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享都青:拜水都江堰(四)人字堤—从小索桥至飞沙堰

标签:
都江堰水利工程片区人字堤飞沙堰文小化博客 |
分类: 观山览水┈┈游记 |


在小索桥上看泄洪河道。

过小索桥。

过小索桥。

过小索桥是景区水利工程片区的人字堤。人字堤与泄洪道相辅相成,发挥着排洪的功能,在特大洪水时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
沿人字堤向北,依次可看到宝瓶口、飞沙堰、鱼嘴这渠首三大工程。

沿人字堤向北走。右前方的建筑是伏龙观。

人字堤旁泄洪河道。

继续向前走,往右手方看,看到的是伏龙观的西侧面。

伏龙观西侧面。

伏龙观的下方是离堆。前几篇已说过了,离堆是当年凿开宝瓶口时与玉垒山分离的一小部分山体,故称其为“离堆”。

继续往前,可看到离堆及伏龙观的西后侧面,也再次看到了宝瓶口(当然啦,与上一篇介绍的伏龙观东侧近距离看宝瓶口是另一个角度)。

离堆及伏龙观下的宝瓶口。

拉近看离堆及伏龙观。

拉近看宝瓶口。

在此处,可以把离堆、伏龙观、宝瓶口尽收眼底。

所以此处是景区最佳摄影点之一,游客们纷纷驻足拍照。

拍了许多张,终于拍到了一幅与宣传牌上标准照差不多一样角度的片子哈。

滔滔江水涌入宝瓶口。

跟了导游,往前走。



人字堤北头有一座碑亭。

碑亭侧面。

碑亭正面。

亭中立着“都江堰实灌一千万亩纪念碑”。

碑记中写道:“都江堰……灵水泉涌,浸润六市三十四县。迄于公元一九九三年,农田实灌一千万亩,雄居全国之首”。
实灌一千万亩,这在1993年已达到了。到现在过去将近30年,已超过一千万亩了,2021年都江堰灌区确保实现了灌溉面积达1130.6万亩。
除了农田灌溉外,都江堰还担负着川西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2021年7月6日,都江堰灌区毗河供水工程一期正式通水,这标志着2270多年历史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灌区再次扩容,有望解决川中地区近225万人的缺水问题。 未来都江堰灌区的灌溉面积将增加到1615万亩,供水人口将增加到3400万人。
都江堰啊,功莫大焉,德莫大焉。伟哉中国人,伟哉都江堰!

碑亭前方,人字堤最北头,就是飞沙堰。

飞沙堰介绍碑。

导游在讲解飞沙堰。

眼前这片水域下就是飞沙堰所在。

飞沙堰是在鱼嘴分水堤(金刚堤)尾部与人字堤顶部之间修建的泄洪道,堰口宽240米,顺溢方向长120米,是都江堰水利工程渠首三大组成部分之一。
飞沙堰的主要功能有三:一是枯水季节导水入堰,保证灌区用水需要。二是丰水季节排泄进入内江的多余水量。内江流量越大,其泄洪作用也越大。三是排沙。上游鱼嘴分水后,岷江挟带的大量沙石排入内江,在飞沙堰对面凤栖窝段弯道处,因弯道环流引水原理,多余沙石可经飞沙堰,使进入宝瓶口的沙石只占岷江总量的8%左右。
堰者,较低的挡水构筑物也。我们来时是5月中旬,岷江水量较充足,飞沙堰大部分已没于水下,看不大清楚飞沙堰的样貌。
下面挂上三幅网络图片,让我们看看飞沙堰在枯水季节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我们看到它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保证了一劳永逸的功效。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对岸(即东面)玉垒山的样貌吧。
图中右前方的楼阁是秦堰楼,稍低处的建筑群是二王庙。

拉近看秦堰楼和二王庙。

图中偏左方山上的建筑是玉垒关,它的右下方是凤栖窝,即前几篇提到的“卧铁”的埋藏处。

拉近看凤栖窝。
主持建造都江堰的李冰曾为都江堰定下一句治水名言“深淘滩,低作堰”。“深淘滩”即指都江堰渠首内江每年枯水期的淘淤河床,要深至凤栖窝所埋“卧铁”露出来为止;而“低筑堰”即指飞沙堰的堰顶高程,目前飞沙堰正中的堰顶高程为河床以上2.05米。“深淘滩,低作堰”是相辅相承的,互为前提,保证过水断面,以确保宝瓶口的进水量。

图中右方山上的楼阁是玉垒阁。

拉近看玉垒阁。

图中山上的建筑是斗犀亭(也叫斗犀台)。
待看过飞沙堰和鱼嘴后,我们将会过安澜桥去对岸的玉垒山,前几幅图中提到的古迹有些会走到。

人字堤顶部与金刚堤尾部之间有一座飞沙堰工业引水临时挡水闸。

飞沙堰工业引水临时挡水闸属现代建筑,它在保持飞沙堰原貌的前提下于1992年建成。这座挡水闸体量较大,比起不起眼的飞沙堰来,似乎更引人注目,好像有些游客以为它比飞沙堰还重要,甚至以为它就是飞沙堰。错了,如果这样认为,那说明您还不了解什么是“堰”,也说明您还木有看懂都江堰。

挡水闸。

走过挡水闸,去金刚堤。

走过挡水闸,去金刚堤。

游客在挡水闸上拍玉垒山。

回望碑亭。

走过挡水闸,回望碑亭和飞沙堰。

飞沙堰及附近航拍图。(网络图片,点击可看清晰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