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行·登泰山(拾玖-下行,对松山至云步桥)

标签:
泰山对松山望人松五大夫松云步桥 |
分类: 观山览水┈┈游记 |
继续下山,对松山到了。
对松山,又名万松山,此处双峰对峙,古松万株,苍翠蓊郁,层层叠叠,云出其间,天风莽荡,虬舞龙吟,松涛大作,堪称奇观。李白有“长松入云汉,远望不盈尺”的诗句赞誉此处;乾隆也称此处“岱宗穷佳处,对松真绝奇”。
下行至此,十八盘就抛之脑后了。我们在图中对松山石坊上方的两峰之间低坳处,隐约看到的那个小方块就是南天门。
朝阳洞,这是一个天然石洞,因洞口向阳,故名“朝阳洞”,洞的后壁有线刻碧霞元君像。这洞似乎是由民间在管理吧,您瞅瞅这乱得。
继续下行。
继续下行。
路边刻石。
路旁一株袅袅亭亭的古松赫然入目, 树身前探,长长的虬枝下伸, 若躬身招手邀客,这就是泰山有名的“望人松”,又名“迎客松”,也是泰山的重要标志物之一。这是我在泰山看到的最风姿卓越的一株古松。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您看它数百年了,挺然屹立傲苍穹,满腔热情迎嘉宾。漫山遍野的泰山松啊,不仅赋予了泰山生命,还把泰山的悠悠之情传达给每一位登山者,真是“崇高品德人称颂”啊。
在这里补充体力,嚼了几块泰山煎饼。
由望人松往下,是五大夫松。
五大夫松是颇有些来历的,《史记》记载,
这里有几个概念须搞明白:第一,五大夫松原指一株松树。秦时“五大夫”只是个爵位名称,并非指五个大夫,当时被封的松树只有一株,并不是五株松树,可到了后来慢慢地被讹传为五株松树了。第二,我们现在看到的已不是秦时松树。经风历雨,秦时五大夫松早已无存。明万历九年(1581)记载:“松有五,雷雨坏其三”;万历二十三年(1602)剩下的两株又被山洪冲走;清雍正八年(1730)补植松树五株,后又毁三株。
我们现在看到的两株油松,龙干虬枝,蟠蜿屈展,也有近300年树龄了。
管它是不是秦朝的松树呢,知道是怎么回事便可,毋须较什么真儿,我们现在仍把“秦松挺秀”看为泰安八景之一,也仍把它列入了泰山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名录。
五大夫松跨道石坊。
过石坊,转个弯儿,才发现五大夫松前面还有个五松亭,还是省级文保单位呢。走到这里已经很累了,木有再上去参观。
五松亭下方是云步桥。
云步桥是跨中溪而建的一座单孔拱形石桥。桥畔常有云气弥漫,人行桥上,宛在天际,故名“云步桥”。桥北有大片陡峭的石崖,题刻遍布,飞瀑直下,景色绝佳,是游人驻足小憩的天然所在。
云步桥题刻。
云步桥北面几米即是一睹如削的断崖绝壁,岱顶以下南面诸水奔流而来,聚此处飞瀑下泻,溅沫迸珠,生云化雾,蔚为壮观,故又名“飞瀑岩”。
云步桥北飞瀑岩。
飞瀑岩。
北方的山少水,尤其这个季节,更少。一路走来,看了太多的山石,唯此处山水相依,情趣不凡,难怪古人有诗赞之:“百丈高崖锁云烟,半空垂下玉龙涎。天晴六月常飞雨,风静三更自奏弦”,颇有些仙境的意味啦。
这是俺喜欢的景致,多拍了几幅哈。
飞瀑岩。
再拍两幅竖幅的。
飞瀑岩竖幅。
飞瀑岩上的题刻“霖雨苍生”。
飞瀑岩上的题刻“河山元脉”。
云步桥和飞瀑岩。
云步桥下的溪水。
离远一点,在下方看云步桥。
走过云步桥,继续下行,路边一处刻石,字迹被小树丛挡住了,从侧面看不清楚。
再走,再看,还是不大清楚。
这回看清了:登欢喜地。妙极。这正是俺当时的感受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