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央视记者念白字说起

(2013-12-11 06:08:49)
标签:

杂谈

      从央视记者念白字说起

                                                                樊发稼

 

[自按]

    此博文写于今年4月9 日,当日贴出,有些反响。文中所谈,至今仍有强烈现实意义,特再贴一回,顺便补正了敲漏的几个字。

                                     樊发稼  2013.12.11

 

    昨天(4月8日)下午,央视名嘴海霞主持博鳌亚洲论坛专题节目,连线博鳌现场一位女记者。这位女记穿戴仪态、报道内容乃至语速等均正常得体,唯回答海霞提问时,说了一个成语“饮鸩止渴”,竟将“鸩”字念作鸠——jiu(准确读音应为真——zhen)。就像一只死苍蝇掉在一张洁净的白纸上,令人感到别扭、不舒服乃至恶心。

    也许有人说,人家不就念了一个白字吗,何必当真若此?

    不、不。因为你是堂堂中央电视台,面向全世界广播。在这样一个大“平台”上丢人现眼,实在令我辈华夏子孙羞无入地之洞,令全球华人情何以堪!

    学过语言学,知道有一种词语现象叫“约定俗成”,比如从前“叶公好龙”的“叶”,正音原为“色”(se),后来大家都读为“ye”(叶),就将错就错、以误为正了。又如当下的“曝光”的“曝”,正音应为“pu”,可大陆人多读作“bao”(爆),我们也就“爆光”“爆光”地读开,不以为谬了。但上述“饮鸩止渴”,“鸩”是一种毒液。照商务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饮鸩止渴”是“用毒酒解渴,比喻只求解决目前困难而不顾将来的大患”。而“鸠”即斑鸠,是一种常见的鸟类,与“毒液”、“毒酒”风马牛不相关,故念成“饮鸠(jiu)止渴”只能落下笑柄,绝不会“约定俗成”以为然的。

    说当下文字语言严重不洁、饱受污染,决非夸张之词。荧屏上屡现别字,平面媒体错字丛生,更甭提满街的小广告之类,似乎到了见怪不怪的地步。细忖之实令人扼腕痛心。落此境地,包括央视在内的一些大小媒体恐难咎其责。前阵子北京曾有“红领巾”上街纠错(主要目标是街头店铺招牌、匾额之类的错别字),有些成效,但一阵风刮过,也就了了。

    我们多么希望多有几家《咬文嚼字》刊物,多出几位“郝铭鉴”,致力于我文明古国的文字语言的纯洁健康。

    归根结底是要大力提升国民特别是媒体及出版从业人员的基本文化素质,对我泱泱大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字语言怀有起码的敬畏感。呵呵。

                               2013年4月9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