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琴、读经的价值

(2011-08-16 11:32:57)
标签:

育儿

分类: 教育

“虎妈”和“狼爸”的精华与糟粕(二)

学琴、读经的价值

现在很多家长都让孩子去学琴、背经,一如虎妈和狼爸所做,当然多数家长的要求不那么极端。不知在教育文献里,有没有关于学琴和读经跟孩子教育和成长关系的学术研究,我还没有看到,所以这里只能凭自己的体会来谈。

 

我回国工作期间,接触过大量孩子,其中不学琴的孩子当然也有很多优秀的,但是学琴学到十级的孩子,几乎在学业上都很优秀,而且修养气质都很好,都显得很成熟、独立、有思想。

 

教小孩读经也就是近几年的事,孩子们还没有长大,所以观察比较还不明显。

 

以我接触的个案来看,似乎是学琴和读经对孩子的成长的确很有好处,正如虎妈和狼爸所展示的那样。什么道理呢?

 

我想,或许学琴和读经最大的价值并不是对孩子文化和审美方面的熏陶,而是在于对孩子的意志力、专注力、自律性、精益求精与追求卓越的精神、做事认真的精神等方面的锻炼和培养。

 

让我们看看,在学琴和读经的过程中,孩子们学到了哪些?

 

 

其一是定力,就是专注力、意志力。

 

小孩的专注时间都是很短的,但是小孩的专注力的可塑性也很强。只要循序渐进地训练,他的专注力就会一点点增强,能专注的时间会逐渐变长。

 

我引用过的才女林曦的文中说:“婴幼儿时期,小孩专注的时间越长,他未来的智商越高。”这个说法我不知道是否有依据,但是我觉得很有道理。我想,或许小孩在专注的时间里,他的思想才得以向深度发展,他大脑的神经连接也会因此丰富起来。

 

我们通常以为,更多纷繁复杂的外界刺激会使小孩长见识,提高智商。其实,如果孩子没有深度思考的机会,头脑还没得到充分发展,还没学会去加工处理过多的信息,那么更多的外界刺激都只能是过眼云烟,留不下太多痕迹,也就没有什么意义。外界刺激多了,大概反倒会带来感官麻木。

 

所以,或许最合理的方式就是专注训练和外界刺激相结合,互相促进。

 

而在孩子的未来,他掌握任何知识和技能,都需要专注力和意志力。培养好了这个定力,孩子就会有更强的学习能力,他的思想也才能深下去,他才会有很强的思考能力。

 

另外,专注的过程虽说是在进行枯燥的训练,但或许在另一个层面上,也是一种休养生息的过程。在枯燥中,我们让自己有充分的时间去进行内在的整理。我们成人就是如此,我们不需要整天上网或四处旅游,我需要时不时地静下来,独处一段。这是给心灵休养和补给的过程,让心灵闭目养神、养精蓄锐。想必,这个内在整理的过程对于小孩是更有必要的。

 

这种单调的专注的过程,或许也是保护和训练潜意识与直觉的过程,有着更多我们所不了解的作用。

 

 

此外,学琴和读经还培养了孩子精益求精与追求卓越的精神。

 

这个品质有很多说法:上进、认真、精进……。这也将是孩子受用一生的重要品性之一。

 

我们很多人大概是直到了成人阶段,才通过生活阅历,真正悟到了做事应该认真这个道理,尽管我们小时候都被这样教育过。

 

我们长大后才终于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做到最好,不要糊弄。写个报告,要通读检查,别有格式上的小错误;准备考个什么证,那就真的好好复习,争取考好;帮朋友做事,要做得漂亮,让人家满意;买吃的,别胡乱买一通,认真挑选,记住好的品牌;晾衣服,别随手一搭就完事,把衣服抖开、抻平褶子……

 

我们慢慢懂得了,要求我们做事认真,这不是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在为难我们,他们是在给我们培养一种品质,一种成功者的品质。

 

现在我们常听到一种说法:细节决定成败。我想,这是因为,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了总体的态度。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衣冠邋遢、看到他的车里乱糟糟一片,我们很容易推断这个人的内心和整个生活状态都是如此,我们就不愿意跟这样的人打交道,因为担心他迷迷糊糊,做事不靠谱。

 

当我们看到一个国家的公民都是彬彬有礼、做事一丝不苟,那我们可以想见这个国家的整体社会也是有序的、文明的。如果这个国家的人都是得过且过的样子,那么这个国家在大的方面恐怕也是混乱不堪。

 

认真、精益求精,这是一种生活的态度,贯彻于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之中。当你做事处处都认真、精益求精时,你就是在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你所过的就是高质量的一生。

 

出国的人常会感慨外国人做事的认真。举个最表面的例子:在公共场所,比如候诊室、候车室、银行、地铁里,人们通常都是端端正正地坐着,很多人捧本书看,或是打开笔记本电脑在用,很少看到人坐得七扭八歪。他们所表现出的样子,倒像是人人都学过《弟子规》,都知道要“步从容,立端正”。

 

学《弟子规》,我们发现古人在这方面有很好的教育理念。《弟子规》里说:“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墨磨得怎样,这本身其实不是大问题,关键是,这反应出了态度上的问题。心里不端正,没有个认真的态度,事情自然做不好,学习也学不好。

 

而这种态度就要从细节上去培养。让小孩从小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慢慢地他也会有了这种态度。

 

在现在这种浮躁的、凡事求速度的环境下,这种认真的态度真是太重要了!

 

 

最后,我想练琴和读经这类枯燥的训练,还锻炼了孩子克服困难、正确地对待失败、抗挫折抗逆境的能力。

 

现在的小孩一切太顺利、太容易,所以锻炼忍耐度、锻炼韧性就很重要。

 

忍耐度就像专注力一样,是可以逐渐磨练出来的。小孩弹琴弹错,他会很烦,会气得想砸琴、想放弃。但是一旦他坚持下来,发现自己有了提高,他就会通过这个经验,认识到忍耐和坚持的好处。他会发现困难是可以消失的,只要自己坚持下去。这对于小孩来说是个极为宝贵的经验、是个伟大的认识。

 

小孩在这样不断遭遇挫折、困难,再不断克服、提升的过程中,就锻炼出了忍耐度和韧性,有了抗挫折抗逆境的能力。

 

 

这样看来,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很多学琴的孩子都很优秀。

 

由此,我得出的结论是,在孩子的兴趣培养方面,我们倒不见得都让孩子去学钢琴、背经书。很多家长当孩子长到三四岁时,都会为是否学钢琴而纠结。我想,凡是能训练到以上各方面的事情,都是有价值的,我们都可以选择。可以根据家长和孩子的兴趣,拓宽选择范围。别忘了,我们要培养的本来就是兴趣。

 

说到最后想补充一点:其实,选择什么爱好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对于上面这些品性的培养才是更关键的!这些品性的培养并不见得一定要在学琴读经中体现,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是我们培养孩子专注、意志力、认真、精进、追求卓越、正确地对待困难和失败、征服挫折和逆境等等优良品性的机会。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习惯、家务活、社交活动、学校课业等任何方面,都有机会培养这些品质。只要家长心里有了这样的培养意识,随时贯彻,孩子就会受到锻炼,有所收获!

 

 

最后讲点轻松的。那天,我问三岁的女儿,想不想学钢琴。她对楼下小姐姐练琴的痛苦每天都有“耳闻”,想想,说:“不学,太累了。”我问:“那你打算学什么乐器?”她稍加考虑,很痛快地回答:“沙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