的解释,而应把自己的观点寄托于平常的事理之中。所谓平庸的事理就是无用而有用;认识事物无用就是有用,这就算是通达;通达的人才是真正了解事物常理的人;恰如其分地了解事物常理也就接近于大道。顺应事物相通而浑一的本来状态吧,这样还不能了解它的究竟,这就叫做“道”。耗费心思方才能认识事物浑然为一而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状和特点,这就叫“朝三”。什么叫做“朝三”呢?养猴人给猴子分橡子,说:“早上分给三升,晚上分给四升”。猴子们听了非常愤怒。养猴人便改口说
  :“那么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名义和实际都没有亏损,喜与怒却各为所用而有了变化,也就是因为这样的道理。因此,古代圣人把是与非混同起来,优游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古时候的人,他们的智慧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如何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呢?那时有人认为,整个宇宙从一开始就不存在什么具体的事物,这样的认识是最了不起,最尽善尽美,而无以复加了。其次,认为宇宙之始是存在事物的,可是万事万物从不曾有过区分和界线。再其次,认为万事万物虽有这样那样的区别,但是却从不曾有过是与非的不同。是与非的显露,对于宇宙万物的理解也就因此出现亏损和缺陷,理解上出现亏损与缺陷,偏私的观念也就因此形成。果真有形成与亏缺吗?果真没有形成与亏缺吗?事物有了形成与亏缺,所以昭文才能够弹琴奏乐。没有形成和亏缺,昭文就不再能够弹琴奏乐。昭文善于弹琴,师旷精于乐律,惠施乐于靠着梧桐树高谈阔论,这三位先生的才智可说是登峰造极了!他们都享有盛誉,所以他们的事迹得到记载并流传下来。他们都爱好自己的学问与技艺,因而跟别人大不一样;正因为爱好自己的学问和技艺,所以总希望能够表现出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