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0月,由李增保、杨行玉、马正达、金华峰主编的《默翁书简》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巜默翁书简》共收录陈少黙先生写给家人、朋友及学生共32个人的信函共288通,其中致夫人卢君雄女士179通;书信时间垮度从1977年11月至2006年4月。巜默翁书简》堪为一个时代的绝唱。
陈泽秦(1914--2006),字少默,早年号大闷,晚号默翁。曾署恢斋、摩兜犍室、啬盦、三颂堂等。陕西安康人,世居西安。擅长书法,精通书画及古籍善本鉴定。生前曾任西安市政协委员、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终南印社顾问。陈少默早年求学于燕京大学,毕业于西北大学国文系。严于治学,长于文章辞赋,于绘画篆刻、古籍善本、金石考据、书画鉴定造诣深厚。先生一生淡泊处世,人品高洁,为陕西当代书坛修养全面、功深力厚者之一。陈少默先生去世后,故乡安康学院于2007年10月建立了陈少默纪念馆。
《默翁书简》由陈少默弟子、著名书法篆刻家赵熊作序,安康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少默纪念馆馆长杨行玉作跋,现将《默翁书简》序、跋二文附上,以飨读者。
赵熊的序文
在电话尚未普及大众、电子时代姗姗来迟之前,书信仍然是身处异地的人们往来交流的重要形式。西方著名的书信阅读有限,且不去说,中国古代的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曾国藩家书》等;近现代的如林觉民《与妻书》、《傅雷家书》、鲁迅、许广平的《两地书》等,俱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给我们展示了不同的社会境况,更以一种个体生命体验反映出独特的思想、情感及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虽然历史不可能逆转重现,人生也无法叠合往复,但当我们捧读这些书信时,相类的场景和共通的人性仍将引发我们内心的感触与共鸣。今天,当我们打开《默翁书简》时,或将另有一种别样的感怀与收获。
默翁(陈泽秦,1914——2006,字少默,别署恢斋、大闷、默翁等)既是名人,又非名人。所谓“名”,这是一位与我们至亲至近的睿智老人、文化前辈、著名书法家;所谓“非名”,他和前举的那些书信作者的名声、影响力或尚未等量齐观。也许正由于此,我们可以以一种平视的目光来阅读《默翁书简》,藉以走进一位老人的生活,了解并感受那种似相识、却又迥然未同的人生经历。
《默翁书简》编录了默翁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至去世前约三十年间的二百馀通书信。其时,默翁已年过花甲并寿逾鲐背。受书人包括家人、亲朋、学生、后辈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少年时代的师姊、后来成为老来伴的卢君雄先生。《默翁书简》以真实的内容和情感,活脱地还原了一位如同自家老人的生活与情思。在那些述说日常起居、天气冷暖、物价高低的字里行间,是不绝于古今的人间烟火气息;在那些叮嘱琐事、指导学习、牵挂成长的内容中,则体现出默翁一贯要求后辈青年“做人第一、读书第一”的殷切企望。
“与卢君雄书”是《默翁书简》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默翁少年时曾师从卢君雄先君卢子鹤门下,几年间对卢师姊暗生情愫,最终却未能结为连理。待到四十多年后再次重逢并牵手为伴时,则已俱为花甲老人。这种带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使得“与卢君雄书”中有着不同于常的情感交织。其中,隐喻式的调侃、玩笑式的倾诉充盈于文字之间,就连问候也时不时地引经据典、借古为误。这种仅属于“二人世界”的文字交流方式,虽然已迥异于当世,体现的却是人类爱情亘古不变的本质。
“与卢君雄书”中所涉及的另一部分内容,则关于默翁所谓的历史问题的平反昭雪,以及陈、卢二先生在晚年的工作与生存状况。前者虽属个案,但二十年间反反复复,磕磕绊绊,尤使人感叹于我们的社会尚需在反省与改良中得以完善和进步。至于二位先生在晚年的工作情况,其间或又有不同。默翁的从无业到就业,不仅关系到身份的认定,同时也是其生计所系。卢先生的恢复工作虽然也关乎身份的认定,但更多地彰显出老一辈知识分子心系国家、奉献社会的文人情怀。况且,二位先生的“就业”与“工作”都发生在花甲之后,并延续至耄耋之年,这恐非今天的后辈所能想象与理解。
默翁广闻博识,既谙于历史又洞悉人生。书简的背景多处于文革结束未久及改革开放初始阶段,对于诸多负面现象,默翁坦言忧虑,并予以批评,同时又不失客观地剖析原委,真诚地热迎接受新生事物。特别是他达观诙谐的人生态度,将会给我们以深刻启迪。
《默翁书简》的编录与印行有钩沉之功、醒世之德。当书信形式与这个时代渐行渐远之际,它的问世尤显珍贵。虽然限于资料,书中仅仅收取了默翁晚年的部分信函,已足以使我们透过这些文字中的一嗔
一笑、一忧一思、一叹一咏,甚或雨雪风霜、柴米油盐、儿女情长等,管窥一个时代和一位老人。同时,在对书简阅读中,或将悄然地影响我们对社会对生活的立场和观点,使我们得以直面人生而勉力前行。
庚子十一月杪 赵熊谨识于西安文昌门外。
杨行玉的跋文
心灵的诗笺(代跋)
杨行玉
默翁,姓陈,名泽秦,字少默,晚年自号默翁,祖籍陕西安康,出生于民国初年的官僚家庭,曾求学于燕京大学,毕业西北大学国文系。接受了系统的旧式家庭教育和现代大学教育,旧学和新学根基扎实。以诗文、书法及书画鉴定享誉于世。晚年研习汉隶,喜用鸡毫,独具风格,被享誉为书坛一代宗师。
默翁的人生道路并不平坦。青年时代虽家境优渥,但因日寇入侵,在颠沛流离中完成了大学学业。大学毕业后10年,经历了抗战由相持到胜利、国民党政权覆灭和新中国诞生等影响世界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目睹了民族的苦难和人性的残酷。45岁时因言致祸,成为“借交心运动污蔑党”、“乘机向党进攻”、“向群众放毒”的“落网右派分子”,次年被开除公职,送至铜川崔家沟监狱劳动教养两年。解除劳动教养后一直赋闲在家。直至1985年,已过花甲之年的默翁个人历史问题得到平反,恢复了公职。但对命中注定要成为诗人艺术家的他来说,从锦衣玉食到劳动改造的人生磨折并没有沉淀为充斥着愤恨或戾气的精神创伤,相反,最终淬炼出了通达澄明的人生境界所需的智者胸襟和仁者情怀。甚至在默翁看来,正是萧瑟人生中的荣辱沉浮和艰难跋涉,增强了个人精神的厚度和灵魂的韧度,使自己从旧时代富贵场上的公子哥儿蜕变成新时代笑对人生的书家和诗人。人生进入正轨以后,默翁心境达观平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只执著于在诗墨创作中觅一方宁静,可谓行止飘逸,气度雍容。此种风骨,吾辈钦敬!
我作为陈少默纪念馆馆长,与先生未能谋面,甚是憾恨。我对默翁的关注,始于品读其书法和诗词。特别是2007年建馆以来,我在组织《默翁诗稿评注》《三颂堂题跋辑注》《艺术丛谈》编辑出版的过程中,对默翁人品、书品及其眼界、襟抱有了更准确、更深刻的认识。
《默翁书简》所收录信札二八八通,题材丰富,对默翁之可敬、可亲和可爱做了多层面、多角度的呈现。如有的信札旨在呼吁挖掘研究汉隶三颂(《石门颂》《郙阁頌》《西狭颂》)和汉墓砖文的艺术和史料价值,体现出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艺术精粹的文化自觉;有的信札直言对改革开放和民生发展的关切,体现出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有的信札或提出对家乡发展的建议,或忆述家乡风物人事,体现出情系桑梓的赤子之心。
作为书法爱好者,有两类信札使我获益良多。一类是对弟子或书坛新人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叮嘱,内容往往涵盖习字之法和做人之道,体现出书法教育者奖掖后进、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如“首先要将人做好,一切向钱看,总不是唯一的做人之道”(《与方山海书》),“书画箓刻的提高,与治学、修养关系至要。望于必不得已的外务外,切勿参与”(《与赵熊书》),“你的字灵活有余,沉稳不足,能学学魏碑,也可以让字写的厚实些”(《与陈葵林、伊家聪书》)。书法艺术的神奇之处在于能将书者的生命体悟、知识修养以及人格品质具象地呈现出来,故在中国文化中有“书为心画”之说。在默翁看来,书家首先要做到思想高尚,人格正大,这是立身之本,修艺之魂。此为至理,学书者当谨记于心,笃之于行。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涤除追名逐利、美丑不分的书坛乱象。另一类则是总结分享个人艺术感悟和心得,于淹博中见精审,体现出勤于钻研、善于自省的治学精神。如“自以勤抚《张迁》《礼器》《石门》及西岳华山届诸碑为正途”
(《与方山海书》),“学书除多看多练外,无捷径,天分功力俱得兼顾,做人论书尤不可缺”。默翁历来主张,在克己正身、直道而行的基础上,书者要切实在临摹碑帖以领会古法、勤练不辍以涵养内功、研读书论以增进识见等方面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灵与腕势日进、胸襟与识见并高。通过这两类书信,我们大概可以把默翁书法教育思想的精义归纳为三条:一曰德行养心,二曰学识养眼,三曰技法养手。用心体悟,就不难认识到,此三条实为学书要诀。书者要想书艺精进,就得在修炼人格、丰实学养、磨砺技法方面用心用力,舍此别无他径。
《默翁书简》中内容特殊但最能引发读者强烈感慨的当属爱情类信札。也许是上苍眷顾,默翁晚年终于和青年时代的知心恋人卢君雄女士相守相伴。虽相逢迟暮,芳华已逝,但爱情的光辉仍可拂去半世风霜,慰藉半生苦情。一对白发老人频频尺素寄情,互诉衷肠,诠释了爱情之于人生、之于艺术的价值和意义。在物欲主义泛滥的当下,倾听默翁的爱情絮语,实有修心醒目之功效。
书信更易表露人的真实性情。默翁的书信用语优雅,用情真淳,是心灵的诗笺。让《默翁书简》所记之真人、真事和真情,引领我们走进求真达美的境界。
默翁是安康人文化记忆中的一代大家,也是人文安康的经典名片,其释放出的巨大艺术影响力是推进安康文化建设事业的宝贵精神资源。深度挖掘展示默翁的艺术成就和教育理念,是陈少默纪念馆学人的光荣使命。在这一方面,我们真诚期望与默翁的师友弟子及热爱默翁的各界朋友加强合作交流。
默翁留给后人的艺术和精神遗产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