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三)——传统文化与宇宙一体观
(2011-08-09 09:53:29)
标签:
教育 |
分类: 心灵感悟 |
传统文化、宇宙一体观、悟道
佛教自是充分体现了宇宙一体观念的宗教。感兴趣的人如果结合新科学去学习佛教经典,一定会有更深的体悟。
老子的《道德经》,如果我们了解了现代科学之后再读,也会看得更清晰。
比如对“道”的描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窈兮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这里的“精”可以理解为事物的本质;“信”本意为两心相通,是否可引申为沟通或信息;“众甫”指万物生存的空间。这里对道的描述,跟科学家们对那个场的描述如出一辙,比如,两者都说其中包含了从古至今的信息。
老子是怎样得以跟道相沟通的呢?“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大概把自己调整到最真空、最静止的状态时,才更有可能看到万物的本源。
由此,我想到前面提到的登月的太空人埃德加.米切尔。他本是受到严格的自然科学教育的人,当时在太空船里想必也不是存心在打坐冥想。或许,正是太空里极致的真空和静寂,恰好构成了老子所说的理想的悟道环境,才使他产生了顿悟之感。
儒家思想同样强调天人合一,天人与共。
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1]可见,孟子认为万物的道理都已具备于个人的本心之中了,我们找回本心,就可以了解事物的本质,进而知晓天机。
程颢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2]。
把天地万物看作一体,这跟仁爱有什么关系呢?对此,后世的王阳明有更详尽的阐述。
王阳明在悟道之后,深切地体会到天地万物原本是一个整体。对于这个观点,周围的很多人都有不解之处。
当他跟朋友一同游玩时,“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王阳明)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3]
这个解释估计不仅当时的人未必能懂,现代人看来恐怕也是依旧糊涂。但是,如果你了解过量子力学,大概你会恍然大悟,明白了王阳明在说的是什么。还记得吗?按照量子力学的说法,当我们不去观测时,花就是个模糊的波函数!
还有人曾问他:“人有虚灵方有良知,若草、木、瓦、石之类,亦有良知否?”
对此,他这样解释:“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4]
有了这样的万物一体观,他对仁爱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传习录》的“答顾东桥书”中,有这样一段:“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
可见,天地万物一体的观念,正是仁爱之心的根本源头。
接着他又解释,为什么多数人做不到圣人那样:“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父、子、兄、弟如仇雠者。”就是说我们本来的心跟圣人并无差异,只是后来有了自我的私心,我们被物欲蒙蔽,把为天下之心变成了为一己之心,通达的心受到了阻塞。人人都有了私心,乃至于有人把夫子兄弟都视为仇人了。
他又说:“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传习录》中卷-答聂文蔚)体会到万物一体,那么百姓的痛苦,自然也就是自己的切肤之痛!
类似的意思,在王阳明的语录中,在他的信件中,多次出现,可见他感悟之深、教诲世人之心的迫切。
前面我们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讲了很多,搬动了很多大科学家,最后几乎就要证明了宇宙一体观。而王阳明不仅一个人就参悟到了宇宙的奥秘,而且把这种领悟落实到了世俗生活的应用上,由万物一体推理出了仁爱的结论。
我们提到过的科学家欧文.拉兹洛也是同样。他通过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得出了宇宙由一个场连接在一起的结论。基于这种认识,他于1995年成立“布达佩斯俱乐部”,汇集了全球众多有责任感的知名人士,发表了《地球意识宣言》,旨在唤起人类的地球意识,呼吁人类意识到相互依赖、和谐共处的重要性,消除隔阂,增强全球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人类意识的进化,使全球向和平、合作型国际社会过渡。
因为这些工作,他曾被评为致力于拯救地球的六位科学家之一,并两度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可见,智者的想法真是殊途同归!
而我们的儒释道经典中,更是蕴藏着人类最深刻的智慧!
最后讲两个有趣的西方科学家的见解,作为旁证。
西方科学家中,当然也有很多人发表过各种关于道德、心灵的言论,最近我看到的两个故事比较有趣。
一个是著名哲学家尼采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尼采是大哲学家,但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对自然科学也有很高深的研究。他曾研读了19世纪所能找到的最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
话说在1881年8月的一个中午,在瑞士的一个孤寂的山林中,“远离人和时间 6000英尺”,他突然顿悟。估计也是深山里空寂的环境达到了老子的标准。
他悟到了什么?他想到了,宇宙是在永恒地轮回的。他认为,“宇宙总是在循环往复地经历着一成不变的历史,因为它仅有有限多的状况。”“无论我们在做什么,我们都已经做过了无数遍了并且还将再三去做。”[5]
就是说,时间是无限的,但是宇宙的可能性是确定的、有限的,所以在漫长的时间里,一切是在周而复始地循环的。
这个观点在现在的科学看来是有可能的,当然尚未得到严谨的证明。这种宇宙轮回观跟佛教里的说法也很一致。
后来当他回忆这次顿悟时,他表达得很有趣:“我产生轮回想法的时刻,是不朽的。为了这个时刻,我忍受了轮回。”
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尼采通过这个领悟,得出这样的对世人的劝诫:“我们行动直到永远。所以,采取正确的行动,也就愈发重要。”
想必尼采对宇宙的轮回一定还有更深刻更完整的认识。不管怎样,他得出的结论不是我们因此就可以肆意妄为,反倒是我们应该小心谨慎,去做对的事、做好的事!
鉴于他的知识背景、他的地位和影响,我想,他的劝诫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另一个故事是有关多重宇宙的。
多重宇宙也叫平行宇宙。现代的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大卫.道奇支持这一理论。他设计了多重宇宙的方案,还把“多重宇宙”这个词推广到了科学家中间。
在所谓的多重宇宙里,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宇宙里有自己的副本,每个副本在每一次选择时,走上了不同的岔路。最终,这无数个副本因不同的选择,而走了无数个不同的人生道路。
在国外的科幻作品里,我们看到,面对多重宇宙的情况,里面的角色认为自己可以不受道德的约束了——这个“我”进监狱或被打死或自杀了,没关系,还有其他副本呢!
不过,近几年,物理学家们通过对量子物理学的概率命题与多重宇宙关系的研究发现,即便多重宇宙是真实存在的,那么我们在其中某个世界里如何行动,也完全不是无所谓的事情。我们仍然要考虑道德问题!
科学家们意识到,概率在多重宇宙里的意思跟传统的意思是不同的。根据对概率的新的分析,大卫.道奇说:“我们通过做出正确的抉择,采取正确的行动,增加了我们人类的各个版本在其中过上有意义的生活的宇宙的数量。”“您的良好举动扩大了发生好事的多重宇宙的比重”[6]。
就是说,不要去管你的那些副本是否正在做坏事,只要你这个副本坚持多做好事,那么在无数个宇宙中,做好事的、过上好生活的你的副本就会更多,好的宇宙也会因为你而变得更多,因此,这仍然是有意义的!
可见,不管宇宙是在轮回,还是有无数个副本,我们都应该努力为善!
当穷尽了宇宙的种种可能之后,我们发现,对道德的追求,是始终不变的!
做正确的事情,应该永远是我们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