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黄河大坝


标签:
三门峡黄河大坝水利枢纽工程功过争论随拍 |
分类: 滔滔黄河┈┈游记 |
三门峡黄河大坝是我国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
大坝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全长713.2米,最大坝高106米,坝顶高程353米。
这座新中国水利史上最值得纪念的大坝,是当年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唯一的一个水利工程,于1957年4月13日开工,1961年建成。
依托大坝,现在这里已成为自然风景、名胜古迹和人造景观相结合的水库观光游憩类风景区,每天都有大批游人前来参观游览。
大坝位于黄河中游下段,连接豫、晋两省。图为坝顶“一步跨两省”标志。
大坝坝前(即迎水一面)。坝下就是水库,水库总库容162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68.84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总流域面积的91.5%;控制黄河来水量的89%,来沙量的98%。
几个游客站在坝顶往坝后(即背水一面)下方看。
大坝坝后电站厂房。三门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41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为11亿千瓦时。自1973年12月第一台机组发电至今,已累计发电235.2亿千瓦时(2012年统计数字),创产值约20亿元。
大坝坝后。
大坝坝后。图片水面左方是张公岛,有副坝与主坝相连。右方那块巨石就是大名鼎鼎的中流砥柱石。自古以来就被世人誉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象征的中流砥柱石,相传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作为黄河上的一大奇观,中流砥柱石千百年来,无论是遭遇狂风暴雨的侵袭,还是经受惊涛骇浪的冲刷,都一直巍然屹立,水涨它也涨,永远淹不没冲不垮。
大坝坝后俯视。
大坝坝后俯视。
大坝坝后俯视。
大坝坝后俯视。
光是俯视怎么行呢,下去到坝后看看。
大坝背面局部。
大坝背面。
大坝背面。
大坝背面。
大坝背面。
大坝连接张公岛的副坝。
坝后电站厂房。
坝后电站厂房。
坝后电站厂房。
坝后电站厂房。
张公岛和铁桥。相传古代有个姓张的艄公,经常目睹三门峡谷因水道险恶、浪激波涌而船翻人溺的惨状,就决定在岛上结庐为庵,义务为来往船只导航。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老人,就将该岛起名叫张公岛。
张公岛和铁桥。
在张公岛上看大坝。
在张公岛上看大坝。
张公岛上,有一个形状像香炉的岩石,在岩石上有一个凹下去的圆坑,很像是盛放铁锅的灶口,据传它就是仙人老子炼丹时用的“炼丹炉”。
张公岛和铁桥。
在副坝上看大坝。
三门峡黄河大坝从立项到建成至今的数十年里,围绕大坝的利弊,各方一直是争论不休。其最大的负面影响是,由于规划和设计的先天不足,大坝建成不久,就有数十亿吨泥沙全部铺在了从潼关到三门峡的河道里,潼关的河道抬高,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成为悬河,关中平原的地下水无法排泄,田地出现盐碱化甚至沼泽化,粮食因此年年减产。在随后的许多年里,三门峡大坝多次进行改建,三门峡工程的运用方式也几经调整,但对上游(主要是陕西渭河流域)造成的危害却仍在继续,因此类似的不满和争议也就不免时常出现。
三门峡黄河大坝有人说是一个败笔。但作为新中国治理黄河的第一个大工程,其探索方法、积累经验的作用是不可小看的,其后的葛洲坝、丹江口、小浪底、三峡等大型水利工程都从这里得到了极其宝贵的经验教训。但是,同样不能因此就拒绝做深刻的反思,例如决策与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例如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等等。
在我国的水利建设史上,没有一个工程像三门峡这样,从工程设计到建设,从运行到管理,历经曲折,有决策和规划的教训,也有建设和运行管理的经验,坎坎坷坷,风风雨雨,不时成为全国水利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何去何从,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大坝下方的泄洪排沙口。
大坝下方的泄洪排沙口。
大坝内部隧道,通向一个叫水晶宫的景点,可看介绍不过就是养了几缸热带鱼,木去。
游览完毕,回到坝顶。
木啦。
选曲随感:
这首曲子的怀旧情绪能把您带回上世纪50年代火热的建设浪
潮中去,那是一个让当时人热血沸腾、后来人难以忘怀的年
代。
曲子旋律朴实简洁且富有力度,渲染着一种低调的雄壮。这
个“低调的雄壮”很难得,因为三门峡黄河大坝虽然被誉为
“万里黄河第一坝”,但毕竟时过境迁,在它以后,比它更
为壮观的水利工程有很多,说“第一”那是因为它的历史地
位,并不是指规模了。所以这个“低调的雄壮”与三门峡黄
河大坝的特征很是吻合。
曲子的节奏感亦与行摄人匆匆但又坚定的步伐相吻合,您听
那铿锵的鼓点不正是他们自信的步点么?
曲子名曰《存在》,三门峡黄河大坝建成数十年来虽然颇受
非议,但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黑格尔说过“存在的就
是合理的”,最起码在那个年代,三门峡黄河大坝的存在是
合理的。虽然无奈,依然存在。何去何从,拭目以待。
“选曲随感”这个附带的小版块,从本篇开始将会不定期推
出,敬请各位方家不吝赐教,多多指正。