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山小景



虽然是第二次来窑山,但被新农村建设一折腾,差点认不出路来。前一次是在两年前,与其他三位摄影师一道,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此,追光逐影了一番。追日大师以我为模特,在此拍摄的作品,还上了新浪原创博客艺术类作品的头版头条。俺也算是顺带匡扶端正了一下下追日大师不屑于摆拍的偏见。
这一次,是在暴雨天,与三位文艺范女友前往。所幸,窑山独一味处,没被拆除,没被新农村化。青山还是那排青山,陶窑还是那处陶窑,缸路还是那条缸路。暴雨,把所有露天铺陈的大大小小的缸们,都清洗了一遍,愈现其釉面特有的光泽度。这好比是观赏石,要先淋水,才能体现它们独特的水头、纹理和靓色。
雨季停工期,坛坛罐罐们的总坛主陈生佃大叔,便干起了佃户的活。忙着在房前屋后,挖竹笋。怎有如此巨大的竹笋!一颗,便够腌制一缸了吧?后续清理加工的活,都交给总是笑眯眯的陈婶了。
夫妇俩言谈举止通透祥和与知足,看我们喜欢着他们的喜欢,便将我们划归“懂得”他们的那一拨。用“舍得”来招呼我们。提供道具,招待美食,引领参观,预邀我们烧窑日再来观摩。也只有这样的人,能在时光荏苒中,与传统工艺紧紧地搅和在一起,一头扎进朴素的生活里,熏熏然,乐陶陶。
窑洞的四壁,绿莹莹的。泛着青铜般的光泽,可能是以某种陶土为原料,砌成的墙。烧窑时,整个带有斜坡的过道,从内往外,全将铺上待烧制的陶瓷胚胎,然后从过道顶部间隔约一米的一处处洞口,投入柴火,加热烧炙。陶土,从此,在烈火中永生,于变迁中永恒。
瓦缸、瓦罐虽然粗砺,却最配青山、田园、雅舍、民宿。分布其间,它们好比是给旧时光、慢生活,搭配了闪亮的珠链。用于封存老口味,用于封缸陈年酒,用于花儿把玩灵动,隆重盛开,用于陈放满满的回忆。让在边界踉跄的老旧的日子,扎了马步,有了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