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冥想及其他
(2014-01-17 14:19:57)
标签:
教育 |
分类: 心灵感悟 |
修心、心灵成长,道理都懂了,但改变仍然没有发生,为什么?因为没有去做。
古人讲修行,只懂了不够,要去“行”,所有的修行方法:冥想打坐念经扫地等等,都是要你亲身做到,去做了,才是身心合一,才有用。
这也是我最近很大的一个感受。
我向来行动力比较差。我过去一直很重视头脑,现在逐渐认识到,身体力行,也可以反过来促进头脑的改变。比如,听歌,可以让你的情感天线都工作起来;运动,可以让你头脑更灵活;改变着装,能改变你的身份感;站在窗前,你的思路就更开阔……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开始了很多尝试:比如各种非正式的冥想、禅修和正念生活。为什么决定尝试?因为最近关于冥想和正念禅修对人有好处的研究太多了!对我身心有益,又不需要任何投资,这样的好事不天天都有的哦!
这里,力争用最简单最通俗的方式,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理解和体会。
有关冥想,可说的太多!首先澄清,我觉得,真正的禅修、冥想等等,最好是有宗教或哲学或人生信念为基础,就是说,尽管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单单实践这些做法本身,就是有效的,但我相信,在认知基础上去做,会效果更好。
这里篇幅所限,不谈那些认知基础,只说做法。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这里聊的,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禅修和冥想,而是更随意些的、无需信仰背景任何人都可以尝试的——你叫它什么都好——休整头脑和心灵的“心理体操”、“头脑健身”?
曾看到宗萨仁波切说,就把禅修叫“活着”!我想,有道理!这的确不是要你停下生活、专门去做另一件什么事情,这只是调整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用一种新的视角去——活着!
这样看,我们就不必对冥想或禅修望而生畏。只要你曾经仰望星空、曾闭目养神、曾在单调的织毛衣时浮想联翩,你就感受过它!
你可以在下面我列出的若干方式中,挑选一种自己喜欢、能做到的,也可以根据这些,私人定制,开发出自己的个性版本做法。
关注呼吸
各种冥想、正念禅修等都常以关注呼吸开始,为什么呢?我想主要两个原因:一是,呼吸是最能绕开各种语言和想法,把人引入当下的一个事。各种修行做法,最基本的一个任务,就是先打碎人从小建立起来的各种框框、各种想法体系,和人类头脑惯有的运作模式。
另一个原因是,呼吸可以比较方便地把你的注意力转向自己的身体。通常,呼吸是在你的意识监控范围之外,自动进行的。关注它,你会发现,你的头脑意识并非你的一切,你的身体在意识之外在自主地做着很多事情。
从脑神经学角度解释,“当你呼吸时,会先激活交感神经,然后激活副交感神经。”(《冥想5分钟等于熟睡一小时》p.59)这两者好比是油门和刹车,当它们得到整合时,人会感受到既活跃、又安宁的状态。
对呼吸的关注,我们可以坐下来正式去做,也可以随时做。比如,当你等电梯时、在公交车上、开车堵车时……任何边角料时间,都可以用来观呼吸。当你疲惫、紧张、烦躁、有压力时,这也是最快捷的调整方法。
比如,每次,当你的忍耐极限被孩子挑战,情绪要爆发时,可以尝试深呼吸几次,深呼吸时,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然后,再对孩子做出反应。
我一直认为,家长可以、并且也有必要表露真实情感,因为孩子需要得到你的真实反馈,但家长要有控制地生气、表露情感。
有控制和没控制之间,只有几个深呼吸的距离!
而无数次短暂的关注呼吸,积累起来,你就是在不断优化你的大脑!
扫描身体
依次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上。你可以默念放松这放松那、或关注这关注那,也可以想象身体各部位依次亮起来,或者有个小精灵拿着魔棒依次飞过你身体的各个部分。有时,一些形象的图景想象,或许会帮你,因为当你想着画面时,你必然在启动右脑。
我的体会是,这个身体扫描,大概是刚接触冥想或禅修的人,感觉最难最枯燥的一部分。因为最初尝试时,你可能对身体的各个部位几乎没有任何感觉。这种感觉的空白很容易让人抓狂,觉得自己是在白费时间。我承认,这也是我自己做的比较少的一个环节,因为白天做,我需要专门抽出一点时间,晚上如果睡前躺床上做,大家可以想象会发生什么!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做这个呢?
因为,身体,就是我们心灵的家!
我们常说身心合一,什么意思?我们的身体和心之间的距离最近,比起身体的感知,大脑就略显迟钝。很多细微的情绪、潜意识里的东西,都是身体先觉察到,然后大脑才意识到。但是,在生活中,我们都过于依赖大脑,忽视身体的感觉。随着年龄增长,我们跟身体的连接变得越来越少。
另外,现在我常说,给自己爱的油罐加油,怎样加油?怎样爱自己呢?我想,关注你的身体,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加油方法!
那天我在微博上转发两张照片,一张是几位标准模特,另一张是几位健康快乐、但普通身材的女人。哪个美呢?有位朋友评论说,普通人身材的,真看不出有什么美的!
我们很多人,对自己的身体都充满了挑剔和不满!想一想,你对自己的身体是什么态度?如果我们都不能接纳自己的身体、不能对身体有爱的态度,又何谈爱自己呢?
想起我妈现在不知从哪学会一招,她身体哪不舒服时,她就开玩笑地念叨两句,比如:“后背后背我爱你,阿弥陀佛保佑你!”哈哈!
我们每天把所有的时间,都花费在了外面的世界上,现在,是时候抽出一丁点时间,对你的身体去关注、感受、接纳、感谢、爱!你的身体值得拥有!
回顾并构想美好童年
现在大家常说,我们的很多心理问题来自原生家庭。我想补充的是,首先,要承认每个人的成长,不可避免地有家族基因、家庭文化的影响。其次,很多研究表明,童年的创伤,如父母离婚等,对孩子当时的童年生活会有影响,但对他在成人后的人格影响不大。家庭创伤的影响没有基因的影响大。(《认识自己,接纳自己》p.191)研究的结论是——你宁可怪罪你的基因,也不要怪罪你父母的养育方式!
并且,对童年不愉快经历的回顾,本身不会起到疗愈作用,真正有作用的是:分析自己现在心理和行为的模式跟自己成长经历的关系,就是说,找到源头,以改变这一模式。
所以,对于感觉自己成长中有很多不愉快经历的成人来说,对于我们任何一个普通人也同样,我建议:1,找时间多回顾童年时美好的经历;2,在冥想时,去想象自己身处一个虚拟的完美的童年!就是说,在你的头脑里,重新勾画一个美好的童年。在这个不断勾画过程里,你不仅在安抚你的内在小孩,同时,你也在给你的内在父母升级。
有时,我们的想象力有限,你会觉得难以构想完美童年。那么,说个好操作的方法——跟孩子一起共读美好的绘本!好的故事,就是带你一起进行一次情感历程,就是带你在冥想!我们现在常说什么是“治愈系”的,就是这样。我自己也在跟孩子共读绘本时,感受到了对情感和心灵的疗愈作用。
所以,放下那些纠结吧!在头脑里重新过一遍美好童年!
想美事
过去写过一些,这里再总结一下,大致有这些方面:
1,
2,
3,
善意冥想、慈爱禅修
这个也可以有各种方式,可以很灵活去做。这里提供我看到的想到的,大家可以自己去研发。
稍正式一些的做法是:先关注呼吸;然后把注意力放在心脏部位,或者把手放在胸口,这时,想一些能让你产生爱意的事情,感受到对自己的爱意(对于有些人来说,这个也会很难,慢慢来);然后,想象面前有一个你现在最爱的人,想象自己的爱意和善意或美好祝福意愿,像一阵淡淡的白雾、或白光、暖流、或微笑的能量、或PM2.5为零的清新空气……从自己这里,传到你挚爱的这个人身上;再依次想象,你的爱和善意,传给了普通一些的熟人朋友、陌生人、你讨厌的人……最后传给了所有的人。
在这个想象的过程中,你可以编一些美好的话语伴随着。
其实在生活中,除了这样稍正式地做善意冥想,还可以随时随地在头脑中扩散你的爱和善意。比如,在坐公交车地铁时,你可以想,你的善意扩散到了车厢里的每个人;在去购物时,你可以祝福所有在商场里购物的人都购物顺利,祝福商家营业愉快(可以共赢吧?);在接孩子时,观想每个家庭都和睦、孩子都好好成长……
我这一年上微博较多,每次看到新粉丝,我心里都会默默祝福,特别是看到粉丝头像照片里有肉肉的小宝宝时!
我鼓励大家把这种冥想多多尝试!有空就做稍正式些的,没空就利用当下的场景和事件,灵活去做。我敢担保你会受益!
“每个人都是你自己”观想法
我很早写过一篇文章,叫《每个人都是你自己》,里面说的,就可以当作一种观想的方法。我们看周围的人,想象那是你,在不同的年龄、扮作不同的身份,在做事。这种想象,就是在调动同理心。有这个同理心为基础,你再做慈爱、善意的禅修和冥想,就会更容易些。
如果觉得这样有难度,也可以退一步,看着周围的人,不必想象那是你,只是去推测他的生活状态、人际环境和个人历史,并尽量总结你们的共同点。比如,想,他跟我一样,也有父母;他跟我一样,也有工作中的各种收获和麻烦;他跟我一样,也要忙家务;他和我一样,体内都有个原始人……
记得吗?我过去说过,我们每个人可以真正称其为“自己”的,只是你的一小部分,就是说,如果画个图,那么我们大家之间交集的共同之处,不是很小的一块,而是很大的部分!
这种视角,可以帮你更经常地把“我”看作“我们”。这样,你不仅能改善人际关系,更能提升幸福感!
写日记、做情绪总结
写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首先,这给你一个机会,可以毫无顾忌地谈论自己!研究表明,仅仅是谈论自己,就可以让人产生舒适感和满足感。(《演讲中最重要的事》p.64)而经验告诉我们,跟别人谈论自己不见得有很美妙的结果!所以办法就是,跟自己谈论自己!
另外,写日记,因为不担心被评判,所以是一个很诚实的自我觉知的过程。每天只需写几分钟,记录一些简单的感受,我们就等于是,像关注自己的呼吸一样,关注了自己的情绪。这种简单的关注,就可以帮大脑更好地处理这些情绪。
有个研究称,两组失业人员,一组连续5天、每天用20分钟写下自己的感受。8个月后,他们找到工作的比例比另一组高40%!(《硅谷最受欢迎的情商课》p.84)
如果你嫌写日记太麻烦,那也可以换一种方式:比如,利用几分钟的空闲时间,回顾一下刚过去的半天时间里,你都经历了哪些情绪变化。你的脑子里,好像有个财经评论员在点评今天的大盘、或者像天气预报员在总结今天的天气一样,用旁观者的语调把你的情绪总结一下,只总结,不评判。
总结时,最好把“我很生气”这样的话,换成“我感受到了一阵生气的情绪”。这样,让你自己跟情绪保持一些距离,这会给你增强掌控感。我们都要提醒自己——情绪只是浮云,它随来随走。
我的确觉得,情绪就是你内在世界的天气!它不是你,它会过去,其实它比天气更好,因为你几乎可以改变它!
你不必强迫自己一定要多久写一次日记、多久总结,你只要想起来,就尝试一下。每一次这种微型回顾,都会帮你对自己的认识变得更清晰!
正念生活
正念,mindfulness,这个词来自佛教。八十年代后,西方心理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逐渐发展出以正念为基础的各种心理疗法。
对正念,我的比较简单的理解,就是两点:1,在做事时,专注于眼下的事情,放空头脑,不做评判,不胡思乱想,认真品味感受;2,有觉知,就是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想什么。
怎样讲比较形象呢?大家都看过电影《阿甘正传》吧,里面的人物Forrest Gump,基本就做到了第一条!想象一下,如果他再稍微机灵一点点,好像能站在自己的外面、看到自己的状态,有一个对注意力的注意力(叫“元注意力”),那他就两条都兼备了!不过话说回来,因为他跟我们不太一样,或许他根本不需要这个“元注意力”的存在,就已经能做好了!
我们对孩子的观察也可以发现,婴幼儿做事完全沉浸投入,他们也是本能地就可以做到第一条。我们成人,还需要第二条。
正念背后的道理是什么呢?这要从人的大脑的思维习惯说起。
我们常说:“过度医疗”、“过度包装”,现代的研究认为,人的大脑有“过度思考”的习惯,这是在千百万年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比如,当我们脑子里出现一种情绪,特别是负面的情绪时,我们的大脑会立刻进入备战模式,它开始积极地去分析思考:原因、对策、可能的后果、过去的历史、下结论贴标签等等。这是一个自动的、瞬间完成的过程。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咖啡喝多了的人一样,热衷于这种忙乱,它忙着思考分析,然后不断生产出一堆想法和情绪的“垃圾”——各种担忧、自责、抱怨、恐惧……结果,一点点捕风捉影的微小情绪,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自我繁殖,最后变成漫天阴云密布,而你,无辜的你,可能根本都不清楚,自己的情绪天空,怎么会如此混乱不堪!
当然很多时候,大脑的这种能力是有用的,没有这个,我们什么也做不成。(所以,我们的大脑还是需要比阿甘和幼儿的大脑稍微再忙碌一点点)
而正念禅修所做的,就是训练你的大脑,让它可以保持清醒,能更加自如地“换挡”——在必要时,从备战忙乱模式,调整成开放、中性、感知的“存在模式”。
具体怎样做呢?
正念禅修有很多正式的做法。我只分享我个人体会过的、最简单便捷的做法,有更多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探索。
除了前面提过的呼吸与身体扫描,我觉得比较好操作的还有:走路、吃东西。正念走路,有人称为行禅,简单说,就是在步行时,专注去体会身体的动作。至于吃东西,我曾看到过“葡萄干禅修”、“巧克力禅修”的说法,笼统地说,就是在你吃任何东西时,好好去品味你的食物,把每一口都当作极其昂贵的一次体验!一行禅师专门写过一本《苹果禅》。
另外对于吃东西,建议大家偷偷跟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一学!嘿嘿!
走路和吃东西,之所以可以练习正念,就是因为这两样跟呼吸同样,是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事情。我们做得太多,以至于我们是在不过脑子、自动去做。而正念的意义,正是把你的大脑,从自动导航状态,调整到意识临在的状态。
当我们是自动导航状态时,意识缺席,我们就是心不在焉。想起一个心不在焉的好例子:英国游记作家Bill Bryson讲,他一次出门要办两件事:买包烟,寄一封信。他买了烟,然后把烟扔进邮筒,拿着那封信回家了!
此外,你当然可以在生活中任何一个例行公事的小环节上,去练习,比如,带着正念去刷牙、洗碗……每一个微小的事情,都可以变成你的一个正念禅修!
除了利用各种小事,另一种方法是,每次关注不同的一个感官。比如,你可以用几分钟,闭上眼睛,只关注自己的听觉,去认真感受自己所听到的一切声音。你还可以把听到的真实声音,和脑子里的独白做一下比较,也许你会发现,自己脑子里画外音真的很多,比听到的声音还多!
再如,你可以环顾四种,感受一下所看见东西的颜色。这个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找找看,我们周围有哪些黑色?绿色?有没有你叫不出名字的颜色?
训练正念的另一个小方法,是改变习惯。我们的习惯,使得我们常常处于自动模式,改变一下这些小习惯,你的大脑就被迫重新调动起来,去感受。我们度假、旅行,之所以有放松休养的作用,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你在发愁度假旅游预算不足吗?重磅好消息——改变小习惯,度假又省钱!
小结
关于冥想和正念,写了这么多,或许大家想问,究竟为什么要做这些呢?
冥想和正念对于身心的益处,有很多研究结果,这里不多写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书看。我多讲我自己的体会。
从理论上讲,你每一次微小的努力,都是在优化你的大脑。如果能坚持一段时间,那么,你的大脑的习惯真的会有所改变,你头脑里的优先默认状态,可以更多地从轻微的忧虑、恐惧、戒备状态,向放松、平和、快乐的状态调整,在一天里,你会比过去有更多时间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
比如说,我估计很多人都跟我一样,在平时没什么事时,状态很好,但是,当面临一些有点压力的事务,或是带孩子时孩子有些状况,或是有几件事情赶在一起,这时,我的“心理表情”就会变成轻微的“皱眉”状态!在过去,我很少能察觉到这个变化,结果这种状态就会持续一段,持续久了,即使本来没什么事,也会感觉心力憔悴。
现在,这种“心理紧皱”仍然会出现,不过,频率更少,并且最重要的是,我可以发现它!当我感觉到它时,我可以有意识地舒缓一下,把心理状态从轻微焦虑调整到中性状态。这,看似小事,其实会给你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变化!你自己的身心受益,你的孩子和家人都会受益。哦,对了,你的容颜也会受益——心理皱眉,表情也很难舒展啊。
其他的益处当然还有很多!
冥想和正念,并不是让你麻木、否认事实、逃避不解决。相反,当人的心理能更多地处于开放、中性、客观的状态时,我们不仅对事物可以看得更清晰,也能头脑更灵活、更富于创造性。所以,通常这会帮你把事情处理得更好。
同时,你所感受到的世界,会跟过去有很大不同!
当我们的大脑处于自动导航状态时,我们就好比是木偶匹诺曹——你也在做事,但缺少心或者说灵魂的投入。这样敷衍着渡过的时间,我们真的不好说是扎扎实实地渡过了。我们心猿意马思绪狂奔,唯独没在当下!那天我写,我们常教训孩子要抓紧时间,其实需知,时刻都沉浸在当下的幼儿,才是真正地“抓紧”了每一刻的时间!
写到这,想起《大学》里的一段话:“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i4),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可见,古人深知,人们是多么经常地处于情绪的风暴中,难以让心端正、清明。
而这里的心不在焉,说的就是我前面写的情况。
当我们经过一些练习,逐渐改变了大脑心不在焉的习惯,我们就开始真正地看见、听见、感知到这个世界!
是为正心、修身的第一步!
并且,这也将是你积极、美好、幸福生活的开端!
最好的世界,不在另一个时空,不在别的国家城市,就在你的眼前!
对冥想和正念有更多兴趣的朋友,先推荐两本语言风格现代、侧重实际操作的书:《硅谷最受欢迎的情商课》、《冥想5分钟等于熟睡一小时》。一行禅师也有很多关于正念禅修的书,大家可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