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印象深的另一个原因是,她在看网课的这些日子里,对网课里的具体内容有疑问,就随时发私信跟我聊。这样认真并积极思考,让我觉得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很值得!
感谢这位家长朋友对我的信任,和这里的详细分享!
欢迎其他朋友们也多多给我写各种反馈。您可以写感想、也可以写您在带孩子过程中有感触的小事、觉得很有效的小做法。您的分享,或许也可以对其他家长朋友有启发!
愿我们这里成为一个温暖的妈妈加油站!
请把孩子当个人,更把自己当个人
——罗玲老师《养育大目标和培养孩子内在动机》讲座有感
最近听完罗玲老师关于养育大目标和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10讲),觉得是不可多得的理论与实践并举,育儿与育己同步的佳作,脑子中浮现出一句话“请把孩子当个人,更把自己当个人”。这句话挺糙的,人就是有人的属性,还需要“当”吗?但是听完罗老师的讲座,我觉得如何正视自己、正视孩子,真正用人本思想去关怀信任,任重而道远。
身边的兄妹、朋友、同学都已渐为人父母,养育之法形色各异,但养育大目标是什么?大概每家看法不一:有的家庭把孩子不吵不闹乖乖听话作为目标;有的家庭把给孩子绝对自由发展个性作为目标;有的家庭把才艺学习舞台表演作为目标;有的家庭把奥数奥英得奖名校作为目标…..但这些是真正的养育大目标吗?我觉得不是,这些都是眼前利益或者一叶障目的短期目标,如果我们用这样的目标要求孩子,必定是短视和收获甚微的。
如果真的把孩子当人看,我们会首先去关注人漫长的一生,他最需要什么。罗老师指出:每个人都需要幸福感,也就是追求幸福,但是幸福的根源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生活事业的进步以及内心的自我认可和愉悦度。我们跳出“他只是个孩子”,“他只是我的孩子”这样的狭区,而是首先把他当成一个完整的个体、一个不可复制的人,我们就会珍惜他从出生所受到一切教育和影响。身边不乏有这样的例子:父母为了追求更好的前程更高的薪金,无暇照顾孩子,在孩子入学以前都放在老人家养育,父母也有他们的无奈,但更多的是认为孩子还小,跟着爷爷奶奶公公婆婆吃饱穿暖无病无灾就可以的,到上学我们再来管、再来抓。这是新一代的“留守儿童”,他们不贫穷甚至有比其他孩子更多的玩具书籍,他们也有长辈专心细致的照顾。但是这样父母潜意识里并没有把孩子当一个真正的人,孩子的喜怒哀乐在哪里?每一个想爸爸妈妈的夜晚如何渡过?父母心目中的“教育”是从上学开始,学龄前只是一种比猫狗更高档的宠物。我们一家三口住在一套面积不足100平的旧小区,有时看见孩子在很逼仄的客厅里投篮玩耍真是有点过意不去,于是问他,有没有觉得家里小没地方玩?他满头大汗开心的说:“很大啊,很好玩”,其实有父母有家有爱的地方就是幸福的花园。
如果真的把孩子当人看,我们会帮助他构建真正属于他的自我价值。罗老师认为:个体能感受到自我价值,是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在这里,罗老师特别强调的是“让孩子能感受到他自己的价值”,但是现实中却更多被做成了“家长感受到价值”。侄子7岁,拉小提琴两年,也能拉一些不错的曲子,但他妈妈人前人后总是表现出对他不自觉练琴的责怪,有次我忍不住问她:“既然他不大喜欢小提琴为什么你一定要他学?”他妈妈满眼憧憬的说“因为我喜欢,我觉得男孩子拉小提琴特有气质”。这哪里是孩子在热爱,分明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孩子没有体会到练琴的自我价值,内在动力从何谈起,总是在他律而无自律,怎能长久?
如果真的把孩子当人看,我们会给他空间和帮助让他自主、自律、自控。罗老师说:自主自律自控非但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一个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有掌控感,会自己管理自己,那他就有较高的自尊和真正的内在动力。如果我们真正明白了老师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就不会纠结于他中午只吃肉不吃菜、他裤子穿反了真难看、他光听绘本却不会读、他总是反反覆覆看一集动画片…罗.老师说:“如果你希望孩子有长远目标,并自己做主去完成,就必须接受他在有难度事件上做得不尽如人意”。有时候看见孩子穿个反裤子在家跑或者打着喷嚏穿短袖,那种忍住不说的感觉真的很抓狂啊:)但是这大概就是爱的代价。
形容家长对孩子的爱的词句很多,但总觉得“无微不至”、“全心全意付出”等词有点掏心掏肺的压迫感。喜欢罗老师提到的一个词,叫“共同成长”,你我都是彼此最重要的人之一,让我们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更把自己当人看,我们会遵从内心的真实想法,而不是敷衍孩子、委曲求全。罗老师说:当孩子失败和错误时,不要急于给他贴上“爱的创可贴”,不要剥夺他感觉糟糕的权利,因为这样既会让他成长,也会让你释放。有一位妈妈写的育儿文章在微信圈疯传很多人都为之感动,大意是这个妈妈带女儿去朋友家小区玩,一直玩到晚上7点回家时,走到半路女儿发现一个玩具丢在了小区的健身设备那,妈妈当时拎着很多东西也非常疲惫,但考虑到女儿失去一个心爱物的感受还是陪她走回去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玩具,等两个人回家已经很晚,妈妈回家后就瘫倒在地,但是看到女儿的笑容心里觉得自己做对了。文章想表达的想法是我们应该多理解孩子一些,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明白一个玩具对他们的重要。但是我却不这样认为,如果我是这个妈妈我一定会告诉孩子,我很累,我无法再走这么远的路回去帮你找,你如果真的很喜欢可以明天早上早点起来我和你过来找。我觉得在这里并不是是否爱孩子理解孩子的问题,而是我首先应该爱自己、理解自己。很多人都说妈妈就是超人,但我想说妈妈真的是普通人,我需要休息、需要娱乐、需要阅读、需要被人照顾。孩子在面对你的“不”的同时,他虽然感觉糟糕,但只要不是无厘头和经常性的“不”,他一定会更坚强。罗老师说: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成长和进步,却不是帮助孩子时刻感觉好。
作为一位普通家长,我觉得罗玲老师的课有着学者般的研究、科学家般的严谨、母亲般的亲切、孩子般的洞察,再加接上了中国教育的地气儿,让我深受启发,才写此拙文一谈想法,“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盼望老师有更多的讲座和书籍出版,帮助我们坚守家长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