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想中的小学(下)
(2012-05-24 16:11:59)
标签:
育儿 |
分类: 教育 |
怎样适应新时代
教育中,有些事情是不变的,比如,要培养品德、要教真善美;有些事情要与时俱进。我们现在面临的这个世界,在学校围墙之外的这个世界,跟过去比变化太大。而我们要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是要为现在这个世界服务,而是要为十年、二十年之后的世界服务。所以教育的目标和方式,都应该考虑到这些。我们怎样去教,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未来。
技术使一切皆有可能
前些天看到新闻,说北京一所小学给学生配备iPad,用来辅助教学。我想,技术能带来很多机遇,关键看我们怎样利用。单纯地增加硬件、把书本电子化,这不是利用了技术,或许倒可能损害视力、降低书写能力。只有开发出有效的软件才是利用了技术。国外有一些比较好的学习软件,但可惜都是英文的。这方面真希望能有教育专家和技术专家合作,多开发好产品。
从理论上讲,新技术应该能有助于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实现学习中的互动,并且网络使得资源共享,信息查找更便捷,方便了学生去探索和研究。网络也使不同地域的学生能合作、交流。
技术也能使未来学校的形式变得更加多元化。现在国外的学生常常会打破班级甚至年级的界线去上课。在未来,或许学校的界线也将更模糊,每个学生作为独立的学习者,可以在实际的教室和数字化的教室间,自由选取适合自己的课程去学。但愿那时的家长可以不再为择校的问题而头疼,而偏远地区的孩子可以凭借新技术而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
合作、交流能力更加重要
孩子们长大后,将生活在一个流动性更强的世界里。他们会来到不同的国家和城市、遇见不同的人、或许将从事很多不同的职业。他们可能会面临很多需要表达自己的场合。他们也会跟不同领域的人合作,才能做出成绩。他们也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在虚拟世界里与人打交道。
所以,他们要学会交流、合作,要学会理解尊重他人,学会跟他人相处的技巧。
探索、创新的能力
因为很多重复性、机械性的事情(比如对信息的存储)都可以由机器来做,所以探索和创新就变得更加重要。而探索和创新的能力,或者说习惯,来自广泛的兴趣和学生时期的探索经历。成功的探索经历,可以使孩子相信自己真能有所创造。
培养终身学习者
这个说法我们现在都很熟悉,我们自己也都在实际生活中有了亲身体验——当了父母,我们就开始了成年时期的全新的学习过程。好的家长都是学习能力强的家长,他们不仅学习理论,更从生活中去学,通过一次成功或失败的事件,去总结、想办法,很快就会知道下次该怎么办。
但是,怎样培养呢?首先,如果扼杀了学习兴趣,那一定是背道而驰。其次,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让孩子学会自己制定目标、搜集资源、寻找合适的方法、自己评估修正。另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美国的研究表明,如果小学阶段不培养出阅读能力,那么这个人很可能就缺乏终身学习的能力。
如果中小学的教育,只让学生储存惰性知识、做一些奇怪的思维体操,不以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那么我们将来就谈不上什么学习型社会,就很难进步。
坚持做正确的事情的勇气
在未来,人们将面对的诱惑会越来越多,道德问题会变得更加负责化,而道德的标准有时也会变得更模糊,所以,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就格外需要勇气。
这个勇气来自哪里?我觉得除了教导和正面的范例,主要来自孩子自己是怎样被对待的。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己始终被公正友善地对待,他所看到的大人世界里,家长和老师都在做正确的事情,都遵循良知道德,那么,所有这些正面的经历合在一起,就会滋养他的勇气,让他清楚,自己的坚持是有价值的,是可以得到支持的。
教育怎样适应新时代,除了上面这些,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方面,比如,培养学生有全球化视角、了解学习西方文化同时承继传统文化、利用心理学、神经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来服务教育、随时更新每个学科里的知识内容、随着体现出现实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总而言之,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教育也要有所改进。
当然,话说回来,不管怎样变化,归结起来,我们教育孩子,最基本的一些事情也并不复杂:让孩子学会做人、对生活有激情、身心健康、有一些兴趣爱好、有一些专项技能。足矣。
我们家长能做什么
上一篇引发了大家很多思考和讨论。我自己也在继续想这个问题。写理想的容易,最后要写我们家长能做什么,似乎就难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当然不能要求理想的状态,我们不能希望自己的孩子像笑话里讲的那样,上法国的托儿所、意大利的幼儿园、日本的小学、德国的中学、美国的大学。我们没有生活在完美世界里。但是,每当看到现实中的一些不乐观的现象,我们大概都会隐隐地有些心痛——作为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去,我们希望他能得到我们家长提供不了的教育资源,希望他能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时间,能开心成长。
现在,我们不是教育部门的领导、不是教育专家、不是教材编写者、我们无力自办小学,那,除了尽力搞好家庭教育之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是否我们可以组织家长俱乐部,定期讨论家教和学校教育的问题,给学校提建设性的建议和方案,共同改进学校教育?
是否我们可以利用自己不同职业的资源,给孩子们多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我们可否与学校协商,组织孩子去不同家长的单位参观,参加社会实践?
我们可不可以多发挥各自的特长,组织各种课外兴趣活动?组织孩子们聚在同学家,就某一主题一起合作、探索、讨论?
有机会出国的家长,是否可以多抽空去学校参观学习,然后回来交流心得,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当然,或许这些也都不太现实,因为家长们每天忙于工作和家务,通常已经筋疲力尽,还要教育自己孩子,很难有空闲时间。另外家长间也很难达成观念的一致。而所有这些做法,或许跟提高成绩都关系不大,也难得到学校的支持。但不管怎样,我想,哪怕只有一两个人努力去做了,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更好地成长,坚持去做,或许就会带来变化,而这种变化就会让以后更多的孩子受益!
跟国外相比,我们的教育除了在校园中存在的这些差异之外,在校园之外,在社会大环境里,也存在很大差异。比如,相比之下,我们的孩子能够从社会中获取的资源就少很多。我们的社会里,能为孩子提供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运动场所等等,都远远不够。我们当然希望政府能在这方面多投资,但是即便政府支持不够,单靠民间力量,也应该可以能在这方面有所改善。现在是市场经济,如果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那这对于有资金实力的人来说,不是很好的事情吗?
昨天接孩子时,又有发传单的,一看,是全脑开发培训,其中提到的培训成果,还是能在多短时间里识多少字。我希望能有懂教育、有资金的人多关注这方面的事情,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社会资源。
而前面写的对理想的小学的勾画,也并非没有意义。
我希望教育界的人士能够在全球范围去考察寻找,去学习。我们可以学到的东西太多,我们可以跟日本小学学习怎样培养孩子自己动手,服务自己、服务他人,有责任感;跟德国中学学习怎样让学生早日接触实际工作岗位;跟美国学校学习合作和探索;跟芬兰学校学习培养创造力……
我希望大学的领导们能够认真思考,自己究竟想要怎样的人才进入自己的学校,怎样的高中毕业生才是最受欢迎的,是能最大程度享受到大学教育,能学出最好成果的;我们怎样的录取制度,才能更准确地筛选出这些人才。我希望大学的领导和教育部门的领导们能够意识到,这个目标的设定究竟有多么的重要——它影响的不仅是高二高三学生,而是包括幼儿园孩子在内的所有孩子!
我希望我们的教育资源的分布能更加均衡。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这方面的情况已经有很大改观。教育资源均衡了,少了那些无意义的恶性竞争,所有人的心态都会平和下来。现在的家长们原本都是心态平和的家长,但是从幼升小开始,不知不觉中就慢慢地就范了。
我希望在资源均衡的同时,教育机构可以逐渐多元化,给家长和孩子更多选择的机会。
当然,最后,我还是希望有那么一天,理想中的小学能够出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