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你自己
(2011-08-11 09:42:56)
标签:
育儿 |
分类: 心灵感悟 |
这是以前在我哥博客上贴过的文章,现在把前面的实验部分讲得更详细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每个人都是你自己
接下来写一些我的个人感悟。
还是先从实验说起。
在1993年的《前卫》杂志发表的研究报告中,讲述了美国军方进行的这样一个实验:研究者先从受试者口腔中采集了DNA和组织样本,并把这些样本带到几百英尺远的另一幢大楼的实验室里。然后研究人员给这边的受试者播放一系列影片,内容包括战争、喜剧等等,旨在让受试者产生各种真实的情绪体验。与此同时,在另一幢楼里,研究人员检测这些DNA是否产生任何相应反应。
实验的结果是:当受试者体验到情绪的高潮和低谷时,“他的细胞和DNA几乎在同一时间也产生了一个强烈的电流反应”![1]
其后,研究者又重复做过类似实验。曾经,受试者和他的细胞居然相隔了 480公里的距离!受试者和细胞之间反应的时间差,是由一座原子钟来监控。每次实验的结果都是,两者的时间差为零,就是说,细胞的反应是同步发生的,细胞表现得就好像它仍然在受试者身上一样!
这样的实验一定让你跟我一样浮想联翩!
实验结果给我们带来的惊人的景象是:不论我们的细胞被带到哪里,只要它们继续存活着,它们就从来没有跟我们真正分离,它们如同还在我们身上时一样,在感知着我们的情绪,并随之而变化着。同时,根据前面提到的“DNA幻影效应”,它也正在对周围的物质世界产生着某种影响。
我们可以想象,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我们所去过的一切地方、所接触过的一切物品和人,都可能沾染了我们的表皮细胞、我们的DNA。而这些物品和人又把我们的DNA带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还可以想象,我们自己身上同样也沾染了无数他人的DNA。
我们同他人的界线究竟在哪里?我们同世界的界线在哪里?
过去我是个表面有亲和力,实际上跟他人很有距离感的人。在北京上了大学后,回到沈阳就对周围的人看不顺眼。后来到了国外,觉得跟外国人有文化差异,难以亲近。再回国后,又对国人的很多做法看不惯,也有距离。但是现在,我明白了在本质上我们都没有任何不同,一切差异都是外在的包装而已。每个人在我眼里都变得更加可亲可敬。
当我在拥挤的地铁或电梯里闻到难闻的“人肉味”,当我看着饭店桌上别人吃过的残局,看到菜里有别人的头发,我不再那么反感排斥。
我开始理解很多宗教把世人称为兄弟姐妹的做法。比如,藏传佛教的一项修炼是,要求你把遇到的每个人都当作前世的母亲。我也开始真的理解儒家所说的“推己及人”的恕道。我才明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真正含义——这并不只是一种基于道德规范层面上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别人的父母真的也是我的父母,别人的孩子真的也是我的孩子。
我的身份是妈妈和教师,所以我可以把我所遇见的任何人都看作是我的父母、我的老师,我也可以把我所遇见的任何人都看作是我的孩子、我的学生。
有一天我带孩子去附近的小区玩滑梯。快走到滑梯时,从对面也走来一个妈妈带着个两三岁的小孩。妈妈穿着跟我差不多的蓝色运动夹克,也是短发,也戴着眼镜。走近了,孩子们上去玩了,我们俩很快就聊熟了,原来她也是教师!
如果是在平时,这样的巧合很快就会被淡忘了。但那几天我正在想对自我的新认识这些问题,这件事让我的脑子里浮现出一种新的看待他人的方式。
让我们试着想象一下:你所遇见的每个人其实都是你自己。
我们都看过很多美国大片,我们可以按照电影的样子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你所遇见的每个人都是不同年龄的、有着不同服饰包装的、站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的、身处不同境遇、体验着不同心情的你自己。透过一切容貌、表情、身材、服饰、气质、身份、角色,你仔细往里看,那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
这个世界就像是一个镜子迷宫,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向哪个方向看去,你看到的都是不同装扮的你自己。
你每天都在跟不同版本的自己在打交道。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爱和善意的、无比温暖自由的世界。假如你遭受了任何恶意,那只是因为那个你自己陷入了困惑、步入了迷途,你要做的就是去帮他一把,让那个你自己也跟你一样恢复成本来的高兴样子。
爱与善是宇宙的法则
若是在过去,听到爱与善这样的话题,我基本上会表现得很没有耐心。又是什么陈词滥调?我会在脑子里翻个白眼,给句英语感慨:“Give me a break!”。我知道要去爱去为善。我也有爱心、我也善良。我也自然会教育孩子有爱心、善良。还有别的吗?有什么新意吗?
我不知道我原来所熟知的爱与善是多么肤浅、多么狭隘。
爱与善是宇宙的基本法则,也是人的一切思想、行为最根本的出发点。
在过去,我的认识只局限于爱与善是良知使然,是我们应该做的正确的事。
但是——
假如真的像科学家们假设的那样:宇宙间充斥着一个连接万物并包括万物的网或场,不论它被叫做“以太”、还是“阿克夏场”、还是“矩阵”,“量子全息图”、“万物的母体”、“能量场域”、“零点场”、“网格”、“道”,还是别的什么名字;而世间万物乃至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也如同科学家们形容的那样,只是一个巨大的毯子上的皱褶,或是一个池塘里的涟漪;总之,假如我们跟外部世界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假如我们每个人同世间一切事物、乃至宇宙里的一切虚空都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一个整体,那么,我们爱他人、爱世间万物,也就是在爱自己。除了爱,我们别无选择——即便是为了自己,因为我们和世界从不曾分离。
假如宇宙是参与性的宇宙,假如我们的存在、我们的观察都能对宇宙施加影响;假如我们现在的决定能改变过去,我们现在的世界正是我们学习和努力的结果;假如不仅我们的一切行为,而且我们的一切意识都是在创造着这个宇宙,那么,爱与善是我们唯一应该有的念头、应该做的事情,因为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充满爱与善的世界。
假如宇宙是全息性的,其中任何一个微小的局部都是整个宇宙的缩影,那么我们就会更加相信自己的力量,也会以爱和善来对待生命所及的任何一个局部,不论它是多么微不足道。这样,我们就可以以点带面地创造出一个爱与善的宇宙。
假如我们人类的意识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那么发自内心的爱与善的念头就会传递到我们所接触的乃至我们没有直接接触到的每个人的心中。我们人类就可以完成某种意义上的进化。
假如人的情绪真的能产生不同的能量场和频率,那么爱与善的感受是能产生最高的频率的情绪,而这样的频率同宇宙的频率相协调,因而能够调动巨大的宇宙能量,使我们拥有强大的创造力。
……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认识,那么,在某些可以善也可以不善、可以爱也可以不爱的模棱两可的时刻;在那些应该去爱去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难以做到的时刻,我们就可以做得更好。
当我们去爱去行善有困难时,这样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清除障碍,做到应该做的事。
当爱与善的做法同其他标准相冲突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把爱与善置于主导地位,使其他标准让步。我们清楚,如果没有爱和善的前提,我们取得再大的利润、业绩、成功、胜利都是枉然,因为你在伤害了他人和世界的同时,就已经伤害了自己。
当我们以这样的眼光去看世界时,我们就可以把爱与善投射到更广阔的领域,而不只是局限于跟自己有亲缘关系、有利害关系的人和事物。我们会自然地把爱别人、爱世界视为己任。
我们还可以净化我们的爱,让爱更纯粹,成为无条件的、不计回报的爱。
我们不仅可以更广泛、更深入地落实爱与善,而且我们也能做得更轻松、更自然。我们不需要更多的教化、社会规范来约束来强迫自己。我们不是为了给别人看才这样做,我们是为了我们自己。
我们有了爱与善的内在动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