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解释

标签:
孔子论语解释 |
分类: 国学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xué ér shí xí zhī, bú yì yue hu!
1、子:《论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或先生
3、亦:也,语气词,起强调作用。
4、时:适当的时机。
5、之:代词,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6、说:通假字,通“悦”,表示高兴、愉快的意思。
7、乎:语气词。
译文:
“习”译
“习”,是古语,繁体字为上面一个羽翼的“羽”下面一个“白”,表示鸟要长用羽才能飞。现一般译为,“学习而经常实践并养成习惯,不是很愉快吗?“ 实际上,这句话是说“把学到得东西加以应用,岂不令人愉悦么?”是学以致用的意思。
“时”的含义是“时而”
最好的方法是用《论语》来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找一找“时”字出现在《论语》中其他地方所具备的含义。就在同一章,三个段落之后,孔子再一次使用了“时”字:“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而那个时的解释是时节,时机!如此一来,问题就明了了,这个“学而时习之”的“时”也应该也解释成时机!由此,它的解释就变成了:“学习到的东西,在适当的时机,被用上了,不是很快乐吗?”当我第一次体会到这个理解的时候,其震惊程度是不可言喻的。回顾自己人生中的快乐之事时,都是学习,时机,实践三者遇到一起时产生的,孔子的人生体验一霎那间与我们接得如此之近。不仅如此,“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一下就变得不那么平常了。它不仅在描述学习,时机,实践与快乐的关系,而且一语道破了人生的真谛,孔子用最简单的话阐述了“快乐人生”这一个他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主题,“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实际上是人生观。如此一来,它出现在《论语》的最开始就完全合理了;如此一来,《论语》给我们的感觉就完全改变了。
“之”
学而时习之,这里的“之”就是指所学的知识、技能或是所学的方法智慧的运用能力。
孔子
孔丘(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