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样培养尊重与包容

(2012-05-11 13:45:20)
标签:

育儿

分类: 教育

有一次看电视上小学生英语口语比赛节目,其中一位小男生上台之后,表现得很另类。他似乎是模仿了美国电影里一些角色的做派,很不可一世的样子。展示完,在跟嘉宾互动的环节中,他又表现得不仅不谦虚,而且近乎无礼。我猜他是想学assertiveness,但是没学好。一位嘉宾总结说:“今天我送你一个词,希望这可以是你今天的收获。这个词是:respect!”

孩子还小,只学到了表面的东西。其实从实际生活中看,西方文化里表现出来的尊重和包容,真的值得我们学习。

关于尊重与包容,过去写过一些,这里多聊聊我们家长可以怎样做。

 

家长和老师的身教

我们的尊重和宽容,是有选择性地、做样子,还是真诚的、始终如一的?我们对待饭店服务员、修车老人、回收废品的人,有没有尊重的语气?我们对外国人和对农村保姆,是否有同样的包容?老师对校领导和对保洁人员是一样的尊重吗?老师对同事、对媒体上的名人、对书里提到的作者或历史人物、对不同文化,是否都体现出尊重平等包容的态度?

有选择性地去尊重,都只是势利或做秀,是“伪尊重”,这大概比不尊重更糟糕,因为这又教给孩子另一样坏东西:虚伪。

或者,我们这些都能做得很好,但是对身边的人却不是很注意。昨晚我抱孩子上厕所,她要把小坐便圈放在大坐便上,一看,马桶里都是洗抹布的黑水。我随口嘀咕一句:“哎呀,又没冲。”说完就后悔了,因为孩子马上用夸张的语气大声接到:“真是太不像话了!”

想一想,如果孩子爸回来晚了,我们是说“怎么还不回来,什么都等着我做!”,还是说“你爸大概正在路上往回赶呢,估计他得累坏了。”?

 

我们有没有用尊重和包容来对待孩子?

有位西方学者曾对二战期间冒险藏匿犹太人的那些营救者做了调研,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共同之处,希望能发现,究竟是什么使得这些普通人做出这样的英雄之举。最初的研究没有发现任何共同之处。但是,深入的研究发现,这些营救者有一个很隐秘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在童年里没有受到父母的体罚,他们有一定选择的自由,而不是受到刻板的管教。或许因此,“他们都对人生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他们都觉得自己跟他人息息相关,哪怕是不同群体的人;他们凭直觉认为,迫害无辜者是错误的,他们有能力也有责任去纠正这个错误”。

可见,家长和老师的态度与做法,对孩子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

 

让孩子跟来自不同群体的人接触

要想消除偏见隔阂,跟不同的人多接触多了解,这是一个被检验了的好办法。

历史上,乒乓外交促进了中美关系;一个由以色列和阿拉伯年轻音乐家组成的乐队,增加了中东地区人们的相互理解;出国潮让更多国人接触了西方文化……最近看到微博上,名人们出去走走,郑渊洁去日本、潘石屹去北朝鲜、韩寒去台湾,都让不同地区的人多了解对方。

因为,不能尊重和包容,多是由于无知,由于缺乏了解。

我家以前的保姆宋姨,刚来时不怎么收拾屋子。后来听她说,她在农村的家,破得都赶不上你们城里的公厕。可以想见,在她看来,或许我们对卫生整洁的各种要求都是吹毛求疵、没事找事。她说话嗓门也很大,其实如果我能到地里田间去站一站,大概我也会一样喊着说话了。

上次带孩子去农村采摘,顺道走进一家有孩子的家庭,看看厨房的大锅和劈材。看到水缸,我想起来:“你渴了饿了就哭闹,你记得宋姨说的不?她小孩渴了就自己趴这样的水缸边上喝水。”又进到小孩躺着的屋里。一间小屋,地上脏兮兮地堆着几个玩具,孩子看了似乎有所触动。我希望了解不同的生活环境,能帮助她从不同视角去看世界,以后学会尊重包容不同背景的人。

我女儿现在放学喜欢找小伙伴一起玩了。过去在小区里,她看到几个大孩子在玩,常常凑过去要加入,通常大孩子都会摆出一副“不带你玩”的姿态。我希望她现在能不搞小团伙,不搞“不带你玩”,能比较开放地玩。昨天放学我们打算请小朋友去附近小区玩滑梯,好多同学都有事,最后请到另一个班大一些的女孩和她班一个小男孩,这男孩跟她睡过一个床!大家玩得都很开心。

总之,带孩子接触不同人群、去其他地方走走,丰富孩子的视野,就可以帮助培养尊重与包容。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

有时,简单的接触和观光,不能让我们深入地了解别人。真正的了解,需要在共同做事的过程中获得。我们很多孩子上学后就忙于学业。而在学校,又很少有团队合作的活动,这样,现在这些独生子女尽管也一起玩,但多数时间其实还是独来独往,缺乏相互深入了解的机会。在国外,很多小学生会自己创办一些俱乐部,想办法组织有趣的活动,吸纳更多会员。或者,参与到真正的社会中,去一起做事。这些我们都可以借鉴尝试。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说武汉市一名高三女生,成绩只是中上等,却接到6所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据说,这些大学录取她的主要原因,是她有比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她“曾于高一寒假期间和她的团队一起到医院为农民工患者和癌症晚期患者进行看护服务。”高二暑假,她和几个异地学生自发到湖南湘潭金石镇东江学校支教;在研究性学习当中,她和她的团队决心作一个“身边的食品安全”的调查,最终该成果在全省新课程改革现场交流上进行了大会交流。而这三项成果,都是她申请大学的重要资料。

当然,被美国大学录取不是真正的目标,而且这也说明了我们衡量人才的标准有问题。但不管怎样,这样的事例,鼓励我们家长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坚持自己的观念。

 

友善的大环境

我们的大的社会环境是鼓励人们相互友善、支持、包容,还是互相刻薄诋毁拆台?我们这些大人是否能尊重差异、能欣赏多样性,还是不能容忍异端,本能地要打击异己?

大环境会影响整整一代人。心理学家加德纳曾写到,他在博物馆中看到1912年一个德国班级墙上刷的大标语:“一个人必须恨邻居”。一战是在两年之后爆发的,战争的一方就是德国。这让我想起,我小学上学第一天,学的第一篇课文只有一句话:“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我当时当然不懂这句话的真正意思。但这句充满敌意的话,或许也为后来这些年的道德滑坡埋下了伏笔。

现在不提阶级斗争了,取而代之的是竞争。

在企业管理中有这样的说法,一个企业,如果对外界组织、对竞争对手充满敌意,缺乏尊重,那么,这个企业内部也很难建立起真正的尊重。我想,这是因为敌意会漫延。敌意永远是狭隘的、消耗性的。

现在,孩子之间的学业竞争也很激烈。是在友善公平尊重的前提下去竞争,还是敌意恶意地竞争,这需要我们家长去引导。君子和而不同。即便有不同的观念、生活方式、做法,甚至是彼此是竞争对手,也可以不妨碍相互尊重,和谐相处。

 

共性大于个性的道理

最后摘抄一段“佛教微博”里的话,跟大家分享:

弟子问达摩: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带给别人快乐的人?达摩笑答:有四种境界,你可体会其中妙趣。首先,要把自己当成别人,此是无我;再之,要把别人当成自己,这是慈悲;而后,要把别人当成别人,此是智慧;最后,要把自己当成自己,这是自在。”

这段话有点拗口,但仔细思考,觉得很有道理,而且这帮我解开了一个过去的疑惑。

在大约一年前的博文里,我尝试着列了一个金字塔,把各种品德排列出来。当时觉得那些有关跟他人和世界关系的品德,比如尊重、宽容、感恩、平等、同理心、信任、谦逊、公正等,似乎比其他有关自身塑造的品质,对个人幸福更重要,所以要列在前面。不过这没什么理论依据,更多只是个人感觉。有时我也在想,这有什么道理呢?

看了“佛教微博”上那段话,似乎有所领悟。

过去我说过,人与人,共性大于个性。我们跟周围的人,如果能先肯定共性,能融合、认同、连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体认个性和差异,那就最好。这个顺序很关键。所谓求同存异,求同在先,存异在后。所以,只有当你先有了“无我”、“慈悲”,在这个基础上, “智慧”和“自在”才有可能真的存在。先要模糊界线,我们都是一条河里的水,然后再去分,你是那个漩涡、我是这个浪花……

所以,引导孩子,首先学会看到共性,然后学会欣赏差异。这是培养尊重和包容的最根本的办法。

 

 

培养孩子的尊重和包容,孩子的受益将比得到好成绩还要大。

能对不同的人有尊重和包容之心的孩子,他将来就有更多机会跟他人学习。并且,在未来,当他面对各种陌生的环境和人群时,他会更少地感到不适和恐惧,因为他已经学到了用多种视角去看世界、用多种眼光和标准来衡量事物,他学会了欣赏多样性。

教给孩子尊重和包容不同的人和事物,我们就是让他的世界变得更宽阔、更舒适、更美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