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父母才有资格严管孩子?
(2011-08-15 14:52:22)
标签:
育儿 |
分类: 教育 |
“虎妈”和“狼爸”的精华与糟粕(一)
什么样的父母才有资格严管孩子
前一阵我看过两本畅销的家教书:一本是《我在美国做妈妈》,作者是人称“虎妈”的美 籍大学教授蔡美儿;另一本是本土的《所以,北大兄妹》,作者是用荆条培养了四个优秀子女的“狼爸”萧百佑。
两位家长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严管孩子的典范。他们俩基本上都严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比如,“狼爸”萧百佑用荆条打孩子,并且真打,要打到需要母亲过后给孩子上药的程度;“虎妈”会在女儿弹琴出错时,劈头就给一巴掌。她要求女儿练琴没有间断的日子,没有什么事可以成为不练琴的理由——病了、刚拔完牙,吃止痛药,坚持练!这样的严管程度,在很多人看来、在很多文化里,已经差不多能构成犯罪了。
在当今,这两个严管典范给中国家长带来的影响是很复杂的。一方面,对于那些传统教育观念很强、原本就打算严管的家长们来说,这样的典范给了他们强有力的榜样支持,这不免让人有些担忧;另一方面,在现在这样的对孩子百般溺爱的风气之下,这样的严管做法又有了特殊的意义,提醒了我们培养孩子自律性的责任。
很多家长都觉得这两个个案太极端,不打算照搬。的确是这样,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比如,虎妈的教育环境是美国,在那样崇尚自由的氛围里,这种严管跟外界的自由就抵消了一部分。而在国内,如果孩子在学校已经得不到太多的自由发展,在家中再严管,效果大概就不会很好。
“狼爸”萧百佑的家庭里有四个孩子。四个孩子,如果不搞军事化管理,恐怕很容易失控。另外,四个孩子在一起,孩子们之间就有了很多情感互动、嬉闹、放松的机会,这些兄妹间的快乐可以算是一种很好的补偿,使父亲的严厉变得更好忍受了。独生子女家庭就不同了。狼爸可以把四个孩子放在麦当劳里背经书背一天,如果我们把一个孩子扔在那,显然孩子会出心理问题。
因此,尽管很多家长觉得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他们的家教法难以照搬。
难以照搬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并不是每个家长都有他们那样的资本。在我看来,并不是每个家长都有资格严管孩子的。
严管孩子,是要有资本的。
这个资本首先是自信。
家长起码要对自己脑子里的价值观和标准相当自信。我们要有足够的知识和阅历的储备,然后才能拍着胸脯说,我的孩子必须这样去做,没错!因为对于要求他做的事情的价值,我十分清楚。
比如,要求孩子学琴,家长自己应该对西方古典音乐很了解,很喜爱;要求孩子读经背古书,家长自己应该熟悉经典,深知经典的价值。否则,当我们监督孩子练琴、读经时,我们就严厉不起来,或者严的效果也不好。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把这些内容视作珍宝、大餐,那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发自内心的,是希望他尽可能多地享用,就像看着他大口大口吃饭一样开心。但如果我们是出于赶时尚、随大流、恐惧担忧、发泄控制欲等别的原因在要求孩子,那我们的管教就会走样。我们会在困难面前动摇、犹豫,我们难以真心地去严管,因为你会觉得不值!
我们还要对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有足够的信心。为什么一定要练琴,而不是练瑜伽、练书法、登山?为什么读古书这么重要?古书的价值和童话书、绘本的价值怎样换算?你怎样知道这些苦练会给孩子的未来带来多大的益处?你确定当他走神时,看浮云、看蚂蚁就不会有同样大的好处?
此外,我们的严管有没有副作用?我们有没有什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支持,确保自己严管的方式不会影响孩子心理和性格的正常发展?我们的严管是不是在变相扼杀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律自主能力?我们是不是在剥夺孩子童年的快乐?
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都没把握,没有自信的回答,那就没有严管的资本,那样的严管就是误导和伤害。
而这些自信来自哪里?来自我们家长自身的储备。储备越多,就越自信,越不盲目,管教起来才更坚定,也更有好情绪。
所以,我自己的感觉是,有了孩子,就觉得有必要开始恶补。当基本喂养的阶段过去了,需要更深度的教育时,恶补就越发显得紧迫。补多少都不为过。补得越多,教育的想法才更清晰,才越有可能挑出最有价值的东西来给孩子。而且说实话,补到现在,我也没开始真正地严管,因为还心虚!
另一个严管的资本是我们的资源。
我们看到的这些树立严管典范的家长,都有能力给孩子提供极好的资源,这些是多数家长难以做到的。他们的确严格要求孩子,但他们会常带孩子去各地旅游,给孩子找到好的学校、好的老师。我的一位自学成才的朋友,她妈妈没有让她去上小学中学,而是在家学。她妈给请来的国学老师不是哪个退休语文教师,是南怀瑾!
这个道理很简单,要想说服孩子不去吃洋快餐,那你应该能在家里提供更美味的东西才行。好的资源能使学习和训练变得不那么枯燥无趣,能使你希望孩子做的事情增值。
而且不论于情于理,高投入和高期望值和严厉度似乎都应该是成正比的。
当然,我想并不是每个家长都要倾家荡产把一切都投在孩子教育上(虎妈和狼爸的确有倾家荡产投资孩子教育的劲头,所以他们的狠似乎多一些赌博的味道),也不能都找南怀瑾来当老师。但是,当我们打算对孩子很严厉时,先要想想,我们给孩子提供的资源是否是高质量的。如果老师、学校、教学方法、学习资料的质量都不够好,那么严不严意义就不大了,或许严管所剩下的价值只有磨练意志,而适当的放任,反倒更能顺应孩子成长的特点,也同样会有收获。回想我自己受教育的情况,我有时都希望自己当年能多看点闲书,多一些自己的探索和想法。
严管的另一个资本是执行力。
我们有没有很好的情绪自控力,有没有时间和精力,有没有一贯的做法,有没有完整的科学的计划,这些,都决定了我们有没有严管的执行力。很多家长都想严管,但最终都没做到,因为缺乏执行力。做不到,那就调整自己的标准,尽量保持一贯性。虎头蛇尾地严管,在孩子看来就是跟他过不去,是情绪化的管教。
严管的最后一样资本是对自己的权力的自信。
以我的理解,虎妈和狼爸基本上都认为孩子是自己的产品,自己拥有极大的权限,可以全面去设计这个产品,并且像车间流水线一样,要这个产品严格按照图纸去生产,不得有差错。产品生产出来,家长很满意,比如实现了自己的某个梦想,或证明了自己的教育理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自己完全是被动的。
父母对孩子究竟有多大的权力?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
我们一定很奇怪,虎妈怎么就知道大女儿是钢琴天才?或者说,她怎么能确定孩子对自己这样安排她的人生就一定很满意?难道虎妈没有过一丝怀疑:如果让孩子自己去选择,或许她会走不同的人生道路?狼爸为了让孩子考上北大,残酷镇压了儿子对植物萌生的强烈兴趣。他如何能肯定儿子将来当外交官就不会后悔,没当植物学家会不会成为儿子永远的遗憾?
外交官就比植物学家更有价值吗?当钢琴天才就比做其他事情更有价值吗?孩子们长大后,会认可父母对职业的这些价值排序吗?
我想,父母的权力是有限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尽早让孩子有独立思考、学习、生活的能力。父母越早缩小自己的权力范围、越早收回自己的权力,说明这个教育越成功!
很早以前看到过一个科幻电影,里面有个搞笑的细节印象很深。故事是未来世界,人人都可以给孩子修改基因。主人公路过一个钢琴演奏会,正在演奏的琴手在那十指飞舞,仔细一看,不对,是十二个手指!
可以想象,如果父母认为自己有很大的权力,那么一旦技术允许,他们都将扮演上帝。我们会给琴童更多个手指头、给未来的球星更高的个头、给女孩完美的容貌。但是,这对吗?
说到基因,我想起我在本地的报纸上常能看到的基因检测的广告。广告的宣传文章大致都是这个路数:不了解孩子的基因,我差点亲手埋没了孩子的天赋、差点亲手害了自己的孩子!
每次看到这些广告我都很反感。其实孩子有哪些天赋,细心的父母不用做基因检测也能发现。问题的关键是,我很反对这种把孩子当产品去生产的态度。有什么基因就大力去培养什么,这都是急功近利的想法。人生不是这样的竞赛,而是探索和成长的历程。父母不必急着抄近道。在我看来,不擅长的方面,倒是应该让孩子去多了解多接触,好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和选择,也给孩子更多的体验和乐趣!
我又想起我哥哥罗大伦的书里讲到的名医傅青主,他自己就是被父辈棍棒教育来的,他对儿子也是如此,从小严格训练儿子,习文又习武,长大好挽救国家命运。儿子长大后,到四处云游,发现国泰民安,所谓的救国抱负没有了意义。他因此受到很大打击,英年早逝。傅青主老年白发人送黑发人,哀痛之情无以言表。
可见,父母只是父母而已。
我们的责任是给孩子培养好基本的根基,我们没有权力掌控孩子的一生。况且我们也无法真的掌控,一是计划没有变化快,二是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应该去尊重他的独立性。
所以,无论如何,我对自己的权力没有那么大的自信,因此做不到那样去严管。
我想,对于那些本来就打算严管孩子,现在又有了榜样支持的家长们来说,如果想严管,一定要先考虑一下自己是否有这些资本。
多想想,我们做父母才能做得更好。
“虎妈”和“狼爸”的精华与糟粕(二)
学琴、读经与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